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行业前辈:水泥产能绝对过剩有待商榷

2013/08/02 17:56 来源:中国建材报 袁 环

当下的中国水泥产能究竟是否过剩——这不是要讨论水泥产能过剩究竟有几成,而是一个从行业观察态度角度出发,但兴许关乎整个产业生存发展的问题。在众多以水泥产能过剩为主题的报道中,更多经济学家们往往从中国水泥市场需求层面推测过剩、企业战略家则从竞争环境研究方面阐述我国水泥产能过剩的程度。但无独有偶的是,对“绝对过剩”这个观点有异议的,很多不乏是行业内上了年纪的元老级人物。......

  当下的中国水泥产能究竟是否过剩——这不是要讨论水泥产能过剩究竟有几成,而是一个从行业观察态度角度出发,但兴许关乎整个产业生存发展的问题。

  曾有资深水泥工业专家对关于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状况是“绝对过剩”的观点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所谓“绝对过剩”即是“无时不过剩,无处不过剩”——但是这位年迈的资深水泥专家却认为,如此悲观的面对产能问题,应当是个观点的误区。

  看是否产能过剩的基础是如何看待产能、理解产能。中国水泥工业产能的衡量与认识同国际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过于释放”——在国际上,水泥工业产能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是产能仅仅释放出70%的产量,而在中国,水泥工业产能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有时却是超过100%的释放值。为什么?因为,在发达国家,生产线都有标准保养和调整期,每年至少有3个月用于设备升级,配件整修;与此同时工人们的假期也是必然的福利政策。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寿命和投资回报都体现在产能释放比例上——自然、健康地使用一条水泥生产线会赢得有效的经济投资回报,“而拼速度、拼产量的水泥窑,有的用不到三年就报废”。

  掐指一算,倘若合理释放,修养生息,中国的水泥产能过剩问题谈不上“严重”,更加不能说“绝对”。

  在众多以水泥产能过剩为主题的报道中,更多经济学家们往往从中国水泥市场需求层面推测过剩、企业战略家则从竞争环境研究方面阐述我国水泥产能过剩的程度。但无独有偶的是,对“绝对过剩”这个观点有异议的,很多不乏是行业内上了年纪的元老级人物。

  张人为 绿色之梦刚兴起

  如今,看水泥价格的跌宕起伏,并不仅仅是看跌就意味着供过于求。

  在很多水泥企业家眼中政策导向、资本扶持、对于未来的战略都影响着时下的水泥价格,在一些区域市场的水泥价格出现地板价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并不仅仅是产能过剩的显现,同时,从更深入的角度分析,涨落价格是大企业掌握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正所谓,在冬天特卖冰激凌是为了拥有未来市场最大份额,那么在东南某些大企业掌握主动权的水泥市场,水泥价格居高不下也是为了挤出几个零散生产线的东家。在这种白热化的竞争格局中,企业的集中度无疑成为了行业洗牌的最终目标。

  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来说,经济发展虽然是主线。但是经济发展不能只看增幅,还有一只隐形的手在背后调理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那就是由资源、人口、环境这些综合因素搭建的命脉。

  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名誉会长张人为介绍,我国水泥的产量约占全球的50%,却分散在近5000家企业中。虽然2005年国内排名前10位的水泥企业总产能仅相当于法国拉法基集团一家公司的产能,但其总产量不足全国的比重的15%。张人为认定当下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调整产业结构。

  当下3亿吨的过剩产能在张人为的理解里,不是绝对过剩的产能,而是需要率先淘汰的落后的产能——“只要这3亿吨产能设备先被停掉,中国的水泥工业总产能并不是‘严重过剩’。”

  与此同时,在减量、淘汰、调整的过程中,张人为说,引进“循环经济”理念根植中国水泥行业更加重要。他认为:“当前很重要的就是要树立信心、坚定信心。信心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来自于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采取的方针和措施,这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看到自己行业雄厚的技术、物质基础和开放大方针带来的活力和进步。所有这些,都是形成我们信心的根据。”

  而技术的更新,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是基础的第一步,今后随着技术的更新,很多引发环境问题的产能都应该被逐步淘汰,而在这个过程里面,相信企业与政府已经不再盲目上新线,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对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信心。

  李俭之 产能布局求合理

  原国家建材局副局长、中国水泥协会高级顾问李俭之的观点是,在技术推陈出新的竞争中求更加合理化的产能布局。

  与此同时,有多位老专家在水泥产能过剩问题上也认为过剩是局部问题,而非“绝对”化过剩,更不是“无处不过剩”。比如在西南、西北等地,水泥的运输问题是引发水泥产品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水泥是区域型产品,销售半径受运输费用制约。销售运距每增加100千米,吨水泥的消费价格将增加50元左右。吨水泥每百千米的运输油耗为3千克~4千克,运输增加的能耗基本上抵消了由2000t/d提升到4000t/d生产线产生的节能量。

  水泥集中消费市场基本上是以城市为依托的,当时,全国有地级以上城市620多座,其水泥消费量差异很大,年消费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的大城市很少,约80%的地级市年消费量在100万吨以下。

  李俭之曾在采访中说:“我的梦想是让中国水泥人在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活得更加稳定,中国水泥市场在需求高度发展的过程中,供需更加平衡,中国水泥工业在时代推进的大步伐里,能够更加理性。虽然新型干法水泥是大势所趋,但是当时的中国水泥工业应把步子迈得更加稳健扎实。”

