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浙江赴河南等五省学习考察发展农村散装水泥的报告

2006/07/05 00:00 来源:

......

   ——八千里路“志和情”农村发散“长与经”

      “务必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务必虚心学习兄弟省市长处和经验,继续为加快发展散装水泥而艰苦奋斗,勇于进取,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这是在散装水泥量率双双荣膺全国“五连冠”后,浙江省政府、经贸委对全省散装水泥战线广大职工的殷切期望,也是全省散装水泥工作者的自觉行动。为认真学习兄弟省市加快发展散装水泥,尤其是大力发展农村散装水泥的经验,浙江省散装水泥办公室、省散装水泥发展协会组织了以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副理事长、省散装办主任、省散协理事长蒋尔忠为团长,省散装办副主任包晓风、工会主席骆公望为副团长和秘书长的考察团一行27人,顶烈日,冒酷暑,于6月12-22日,专程赴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5省学习考察,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报告如下,以飨读者。

      一、基本情况参加本次考察的成员为浙江省14个发展散装水泥示范县(市、区)和金华、丽水、台州、舟山四个市散装办负责人、业务骨干及主管部门领导共27人,其中还有年逾古稀的原省人大常委、省散装协会高级顾问孙宜宜(教授级女高工),前往的地方为江苏省南通、通州市,山东省济南、临沂、章丘市,河北省邢台市、内邱县,河南省郑州、焦作、新乡、信阳市和安徽省合肥市共5省12市、县(市)。期间分别与相关散装办进行了座谈交流,实地考察了通州、章丘中转站、刁镇建材市场、邢台中联子岩水泥有限公司、郑州金龙商品砼公司、郑州筑邦干混砂浆公司、新乡专用汽车厂、新乡宏达节能环保设备厂、6个农村销售网点和部分建筑工地。累计行程4200余公里。期间,北方天气炎热,而学习考察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基本上每天起早摸黑,连续作战,碰头会与总结会都在奔驰的汽车上进行。在5省“老散”鼎立支持,全体成员同心同德、互相帮助及共同努力下,部分同志战胜身体虚弱及疾病影响,经受烈日烤晒,长途奔波的磨练,坚持到底,获取真经,使考察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尤其令全体成员感动的是,本次考察活动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当地散装办及主管部门的热情接待。相关省、市、县(市、区)同仁十分重视,从日程安排到交流材料的认真准备,从精心布置的每一次交流座谈到实地考察每一个网点、工地、企业,处处都体现了“老散”们的深情厚谊和周到、周密、周全的安排。河南、河北、江苏散装办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到高速路口迎接考察团。许多散装办的主管部门领导在百忙中会见,河南省散装办还把最新研制开发的农村散装水泥设备和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毫无保留地作了介绍,并派业务骨干全程陪同,细心地落实全部活动,让每位考察团成员工作好、考察好、生活好。郑州市散装办主任林建中还安排专车,驱车单程近400公里,送还代表遗落的物品……。这一幕幕一件件生动的事例,感动着每一位考察团成员。在汽车上召开的总结会议上,每个代表都一致感受到了“全国老散是一家”的浓厚情感,有种在家的感觉,也感受到了兄弟省市散装办对浙江散装水泥工作的肯定和尊重。同时,更感受到了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中,着力发展农村散装水泥已经先行一步。他们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农村散装水泥的励言励志、精神风貌、长处经验和发展模式,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二、主要做法江苏通州模式,小型中转配送江苏省2005年供应散装水泥5540万吨,居全国第三位,散装率57.8%,居全国各省(区)第二位。其水泥工业特点分布面广,90%以上的县(市)有水泥生产企业,便于就近运输销售,为农村散装水泥提供了有利条件。全省5000多万农村人口,每年新建住房6000多万平方米,使用水泥700多万吨,加上农用水利、乡村道路及小城镇建设,全省农村销售水泥4000万吨左右,约占全省水泥使用量40%,散装水泥在农村有巨大的市场。

  南通是江苏省的地级市,2005年散装量438万吨,散装率84%,其中城区散装使用率95%以上,主要得益于预拌砼的广泛使用,全市有18家混凝土企业,各县都具备生产能力,农村散装使用率在50-60%,农村散装销售网点有400多个。

  通州是县级市,归属南通市,是全国发展散装水泥示范县(市)。2005年全市使用水泥90万吨,其中散装水泥80万吨,散装使用率近90%.全市600多只散装流动罐分布160个网点,由小型中转库将散装水泥输入移动周转罐内,配送相关网点和工地。该市目前已建成6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搅拌站2家,在建2家。大力发展预拌砼和农村用散成为该市发展散装水泥的重要抓手,全国推广的“通州模式”近年来得到进一步完善,其主要做法是:1.对农民建房或其它小型水泥用户使用2、5吨小型拖拉机散装流动周转罐;2.对农村小城镇建设以及水利等工程,水泥用量较多的,使用25吨散装流动罐;3.对一般较高层建筑或桥梁道路等大型工程,鼓励使用移动混凝土搅拌站;4.对市区工程和有条件的城镇、农村工程支持并逐步强制使用预拌混凝土。

