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混凝土新材料,两小时轻松“缝补”道路
道路的伸缩缝破损后,经常产生跳车问题,让很多司机开车不舒服,这是目前国内公路较常见的问题。而修复伸缩缝后,要养护很长时间路面才能通行,给交通带来一定影响。最近,区市政所用新材料修复伸缩缝,养护期从10天左右缩短到了2小时。
开车行驶在道路或桥梁上,看到前方有伸缩缝,司机都会有个心理准备——开过去车子常会颠一下,并发出“哐”的一声杂音,这是由于道路伸缩缝养管不利、破损后导致的跳车现象。近日,区市政所在鸿达路上做了次实验,采用新材料修复受损的伸缩缝,达到了理想效果。
新材料抗压并缩短围护期
先剔除表层已碎裂的混凝土,再加固钢筋,最后浇筑一层黑色混凝土。近日,市政工人对鸿达路上一处破损较为严重的桥头伸缩缝进行修复,这次采用的是一种弹性混凝土。
据了解,道路和桥梁的伸缩缝平时承受了很大的冲击力,极易造成损坏,时间一长,表面的混凝土就出现裂缝甚至碎掉,形成一个小小的“台阶”,从而引起跳车现象。如果钢筋外露,还可能扎破轮胎,造成交通事故。市政所相关负责人马先生介绍,由于长期承受重车碾压,一般的混凝土使用寿命较短,平时伸缩缝修复后,如果天气不错要维护一周时间,天气状况不好要半个月左右。这次采用的弹性混凝土采用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抗压能力强,而且粘结性好,凝结速度很快,慢则一天,快则2个小时就可以正常通车。
当天下午,记者在鸿达路上看到,该处伸缩缝的西半边已修复完毕,虽然一直下着雨,车辆已能正常通行。车辆快速经过时,不再发出“哐当”的声音,之前存在的跳车问题得到解决。市政所工作人员说,以前他们都是围起半幅路面修复伸缩缝,过十天左右才能撤掉围护板,然后再到另半幅进行修复。这样对通行带来较大影响,一些司机对此颇有怨言。采用新材料后,对交通的影响降到最低,从维修到通车用不上一天工夫。
另外,弹性混凝土有良好的柔韧性与粘结性,能“以柔克刚”,即使重车通过时的震动也不易使其碎裂损坏。
窨井盖跳车现象也将大大减少
市政所新采用的弹性混凝土不仅能用在交接缝修复上。
今年1月底,市政所对南环路与通惠路交叉口的雨水检查井进行改进取得了成功。有别于以往只在井口浇一圈混凝土、再放下井座装上井盖的简单做法,这次是在井口新装一块重达200多公斤的钢筋混凝土井板,以加强承压能力、减缓沉降速度。同时,因为省去了对井旁混凝土敲掉再浇注的程序,表层沥青一干就可通行,大大缩短了围护期。
但在改进方面,仍存在一个问题:钢筋混凝土井板中间需要浇注一小圈混凝土,再放置井座,之后用沥青覆盖。市政所负责人姚先生说,问题就出在井板中间的这圈混凝土上,虽然它不暴露在路面,但在没有完全凝结前投入使用的话,受到车辆重压后难免出现裂纹,他担心时间久了雨水井仍会轻微沉降。现在,市政所引进了这种弹性混凝土,也能用在雨水检查井改进上,以后因为雨水井沉降造成的跳车现象将越来越少。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