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对话》完整版:碳市场新坐标的中国建材实践案例
9月6日21:30,中国建材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王于猛在央视财经《对话》分享中国建材碳市场新坐标中的实践。
碳市场是什么?建设碳市场核心意义何在?
主持人:今天我们来说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东西,这就是碳。在座的各位管理着万亿规模的碳资产。如果您仔细看我们今天的节目,可能会从其中发现无限的商机,从这片蓝海当中获得收益。在说这个话题之前,我们想先做一个小游戏。我手里有我们平时经常会做的四项日常当中的行为,每人抽一张,来告诉我们这个行为到底能够产生多少二氧化碳。王总呢?您抽到的是什么?开车10公里上班。
王于猛:从燃油车来讲,比较常用的车10公里大概的油耗应该是在,大概在一升上下,排量大一点的会更高一点。化石能源燃油产生的碳是一个主要的来源。所以应该是在2到3千克左右,
主持人:如果是一电动车呢?
王于猛:这个可能会更低。应该在1000克以下。
主持人:在不久之前,中办和国办第一次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这一历史上最高规格的一个全国碳市场交易的意见,提出了一个关键词叫“配额”,台上的三位企业,你们所在的行业都被纳入其中了。
王于猛:过去我们叫碳排放软约束,现在就要扛起硬指标。对水泥行业、水泥企业来说,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2023年,(全国)53%的水泥生产线是高于碳排放平均水平线以上的。它只有两条路可走,一个是花钱买(配额),一个那就得技改,让生产线的排放降下来。2024年整个水泥行业的亏损面是40%,所以说对水泥行业、水泥企业来说,一方面面临要减碳,另一方面还要投入技改成本,压力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您解读出的信号是雪上加霜。
王于猛:从短期来看大企业,它还有一定的腾挪空间,你比如说还有排放优秀的企业,通过碳市场会有一些收益。政府部门在这个过程中设置了一定的过渡期,就是让我们这些中小企业在这个过渡期内有充分的准备去实现这种技改。同时也把成本,碳排放的成本和技改的成本逐步来进行摊销,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主持人:碳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我们的企业,企业的感受特别的重要。我们也总结和梳理了企业在碳市场交易当中可能会遇到的几组矛盾。第一组关键词,“政策雄心和市场现实之间的矛盾”。
王于猛:说到这个问题,首先我想要给夏司长加持一下。他刚才给自己打了7到8分,我认为应该打到9分以上。你刚才讲的成本的压力只是讲雪上加霜,其实还有另一面。一个政策的出台,一个市场的建设好不好,能不能适合国情,这个是最重要的。大家都知道水泥行业是一个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实际上大家现在都面临一个量价齐跌。那怎么来应对?我认为碳市场来了以后,是一个很大的机遇。低效的产能、落后的产能它必然要出清,它是非常适合国情的。那么对这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就会非常好。
刚性约束与成本重构下 企业如何破局?
主持人:电力行业是最早被纳入减排体系当中的,曾经遇到过二位现在遇到的这样的困惑吗?
王于猛:如何去在减排的同时,我们来提升我们竞争力。说到这一点,我想给大家先讲一个常识性的东西。大家知道(水泥行业)石灰石原料煅烧这一部分,应该产生60%左右的二氧化碳;燃煤燃烧能够产生30%到35%二氧化碳的一个比例。(通过)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要控碳,全流程来管碳。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竞争力),把碳(排放)降下来。
主持人:在技术创新领域中国建材是不是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了?
王于猛:比如说在源头减碳这些方面,用一些含钙量低的(原料)来替代石灰石。比如说我们用到了钢渣,用到了粉煤灰,还用到了电石渣。2024年我们整个的原料替代1000万吨,碳排放减少了300多万吨,在燃料替代这些方面,我们已经培育出了非常好的产业。目前已经全国建立了14个燃料替代的加工中心。目前的年加工能力已经有150万吨以上,2024年已经实现了营业收入4亿元。应该讲减碳和社会贡献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另一方面还可以用一些新能源的布局,要让我们的工艺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够去低排放。2021年我们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一个光伏建筑一体化(工厂),就是我们有一种发电玻璃,把它应用到建筑上。今天我正好带了一个展品,大家看到现这地方有一个小灯,现在看的是比较暗的,基本是没有电的。我有一个板给它取下来以后,大家看到亮了。马上这个灯就不亮了,然后我把它拿掉以后,它直接就发电了。其实大家看到这么一个装置,就是我们讲的BIPV,就是建筑光伏的一体化。我们已经建成了全球水泥行业最大的年捕集20万吨的一个碳捕集生产线,用数字化的手段,把每一个环节我们用最好的方法让碳排放更低,让碳能够产生更好效益。
提升碳市场活力 下一步怎么做?