  山东章丘模式,集中使用管理济南市散装水泥工作始于七十年代初,近年来,散装水泥发展迅速,2005年散装供应量839万吨,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三名和省内各地市第一名。该市于1999年率先在全国通过人大立法,发布《散装水泥管理条例》,步入了依法兴散轨道。在农村发散方面,积极推广所属章丘市的经验,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有条件的农村集中发展的策略。将分散网点向效益好的网点(站)集中,提高规模效益,便于管理,方便用户、增加经销户收入,由此,农村网点数量减少了,但散装销售量却增加了。

  章丘为县级市,归属济南市,是全国散装水泥示范县(市、区),也是全国发展农村散装水泥的样板县。1988年,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市散装办在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转变观念,果断地把发展散装水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出“两年打开农村市场、五年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奋斗目标。为了打开农村市场,市政府等先后出台有关政策、措施。首先理顺了各种关系;其次,在全市22个乡镇挑选40个有热情、懂经营、会管理的示范户,实行“一方便、二减负、三不收”的优惠办法,即方便经销户及使用者,减免税费,不收专用设备使用费;召集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参观全省7家水泥厂生产存贮现场,听取经销户和用户情况介绍,在全县60多个集镇反复宣传、散发张贴发展散装水泥的宣传资料1万份,从而,打开了农村发散的局面。目前,章丘市已有散装销售网点241处,综合发散能力150万吨,散装专用运输车92辆,总运输能力3500吨,散装从业人数达到1300多人,平均10平方公里内、两个村以上就有一个销售网点,农村已基本普及使用散装水泥。

  为统一管理,1992年,该市散装办与刁镇政府联合开辟了一处占地250亩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共有33家水泥制品企业全部使用散装水泥。该生产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点布局、统一协调调度、统一销售价格、统一定厂供应、统一管理”的六统一规范化管理,开业十四年来,平均每年使用散装水泥8万吨,至2005年已累计使用103吨,实现利税近400万元,安置就业人员600余人,预制产品面向全市,幅射周边城乡大型建材市场,实现了散装水泥由“农村包围城市”的美好愿望,也为农村使用散装水泥探索了新路子。

  河北内邱模式,生产企业一条龙销售、配送内邱县是财政收入仅2亿元的经济欠发达县。鑫磊集团公司既是内邱县唯一的水泥生产企业,又是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典型代表,企业成功地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散装发展之路,形成了全国著名的农村发散“内邱模式”。该企业水泥生产能力160万吨,2004年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今年3月,以中联子岩水泥公司名义在香港成功上市股票。1988年企业提出“要吃散装饭”的口号。由于企业所处城郊结合部,周边以农村为主,公司试制了容量3-10吨的小型拖拉机牵引罐,根据用户需求,送货上门,昼夜服务。为重点拓展农村市场,企业投资400万元,购置120台套汽车和中、小型拖拉机及牵引罐,专门成立了两个运输队,开辟了一条散装水泥“钢铁运输线”。运输队根据农民建房、预制场或其它建筑工地不同情况,配套不同的车、罐灵活使用,在30公里范围运转不息。由于服务到位、运价低,深受农民欢迎。

  随着散装供应量的增加,全部由企业直供,运力明显不足,该公司决定,将120辆小拖车全部转让给运输户,对于自购新车,公司可提供担保,银行不贷款的,给予车辆价值60-80%的有偿资金支持,分期偿还。由此,大大激发了社会、个体户购买大型散装车的积极性,运力提升三分之二,消除了农村及城镇散装水泥发展的瓶颈。

  2005年,该公司本地销售散装20-30万吨,60万吨散装销往外地,散装率达65%.2006年计划向社会投资再补贴500万元,购买30台套大型散装运输设备,全力以赴实现“散装水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占领城市”的绿色宏伟蓝图。

  河南武陟模式,人是农村发散关键因素2005年,河南省水泥产量6210万吨,居全国第六位,其中散装量1688万吨,居全国第六位,散装率27%,居中西部第一位。

  根据推进农村散装水泥工作,加速发展散装水泥的总体要求,省散装办把农村发散列入今年工作重点,他们采取了:

  1.调研。分别组织有关市、县散装办负责人赴山东、江苏、浙江、湖北四省学习考察,开阔思路、学习提高。

  2.制定政策、措施。4月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县城城区和农村使用散装水泥的工作意见》,制定了《河南省发展散装水泥示范县(市)示范点考核标准及验收办法》。

