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产能过剩需细分行业

2010/04/20 00:00 来源:新京报

......

  日前,全国人大前副委员长成思危、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在接受采访时,先后表达了对产能过剩的关注,称这可能将加剧通胀预期。

  “产能过剩”可谓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顽疾。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工业生产经营出现的困难,一方面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外因影响,另一方面也有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内因。与资源紧缺和高能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需严重萎缩加剧了产能过剩矛盾。2009年,24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

  但产能过剩是个动态概念,必须放在特定经济发展环境中进行分析。产能过剩是指产业的生产能力相对于一定时期内的需求出现了过剩。这种时间上的不平衡可分为长期性过剩和周期性过剩。目前中国主要遭遇的还是产能的周期性过剩问题。周期性产能过剩是指受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影响,产业的生产能力相对于当前需求的过剩,而一定程度的产能闲置类似于合理库存,可以调节未来需求增长和波动。由于中国13亿人口要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求,我国钢铁、电力、有色等行业短期内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但长期看还具备较大幅度的增长空间。2009年我国钢材表观消费量为5.6亿吨,每万元GDP钢材消费量为169公斤,人均钢材消费量为430公斤,这两个数字均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中期时的钢铁消费水平。

  因此,治理产能过剩不能一概而论,除了继续在内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商品出口之外,还需有更广阔的国际化视野。可以看到,金融危机不会改变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放眼全球,由于不同国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别巨大,某些行业的产能在一国可能显著过剩,但从某一国际区域来看并不过剩。在产能过剩压力下,越来越多国家中的企业加入到跨国营销和跨国生产的阵营中来。针对目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进一步推进部分行业的国际化,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来转移过剩产能。

  如果从上述视野来审视当前产能过剩问题,就能够进一步将我们目前认定的产能过剩行业进一步细分,并能更客观、科学地寻求解决产能过剩的新途径和可能性。如一部分行业的产能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从结构和周期来看都是过剩的,需要坚决限产调控;而有的则是国内短期过剩、而国际则不过剩,需要考虑促进出口或者产能输出;有的是国内国际短期均过剩,但中长期来看并不过剩,需要考虑适度控制,扶植行业领先企业尝试国际化。以钢铁业为例,虽然我国对钢铁还有着巨大的需求空间,也不应把“中国需要”完全等同于“中国制造”,考虑到铁矿石的海运费和炼钢的高耗能,与其到海外收购铁矿石,不如将部分钢铁产能移到国外,就地取材造成钢铁后再运回国内,或是实现节能减排和抑制产能过剩的上策。

  值得忧虑的是,在产能国际化过程中,中国金融业在某种程度上是落后于大企业“走出去”进程。国内银行业更多提供的是信贷、结算等“单兵种”局部支持,而海外上市安排、大型企业海外收购等核心方案,大多还是由高盛、摩根斯坦利等国际投行策划和推动。在国际金融新秩序重塑、我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经济的关键时期,尽快打造我国世界级金融航母,争夺国际金融的话语权,是更好弥补产能国际化金融支持短板的当务之急。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whn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关停全部2500t/d熟料线或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一步!

即便明面上所谓关停所有的2500t/d及以下生产线,而事实上产能将依旧严重过剩,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先进产能”之间的“火拼”。

警示:熟料生产线超产10%及以上属重大变动,需重新环评!

简而言之,熟料超产10%及以上的生产线在规模上已属重大变动,都要重新报批环评文件!以上这些超产生产线都该扪心自问,自己的超产行为是否违法违规?

水泥行业要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时不我待,水泥行业必须赶紧醒悟,丢掉不切实际有悖于市场发展规律的幻想,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应对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的现实。

两广若继续“斗” 海南如何独善其身?

上述销售负责人呼吁,区域大企要理性竞争,以合理的价格策略和健康的竞争手段共同维护区域市场的稳定,防止价格战进一步蔓延和加剧,从而保障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颓势依旧 长三角水泥价格何以支撑?

进入2024年,若浙江水泥价格都难以企稳,整个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水泥价格又何以支撑?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4-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1.44
2024-04-30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4-30

青海省

¥ 416.22
2024-04-30

甘肃省

¥ 382.91
2024-04-30

陕西省

¥ 327.04
2024-04-30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4-30

云南省

¥ 312.39
2024-04-30

贵州省

¥ 312.57
2024-04-30

四川省

¥ 352.34
2024-04-30

重庆

¥ 331.21
2024-04-30

海南省

¥ 432.19
2024-04-30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4-30

广东省

¥ 324.44
2024-04-30

湖南省

¥ 316.08
2024-04-30

湖北省

¥ 319.39
2024-04-30

河南省

¥ 282.33
2024-04-30

山东省

¥ 321.62
2024-04-30

江西省

¥ 317.07
2024-04-30

福建省

¥ 303.10
2024-04-30

安徽省

¥ 313.99
2024-04-30

浙江省

¥ 332.74
2024-04-30

江苏省

¥ 309.21
2024-04-30

上海

¥ 332.73
2024-04-30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4-30

吉林省

¥ 358.29
2024-04-30

辽宁省

¥ 324.97
2024-04-30

内蒙古自治区

¥ 337.13
2024-04-30

山西省

¥ 315.65
2024-04-30

河北省

¥ 342.12
2024-04-30

天津

¥ 368.21
2024-04-30

北京

¥ 339.43
2024-05-01 17:5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