  无独有偶,在最近建材行业有关专家分析产能布局案例中,两广案例与重庆案例成为两个鲜明的对比,前者的两大企业战略地理分布,与后者的以点为目标对决分布相比,一个地区的水泥行业竞争加剧,必然引发行业的经营战略与管理水平的提升。

  不过,无论何种竞争对决,地理分布是个基础命题。最终,不合理分布的区域有两种,一种是分布的太密——最终将等待优胜劣汰的市场洗牌后“去粗取精”;而另一种是分布的稀疏——而这样的地区必然还应有合理化的战略填补。

  产能合理布局,对中国水泥行业的发展有三层意义:首先是让水泥拥有更加合理的价格;其次是让水泥从业者收入稳定;更加重要的是让水泥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雷前治 论过剩要看需求

  其中,中国水泥协会名誉会长雷前治的观点是“论过剩要看需求”。而“2013水泥需求增速或超往年”则成为中国水泥产能过剩并不“绝对”的重要凭据。

  从宏观、微观以及投资的层面,邀请行业权威人士,把脉2013年水泥行业的重大动向。城镇化、产能过剩、联合并购、景气回升成为关键词。

  而2012年在水泥产能过剩论风起云涌的时候,有地区的水泥价格降到210元~240元/吨。当一些业内专家认为水泥企业即将面临严重亏损的时候,很多水泥企业销售员却卖出了惊人的市场业绩。

  一方面是国五条的限制措施,另一方面是城镇化的发展机遇。在2012到2013年过渡的时期,水泥市场却给出一份让人意想不到的报答——325水泥因为价格回落而在华中、东部地区大卖特卖——率先让中国农民在水泥价格战中尝到了利好。

  “我在河南、浙江等地区实地调研过,发现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三代农房:第一代农房以土胚房、两层平房为主,这代农房平均需要7至8吨水泥;第二代农房以200平方米、多层式房屋为主,一栋农房耗费水泥20多吨;第三代农房以面积为250平方米的小洋房为主,这代农房需要水泥80多吨。”雷前治说,“现在全国都在进行新型城镇化的更新,东部地区正处于二代农房向三代农房的更新过程中,中部地区存量多为二代农房,西部地区则在处于二代农房取代一代农房的取代过程中。”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这意味着未来5年,建材行业总需求依然处于增长状态。作为基建及房地产的上游,水泥行业受益匪浅。可以预见,中部地区将会是城镇化受益最大的地区。

  “严格来讲,目前水泥的产能应该按照窑的产能统计,今年的总产能大概在22亿吨左右,过剩了15%,也就是大概3亿吨。”雷前治说。

  虽然,如今关于宏观经济、关于建材财经板块,充斥着大量反映经济形势低迷的报道,但是这几位年迈的行业元老的观点却深入浅出地给中国水泥工业的今天带来了一股走出阴霾的动力。

  在他们的论述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行业发展需要保持信心。而此信心也绝非盲目乐观,而是他们分析总体数据,并对水泥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判断得出的结论后保持的某种成熟者应有的态度。

编辑:许玉婷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评论]水泥企业应谨慎考虑在建拟建熟料项目建设!

水泥企业应从全行业利益出发,谨慎考虑新增熟料项目建设。

关停全部2500t/d熟料线或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一步!

即便明面上所谓关停所有的2500t/d及以下生产线,而事实上产能将依旧严重过剩,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先进产能”之间的“火拼”。

警示:熟料生产线超产10%及以上属重大变动,需重新环评!

简而言之,熟料超产10%及以上的生产线在规模上已属重大变动,都要重新报批环评文件!以上这些超产生产线都该扪心自问,自己的超产行为是否违法违规?

水泥行业要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时不我待,水泥行业必须赶紧醒悟,丢掉不切实际有悖于市场发展规律的幻想,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应对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的现实。

两广若继续“斗” 海南如何独善其身?

上述销售负责人呼吁,区域大企要理性竞争,以合理的价格策略和健康的竞争手段共同维护区域市场的稳定,防止价格战进一步蔓延和加剧,从而保障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5-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5-15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5-15

青海省

¥ 416.22
2024-05-15

甘肃省

¥ 382.91
2024-05-15

陕西省

¥ 327.04
2024-05-15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5-15

云南省

¥ 310.87
2024-05-15

贵州省

¥ 312.57
2024-05-15

四川省

¥ 346.56
2024-05-15

重庆

¥ 331.21
2024-05-15

海南省

¥ 432.19
2024-05-15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5-15

广东省

¥ 312.75
2024-05-15

湖南省

¥ 316.12
2024-05-15

湖北省

¥ 309.91
2024-05-15

河南省

¥ 324.60
2024-05-15

山东省

¥ 319.18
2024-05-15

江西省

¥ 313.39
2024-05-15

福建省

¥ 303.10
2024-05-15

安徽省

¥ 314.72
2024-05-15

浙江省

¥ 328.4
2024-05-15

江苏省

¥ 298.89
2024-05-15

上海

¥ 317.73
2024-05-15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5-15

吉林省

¥ 358.29
2024-05-15

辽宁省

¥ 338.19
2024-05-15

内蒙古自治区

¥ 353.34
2024-05-15

山西省

¥ 314.58
2024-05-15

河北省

¥ 352.52
2024-05-15

天津

¥ 368.21
2024-05-15

北京

¥ 339.43
2024-05-16 11: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