主持人:未来的政策走向是什么,能给这些企业多长时间?
王于猛:欧洲的碳市场是比较成熟的,电力从2008年开始是10%的配额发放,到现在是一个全部有偿发放的。它筹集的资金是用来干什么?是来解决应对气候变化和降碳用的一些资金的补贴,来干这个事情,这点我觉得应该是可以有借鉴的地方。当然欧洲市场也不是完全可以照搬。比如说它的工业领域,它目前实行的还是一个免费,但是有它的考虑,主要是考虑碳成本增加以后,它的工业或者它的制造业的产业外移。从水泥行业或者说建材行业来讲,内卷式的竞争的这种特点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们也建议说,筹集的资金来干什么呢?首先一个要用于低效落后产能主动退出,要给它一定的补偿。另一方面对减碳的技术,应该给一些资金的支持,让他们努力地去提升我们这种减碳的能力,降碳的能力。
主持人:除了我们刚刚说的配额之外,还有一个关键词叫“数据”。在最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做的小游戏,结果差异巨大,这个数据好管吗?怎么能够管得好,怎么能够管得准确?中国建材怎么保证这个数据的准确性?
王于猛:我们总结水泥行业数据叫“三多一大”。一个“多”就是它的原料种类多,所以它碳源比较复杂,“第二多”就是我们讲的就是说它还有一个关键参数也多,波动也比较频繁。比如它的窑炉的温度,它燃烧的效率,包括原料的配比等等,而且每一刻都在发生变化中。第三个多就是人为因素多。因为目前水泥行业很多数据采集还依赖人工,数字化的水平还不够高,“一大”就是这个数据量很大,如何保证把它用好,还要保证它的效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目前我们水泥采用的是核算法,它的核算模型,包括它的数据的这种存证机制,这些相对还是比较完善的。但总体来说跟在线监测肯定还是有一些差别,人工的因素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中国建材,我们也投入了一些资金来研究在线监测的一些技术。目前我们在7个工厂试用,每一秒可以采集到的数据,能够动态的监测整个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一个变化,还有人工干预的这种可能性就很小了。还有这种自动化的程度也比较高,保证这些数据都可以溯源。
主持人:碳交易碳排放不光是一个花钱的事儿,也许用好了还能赚钱。怎么能够盘活我们碳交易当中的碳资产?王总对于创新盘活碳资产有什么成功经验吗?
王于猛:盘活碳资产要用好碳市场。我们一家企业它有自备电厂,实际上这个企业曾经一度是比较困难的,它用好了碳市场,它在这个(交易)过程中注意掌握整个行情的变化,包括它的一些交易的策略。比如用了一些跨区套利,用了一些碳储备,用了一些方法,让企业从原来比较困难,通过碳市场获得比较好的收益,又反哺回来,促进企业一个良性的发展。第二个案例,就是我叫结构化的一个碳交易的例子。我们集团内部不同业态的三家企业,有一个是从事贸易活动的一个企业,有一个是从事工程技术服务的企业,有一个是水泥企业。这个贸易企业从事碳交易有交易资格,它来提供预付款,去买未来碳收益的碳交易权。所以这样就把资金提供给了工程企业,工程企业来对水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它提供技术,整个节约的燃料成本降低了3000万。我们实现了碳减排接近20万吨,产生了一个非常好的效果。
主持人:其实我们今天谈论的碳市场远远不是冰冷的数据和冰冷的配额,而更像是一曲全球协作的交响乐。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部交响乐当中不可或缺的一名乐手,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是我们身上的责任,期待着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守护好我们的蓝色星球,共同协作,奏响生机盎然的绿色华彩乐章。
当前,水泥行业正面临节能环保及产业智能化升级双重考验,为贯彻相关政策要求,加速推进水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中国水泥网定于9月23日-24日,在山东淄博召开“第十四届中国水泥节能环保技术交流大会暨第六届智能化高峰论坛”。本次大会将汇聚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及众多产业相关方,集群体智慧,推动水泥行业节能环保及智能化转型升级。
编辑:李彬恺
监督:18969091791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