  3.具体工作要求。①宣传方式上,采取让农民乐于接受的形式,如腰鼓队、宣传车等;②采用算帐对比,用生动的实例帮助农民转变观念;③技术装备上,委托定点设备企业新乡宏达环保设备厂,研制适合中小城镇及农村使用的散装储存罐和适合农村使用的混凝土搅拌机;④鉴于农村情况的多样性,政策不搞一刀切。如对安阳市,以预制厂作为发散重点,力争有所突破;濮阳市则以县级散装办为工作重点,农村网点建设要有新起色。对各市今年的目标责任书上都明确规定,要建2-3个农村销售网点,年底根据工作情况落实奖罚措施。

  为大力拓展农村市场,省散装办确立焦作市武陟县为农村发散示范县,建立武陟烨煊散装推广中心网点,给予技术及资金扶持,该推广中心从农户建房着手,逐步将散装使用扩大到小城镇和农村基本建设。目前全县50个行政村已设立了散装流动罐,农村用散全面启动,形成了“点、线、面”相连的散装网络。2005年全市新增23个散装销售网点,全市六县五区已开拓培育散装网点311个,被列为全省农村发散重点示范点。涌现出像推广中心经理焦翠英式的农村发展散装水泥先进人物,她从县司法局党委书记位置上退下来后,钟情于农村发散事业,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腰鼓、快板、高翘等方式宣传散装水泥,串街走巷了解信息,为农户置罐,送水泥,精心服务,用心处事,忙得不亦乐呼。她对事业不懈的追求,出色的宣传,细微的服务,把农村发散工作做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发展农村散装水泥,关键要选好人!

  三、宝贵经验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别很大,而农村人口多,基础薄弱,环境差别更大,但各地能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创造出与当地经济、环境相适应的农村发展散装水泥的路子,考察学习后,大家深感不虚此行,许多好经验和好的做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到位是发展农村散装水泥的首要环节。发展农村散装水泥与城市有较大区别。农村面积大,基础差,建设规模小,水泥用量比较分散,发展散装水泥的成本相对较高,设施设备的选用也比较特殊,因此,发展农村散装水泥的难度要大于城市,赴5省学习考察,影响感受最深的是:5省的同仁认识好、决心大、行动快、工作实、他们知难而进,把发展农村散装水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农村散装水泥工作作为对新农村建设作贡献的具体行动。他们迎难而上,锐意开拓,加快农村散装水泥工作蓬勃发展。

  (二)领导重视是发展农村散装水泥的根本保证。农村散装水泥工作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密切配合。有力的政府调控对推动农村散装水泥发展作用巨大。如江苏省90%以上的县都成立了由分管县(市)长挂帅的发展散装水泥领导小组。通州市常务副市长亲自分管、政府办公室主任主管散装水泥工作,常务副市长经常抽时间听取散装水泥工作汇报,帮助协调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与各乡镇、水泥企业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发展农村散装水泥各自承担的责任。由于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措施到位,全市形成了“政府调节水泥市场,市场引导生产企业,企业促进散装事业”的良性循环态势。考察所到之处,我们都感受到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散装水泥工作的支持和帮助。由于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通州,散装水泥行政执法和行政处罚的力度很大,效果十分明显。

  (三)创建示范县(市)是发展农村散装水泥的有效手段。江苏、河南等省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创建示范县(市)、点的考核验收标准。首先在创建体系中涵盖了散装水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和各个层面,如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宣传教育等,将发展农村散装水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予以落实,目标明确,奖罚分明;其次对农村发散工作的“软硬件”考核标准,分别作了详细规定,有定性和定量考核指标,如领导重视、机构人员、资金征收、设施设备,农村使用量等;再次,在指导思想上,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差别,制定不同考核标准,以此,调动不同地区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十五”末,江苏省共有16个县(市)通过了省级农村发散装水泥示范县验收,达到抓典型、树标兵、带动一片的连锁效应。

  (四)宣传开导是发展农村散装水泥的重要环节。重视宣传是各地的共同经验。由于农民习惯于使用袋装水泥,对散装水泥不了解,没有感性认识,误认为散装水泥是“次品”、“落地灰”。为扭转农民群众的这种认识偏见,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散装水泥的优越性,各地采取了农民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如武陟县烨煊散装水泥推广中心焦翠英在刚开始经营农村散装水泥时,重视宣传,到老家自发组织了秧歌和高跷、旱船等文艺爱好者组成的散装水泥销售宣传队,乡亲们为宣传散装水泥不要报酬、不讲条件,水泥厂无偿提供80多座的大客车,拉着宣传队员,他们挥舞着黄色绸缎,身挂“散装水泥、永青公司”的宣传标语,走村串户,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有力地宣传了散装水泥,为发展农村散装水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民接受散装水泥后,散装办又让她现身说法,向农民介绍使用散装水泥的好处,细细算账,树立典型,形成了使用散装水泥的良好氛围。通州市散装办组织全体人员分成三个宣传小组,开着散装办执法专用车,深入乡镇、村组巡回宣传,效果较好。

