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中国建材重组沈重沈矿夭折调查

2007/02/01 00: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王艺树

......

  曾经哄动一时的中国建材集团(简称中国建材)与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简称沈重)、沈阳矿山机器集团(简称沈矿)重组一事,最近宣告失败。  

  沈重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就在一个月前,中国建材派驻到沈重的人员已经全部撤走,这标志着双方合作彻底告一段落。  

  表面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中国建材虽然承诺很多,却始终不肯拿出一分钱——"先承接下债务,再包装上市圈钱"应是中建材理想的重组路径,这种做法令沈阳市政府有关部门以及沈矿、沈重深感失望;但深入调查,记者发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其中涉及到系列政策的衔接,制度安排等诸方面的原因,耐人寻味。  

  组建北方重工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是直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中央企业。其涉足重型机械并非偶然。  

  近几年中国建材一直梦想着成为亚洲最具规模的建筑及成套装备供应商。  

  所以早在几年前,中国建材高层就频频出访各地,寻找收购目标。2005年,沈阳市政府向社会公开推出24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沈矿、沈重即在其中,这给苦苦寻找中的中国建材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中国建材最先看好沈矿,并很快于2005年12月与沈矿集团达成重组协议。其中中国建材持43.31%股权,唐山森普持有26.69%股权,沈阳市工业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股16.64%,铁西区持有13.36%股权。  

  但是,中国建材并不满于此,他很快又把收购的目光停在了沈重身上。  

  据了解,沈矿和沈重同为沈阳重型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企业。其中,沈矿集团是我国重型矿山机械制造业的大型骨干企业,是以洗选设备和运输设备为主业的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具有良好的大型机电装备制造技术优势。沈重集团建于193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改建的第一个重型机器厂,被誉为中国机械工业的"摇篮",是我国最具实力的重型机器制造企业之一,有强大的加工能力和设计能力。  

  两者之间生产的产品虽然各有侧重,但在某些领域还存在着一定交叉、竞争。另一方面尽管两者实力相当,但是从总的发展前景看,沈重的优势也要大于沈矿,所以如果把沈矿和沈重同时拿下,中国建材在重型机械这方面,不久的将来就可独霸一方。  

  据了解,目前,沈矿和沈重工业总产值都在35亿左右(按去年销售额计,沈重34.5亿元,沈矿35.8亿元),在国内重型机械行列,二者排名也均居于前10位。沈阳市市委书记陈政高说,如果两个企业走到一起,不久的将来,它必将成为"全国重型装备制造业的航空母舰"。  

  正因如此,"中国建材早就对沈重产生了浓厚兴趣。"沈重宣传部部长刘晓东说。据了解,早在2005年12月,中国建材就对沈阳重机做完了初步尽职调查。紧接着2006年1月中国建材向地方政府和沈重提交了初步重组方案。之后又经过数次的补充尽职调查和清产核资、审计、评估等,最终在2006年6月底与沈重签订了框架性重组协议:中国建材持股将大于50%,华融等三家资产管理公司持股30%左右,沈阳市工业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及铁西区工业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有合计不低于20%的股份。  

  此后,中国建材宣布将把沈重和沈矿重新组合在一起,形成北方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签约仪式上,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表示,此举是中国建材集团打造成套装备生产基地实施国际化的重大战略步骤,对于中国建材集团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他说,北方重工将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目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通过资源整合、规范治理、引入跨国战略合作伙伴和民营企业,实现香港主板上市。力争到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把北方重工建设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重型矿山成套装备制造业知名企业。  

  三座大山  

  宋志平的构想让沈阳市政府及沈矿、沈重上下热血沸腾,"如果这两个协议都能实现,其结果必将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沈阳市经济,以及企业自身的做大做强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刘晓东说。  

  但是中国建材随后的表现让沈阳市政府及沈重有点不知所措。"他们总是说得很好,但就是一分钱也不肯拿出来。"沈重相关人员说。一气之下的沈阳市政府决定中断与中国建材的合作,自己干。在没有中建材身影的情况下,2006年12月18日,沈阳铁西区委、区政府召开沈重、沈矿领导班子会议,宣布北方重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  

  此后便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厂区搬迁工作。  

  那么,中国建材为什么迟迟不肯出钱呢?  

  据一位接近重组的人士告诉记者,看起来表面风光的沈重,事实上债务众多、包袱沉重,这也许是中国建材后来不肯出手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沈阳方面公布的信息,截止到2004年末,沈重资产总额51.5106亿元,负债总额36.9665亿元,所有者权益14.5442亿元。  

  但接近重组的人士告诉记者,根据2005年清产核资后提供的数据,沈重集团公司总资产38.6亿元,负债39.1亿元(含已剥离到长城资产经营公司的不良金融贷款本息10.3亿元,企业挂帐8.5亿元),净资产为-0.5亿元。(包括少数股东权益2.4亿元)  

