- 扫一扫 -

- 留言 -

去产能之痛:淘汰落后产能何解百万失业潮

2016/08/11 10:42 来源:和讯网

中国如今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对过剩产业“去产能”,但又不得不面对因为去产能而造成的职工失业问题,这是一条痛苦的改革之路。 ......

  中国如今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对过剩产业“去产能”,但又不得不面对因为去产能而造成的职工失业问题,这是一条痛苦的改革之路。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中国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47%、38%,总体进度不理想,地区之间进展也不平衡。2016年接下来的时间,伴随着各地“赶进度”,去产能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将再度摆上桌面。

  多数产能过剩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众多。若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僵尸企业,将会导致大量人员失业,社会将面临大量职工转岗和安置的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底,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361.2万人。若去产能比例与失业人员比例为1:1,去产能8%则会引起钢铁产业28.9-43.3万人失业。处置不当容易导致企业内部和社会不稳定。

  如果再算上水泥、玻璃、电解铝、船舶等其他产能过剩行业,就业压力可能还要大。

  能否解决好失业职工安置与分流,是去产能攻坚战中的重中之重,也关系到去产能全局的成败。早在今年初,不少省份就明确提出,要妥善做好化解过剩产能涉及职工转岗安置和再就业工作。

  最近一段时间,安徽、山西等不少省份都陆续公布了在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方案。这些工作方案均明确提出,要稳妥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维护好职工和企业双方的合法权益,筑牢民生底线,扎实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去产能主战场是在国企和第二产业,将失业人员向民营企业和第三产业分流将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

  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吸纳人员能力是在上升的,2014年第三产业就业增加人数为1728万人,有可能继续吸纳产能过剩行业下岗人员。但民营企业对失业人员的吸纳能力可能减弱,主要是因为民间投资出现“断崖式下跌”,民企招聘意愿降低,这一问题已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一块未来有望得到改善。

  除了在传统行业领域做好安置工作,正在蓬勃发展的新经济也应得到足够重视。快速扩张的互联网企业所带来的岗位增量能化解去产能引发的就业压力。

  国家发改委日前于京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京东集团将从两个方面为化解就业压力提供助力:一方面,京东将在业务扩张、渠道下沉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下岗职工提供岗位;另一方面,京东将开放自己多个平台,为下岗职工创业提供条件。

  中国最大的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日前发布报告称,该平台已为17个重点去产能省份提供的388.6万就业机会。其中,此前供职于去产能行业的滴滴司机达101.9万。在来自去产能行业的司机中,有53万来自钢铁、煤炭等落后产能行业。还有48%的司机来自纺织、化工等其他传统落后产能。

编辑:何劝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评论]水泥企业应谨慎考虑在建拟建熟料项目建设!

水泥企业应从全行业利益出发,谨慎考虑新增熟料项目建设。

按备案产能生产!四川公开征求水泥行业常态化错峰生产实施细则

细则中的“产能”是指水泥熟料生产企业申请审批的备案(批复)产能。

海螺水泥应不应该抢份额,你怎么看?

海螺水泥应不应该抢份额,你的观点是什么?欢迎留言讨论。

“去产能”之弦紧绷 水泥行业亟待破局

2024年,水泥行业供需能否改善?价格能否有所提振?企业又将如何破局?

推广应用困难重重 “CCUS”可能没有想象中美好!

近年来,为实现“双碳目标”,水泥业内不断推进在“CCUS”技术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但若想通过“CCUS”大幅降低水泥企业碳排放量,依旧是困难重重。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5-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5-15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5-15

青海省

¥ 416.22
2024-05-15

甘肃省

¥ 382.91
2024-05-15

陕西省

¥ 327.04
2024-05-15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5-15

云南省

¥ 310.87
2024-05-15

贵州省

¥ 312.57
2024-05-15

四川省

¥ 346.56
2024-05-15

重庆

¥ 331.21
2024-05-15

海南省

¥ 432.19
2024-05-15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5-15

广东省

¥ 312.75
2024-05-15

湖南省

¥ 316.12
2024-05-15

湖北省

¥ 309.91
2024-05-15

河南省

¥ 324.60
2024-05-15

山东省

¥ 319.18
2024-05-15

江西省

¥ 313.39
2024-05-15

福建省

¥ 303.10
2024-05-15

安徽省

¥ 314.72
2024-05-15

浙江省

¥ 328.4
2024-05-15

江苏省

¥ 298.89
2024-05-15

上海

¥ 317.73
2024-05-15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5-15

吉林省

¥ 358.29
2024-05-15

辽宁省

¥ 338.19
2024-05-15

内蒙古自治区

¥ 353.34
2024-05-15

山西省

¥ 314.58
2024-05-15

河北省

¥ 352.52
2024-05-15

天津

¥ 368.21
2024-05-15

北京

¥ 339.43
2024-05-16 03: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