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商品混凝土中特细砂的使用情况介绍
上海每年航道疏浚等产生的淤沙淤泥总量大,2008年超过4000万方。上海淤沙属于特细砂,细度模数0.7~1.2,目前主要用于生产加气砌块等墙体材料,混凝土中尚不允许使用。
重庆地区特细砂在混凝土中的使用已经有较长历史和较好技术积累,2010年6月中旬我所与上海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的有关同志前往重庆进行调研,以研究上海地区航道淤沙自混凝土中应用的可行性。重庆地区特细砂使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重庆地区特细砂的广泛使用主要是由当地自然条件限制所致。
重庆周边河流中河砂普遍较细(细度模数0.7左右,含泥量8%左右),而且自三峡截流后,由于河水流速降低,采集的河砂细度模数已经降低到目前的0.3~0.5,且含泥量超过10%以上。重庆的天然中砂缺乏,长期一直使用特细砂,近一些年来,逐步使用人工砂和特细砂的混合砂。由于当地特细砂资源也日益匮乏,今后要向全人工砂发展。
2)重庆特细砂使用历史积累较多,已经形成一定技术标准体系。
根据重庆混凝土用特细砂技术的长期积累,先后形成了多项技术标准和应用规程,如1965年建工部专门颁发了《特细砂混凝土配制及应用规程》BJG19-65,规定凡砂子细度模数在1.5以下或平均粒径在0.25毫米以下者,称为特细砂。采用特细砂配制混凝土时特细砂细度模数不宜小于0.7,且一般用于配制坍落度为3cm的低流动性混凝土。
上世纪八十年代,十八冶(现中冶建工)针对重庆长江、嘉陵江流域特有的特细砂配制预拌混凝土的难题进行攻关,先后研究出了经省级技术鉴定属于国内首创的《特细砂泵送混凝土》、《特细砂高性能泵送混凝土》配方及技术操作规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庆建科院及重庆大学等单位制定了重庆地方标准--《特细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对细度模数为0.7~1.5范围内的特细砂在预拌混凝土、混凝土构件等相关工程应用技术进行了规范。
进入21世纪后,受三峡截流等客观条件影响,重庆长江和嘉陵江段河砂细度模数降低至0.3~0.5且含泥量高达10%以上,严重混凝土质量。与此同时,机制砂的生产工艺日益成熟,生产成本降低,机制砂与特细砂形成的混合砂在重庆混凝土中的应用增多,为此2004年重庆建科院及重庆大学等单位制定了《机制砂、混合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DB50/5030-2004.
3)重庆采用特细砂的预拌混凝土配制生产环节需要进行特别控制。
从重庆松龙混凝土有限公司等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看,其注重混凝土集料整体级配,一般根据砂石情况采用四种甚至五种集料以获得良好的级配曲线。其次,由于采用特细砂,混凝土外加剂用量较高,如减水率为25%的高效萘系外加剂掺量为1.7~2.2%.此外,配制混凝土时胶凝材料用量需要适当提高,如普通C30混凝土一般用水泥280kg/m3,粉煤灰80kg/m3.
4)重庆采用特细砂的混凝土初始坍落度较大(一般为200-220mm),到工地仍有170-180mm的坍落度;施工单位已掌握大坍落度混凝土施工技术,能做到二次收光抹平,降低收缩裂缝出现的几率。
5)从工程实际情况看,混凝土收缩开裂等质量状况总体符合要求,其混凝土抗压、收缩、徐变、弹模、抗折等性能与普通混凝土基本相当。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