  另外,据称沈重还有为数不菲的未挂账及对集团外担保等或有债务。  

  根据协议,中国建材要对沈重已经剥离的10.3亿元的债务进行重组,由中国建材以3亿元承接沈重集团对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等额债务,随即这3亿元与中国建材拟对"北方重工"出资的3亿元资产进行置换,转为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对"北方重工"的出资,并使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以发起人的身份取得"北方重工"的3亿元股权。债务重组后,沈重集团拥有5.5亿元的权益。  

  人员安置也是一大难题。根据协议,企业的5500名在岗职工将由新企业接收安置。企业的134名离休干部、7206名退休职工、2435名离岗职工、630名62年精简和工(病)亡遗属等人员由新企业接收管理;企业欠缴的两险一金由新企业负责偿还。职工债务在企业重组时在资产转让收益中支付。重组改制所需安置费用约4.5亿元(不含安置厂办集体职工费用)。其中近2亿元需要一次性支付。  

  正在搬迁的企业将迁入沈阳西部工业园。据称,该计划预计总投资19亿元,其中热加工搬迁部分12亿,冷加工搬迁部分7亿。除去土地置换可产生7.5亿元外,剩余资金尚未落实,缺口较大。  

  "沈重、沈矿加在一起搬迁费用约23亿,上边没有补助,全要由企业自己出,压力非常大。"刘晓东说,既便把现在厂房卖掉也未必有这么多钱。接近重组的人士称,根据规划,新北方重工成立后不久还将要收购德国一家公司也需2亿元,加上搬迁费用,二者缺口约在15亿元。  

  重组人士告诉记者,中建材收购沈重最低需15亿以上。但是中建材出价连10个亿都不到。  

  沈重的人告诉记者,中建材退出后,新组建的北方重工目前暂时还只是一个比较松散的联合体,完全的实质性整合估计全部搬到新区之后才能有希望,这个时间需要二、三年。  

  原先按照中国建材的规划,北方重工成立后,2007年就可实现到香港上市,但现在这个计划可能要无限期推迟了。  

  来自沈阳市国资委的消息显示,经过半年全力推进,截止2006年上半年,该市24户重点国企已有50%进入改制操作程序。"我们面临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但历史性的使命要求我们的国企改革,必须保持稳步快速发展。"沈阳市国资委主任刘永生表示。  

  他说,这次改革不是为了单纯的"国有退出",而是通过解决国企体制和机制问题,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吸引战略投资者,解决企业未来的发展问题。所以,这场针对大中型企业的改革,直接影响沈阳未来经济发展,"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选择好战略伙伴"。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zhangm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贵州紫云西南水泥:党建引领,三精管理,铸就高质量发展基石

贵州紫云西南水泥有限公司通过党建引领,深度融合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落实"三精"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公司强化精益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效益;精细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安全环保水平;组织精健提效,优化人力资源。通过这些举措,公司增强了核心功能,筑牢了发展根基,并获得多项荣誉。

中国建材集团魏如山一行访问海螺集团,共谋行业高质量发展合作

中建材和海螺作为行业头部企业,都肩负着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重任,尤其在当下经济和行业困难时期,希望双方加强相互沟通和政策协调,强化交流合作,共同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中国建材与海螺集团举行交流座谈

推动共赢发展,共建更可持续的行业未来。

全国低碳日 | 中国建材股份各企业开展多样宣传活动

中国建材股份旗下各企业在全国低碳日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强调节能减排,推动绿色生产,彰显企业社会责任,助力可持续发展。

中国建材股份&天山材料研发管理体系设计项目启动,推动高质量创新发展

中国建材股份与天山材料启动研发管理体系设计项目,旨在优化治理、明确研发方向和管理成果,推动天山材料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通过建立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强化科技产出导向,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各方将密切配合,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助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024-05-14 中国建材 蒋德洪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5-1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5-16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5-16

青海省

¥ 411.41
2024-05-16

甘肃省

¥ 382.91
2024-05-16

陕西省

¥ 327.04
2024-05-16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5-16

云南省

¥ 310.87
2024-05-16

贵州省

¥ 312.57
2024-05-16

四川省

¥ 346.56
2024-05-16

重庆

¥ 331.21
2024-05-16

海南省

¥ 432.19
2024-05-16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5-16

广东省

¥ 312.75
2024-05-16

湖南省

¥ 316.12
2024-05-16

湖北省

¥ 309.91
2024-05-16

河南省

¥ 324.60
2024-05-16

山东省

¥ 319.18
2024-05-16

江西省

¥ 313.39
2024-05-16

福建省

¥ 303.10
2024-05-16

安徽省

¥ 314.72
2024-05-16

浙江省

¥ 328.4
2024-05-16

江苏省

¥ 298.89
2024-05-16

上海

¥ 317.73
2024-05-16

黑龙江省

¥ 438.00
2024-05-16

吉林省

¥ 379.06
2024-05-16

辽宁省

¥ 367.01
2024-05-16

内蒙古自治区

¥ 353.34
2024-05-16

山西省

¥ 317.83
2024-05-16

河北省

¥ 352.52
2024-05-16

天津

¥ 368.21
2024-05-16

北京

¥ 339.43
2024-05-17 18: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