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补产能 沿江来“买单”!或破坏水泥市场平衡
近期,业内传出多条安徽熟料生产线产能补充公告。
例如:铜陵上峰水泥1#、2#两条生产线各自补充500t/d产能,指标来源为梅州市梅雁旋窑水泥2000t/d熟料生产线;铜陵海螺两条万吨线各自补充1125t/d产能,指标来源为贵定海螺盘江水泥4500t/d熟料生产线。
从去年开始,国内水泥生产线开始大规模补齐产能。借此,水泥企业一方面通过补齐产能,将超产生产线合规化;另一方面调整产能布局,将未来市场前景较差或竞争力差的生产线产能指标,补充到区位优势明显或市场前景相对较好区域。
安徽水泥企业从外省补进产能便是属于这种情况,且目前沿江江浙沪皖鄂等省份仅有安徽有外省产能置入。
众所周知,安徽拥有全国排名第一的1.37亿吨熟料产能,且熟料产能利用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以2024年为例,安徽省熟料产能利用率高达99.54%,继续排名全国第一,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26个百分点。
不过,安徽省自身水泥消费量并不大,2024年实际水泥产量超1.2亿吨,熟料产量近1.3亿吨,但输出长三角及沿海市场的水泥总量超过5000万吨。因此,安徽补充熟料产能,实际上需要整个沿江、沿海市场一起“买单”。
从供需情况来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江浙沪皖闽五省市水泥产量合计19685.67万吨,减少997.03万吨,同比下滑4.82%,跌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3%)0.5个百分点。
另外,今年上半年也是上述五省市自2011年以来水泥总产量首次跌破2亿吨大关,直接回到15年前,且从近年趋势来看,自2021年五省市水泥产量步入下行通道后,整体呈现快速下滑趋势。
人口方面,截止到2024年,5省市人口总量约2.8亿。假设不久的将来人口总量基本保持不变,按照国外发达国家人均水泥消费量600-700kg计算,实际仅需要水泥1.96亿吨,相当于届时一个安徽省的熟料磨成水泥就足够上述5省市水泥总消费量。
从水泥价格行情来看,作为曾经的价格高地,近年来长三角水泥价格受供需矛盾深化影响,早已不复往年之勇。
中国水泥网行情通数据显示,从2021年开始,浙江水泥价格整体呈现震荡下行趋势,今年4月下旬开始,更是持续下滑。截止到7月下旬,浙江水泥价格已经跌回2017年初水平。安徽、江苏、福建、上海情况基本类似。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长三角水泥市场曾多次爆发价格战,水泥价格跌破200元/吨的情况时有发生,长三角水泥市场态势实际上已经非常严峻,企业间随时可能爆发价格战。
从市场格局来看。沿江市场聚集了大量实力强劲的水泥企业。仅上述五省市就集中了包括中国建材、海螺水泥、红狮水泥在内的行业巨头,中上游还有华新水泥、葛洲坝水泥、台泥、东方希望水泥等参与者。此外,江苏还有包括金峰水泥、盘固水泥、鹤林水泥、磊达水泥等在内的地方民营企业。
依托长江这条纽带,整个沿江市场呈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态。同时,由于参与者众多,既有大型国有集团企业又有区域性民营企业,还有台资企业参与其中,进一步加大市场形成共识的难度。尤其是在市场需求不断下滑,供需矛盾加剧的背景下,沿江市场的态势更显微妙。
目前,沿江市场看似平静,实则各大企业之间互信基础并不牢靠。安徽水泥企业置入熟料产能却需要整个区域市场来消化,此举将加剧市场供需矛盾,恐进一步降低市场互信,危及行业稳定。
编辑:曾家明
监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