  安徽省各级散装办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站等媒体甚至在公交车电子显示屏上放字幕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在抓好城市“用散”与“禁现”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农村发散”工作。

  (五)因地制宜是发展农村散装水泥的重要方法。各地经济条件及环境的较大差异,造就了不同的农村发展散装水泥模式,特别是设施设备,必须因地制宜,土洋结合,由土到洋,逐步推进完善。焦翠英开始存放散装水泥时,花4000元买了一个废旧油罐,一分为二,焊制成一个高2米、直径1.5米圆柱状的散装储罐,每个能装5吨水泥。又买了一辆农用三轮,对货箱加高改造后运送散装水泥,效果很好。散装水泥供不应求后,她又花18000元购买了两个报废的酒精罐,一分为三,制成6个能装近10吨的水泥罐,还用废油罐、塑料布、用砖垒成墙,做成房子……,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发展,到目前已拥有50多个散装罐。省、市散装办还研制开发了一批新型实用的散装水泥储罐等设备,解决储存及运力不足的困难。以上事例说明,发展农村散装水泥没有统一的模式,立足本地,实事求是,是发展农村散装水泥的重要方法。

  (六)专项资金是撬动发展农村散装水泥的经济杠杆。我国的国情,城乡差别很大,农民的建房款是干了一辈子的血汗钱,是平时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挤出来。便宜、方便、优质、量准的散装水泥是农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各地开拓农村散装水泥市场,受到资金及装备的严重制约,而专项资金严重不足,也是制约农村散装水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散装水泥时,各级散装办要投入有限的专项资金,以此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对使用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四辆拨千斤”,各地均有“高招”。一是动员社会力量,兴办散装水泥经营实体,政府给予优惠、扶持政策。如武陟县模式,省、市都给予扶持。二是专项资金适当补助,吸引社会力量投入,购置散装水泥使用设施设备。如邢台市散装办给中联子岩水泥有限公司投入专项资金予以补偿支持。通州市对经营散装水泥销售网点的农户,每只散装罐补贴500-1000元不等,从而,调动了农民建设散装水泥销售网点的积极性。姜堰市散装办调动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采取各种方式,逐步形成了水泥企业投入一点,散装办注入一点,社会投资一点的多元化投资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发散资金不足的困难。

  (七)合理布点、配套服务是发展农村散装水泥的基础。针对农村使用散装水泥的主客观情况,5省的各级散装办深入乡镇,认真调研、精心规划、统筹安排、科学、合理地布设散装水泥销售、使用网点,并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一些设置不合理,水泥用量很少的网点及时撤并,选好经营者,实实在在做好配套服务工作,让农民兄弟真正在使用散装水泥中得到实惠,充分发挥网点在开拓农村散装水泥市场中既是销售点、示范点,还是散装水泥宣传站的独特作用。章丘市刁镇建材市场,通州市姜灶镇散装水泥供应站,武陟县烨煊散装水泥推广中心就是我国农村散装水泥销售网点的典型代表。

  四、绿色精神通过此次行程8000多里的考察调研,全体成员深深地感受到了5省及全国“老散”的追求、奋斗、实干、创新、奉献等绿色精神,广大散装水泥工作者几十年来执著追求、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因地制宜、自主创新、默默奉献于加快发展散装水泥的精神,全国“老散”是一家的精诚团结精神,使浙江的“老散”们感动不已,成为激励继续奋进的不竭动力和精神财富。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6-0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7.92
2024-06-07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14.51
2024-06-07

青海省

¥ 441.41
2024-06-07

甘肃省

¥ 387.09
2024-06-07

陕西省

¥ 347.35
2024-06-07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6-07

云南省

¥ 342.83
2024-06-07

贵州省

¥ 387.76
2024-06-07

四川省

¥ 381.32
2024-06-07

重庆

¥ 337.56
2024-06-07

海南省

¥ 432.19
2024-06-07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38.47
2024-06-07

广东省

¥ 298.50
2024-06-07

湖南省

¥ 323.49
2024-06-07

湖北省

¥ 323.98
2024-06-07

河南省

¥ 354.60
2024-06-07

山东省

¥ 347.69
2024-06-07

江西省

¥ 308.39
2024-06-07

福建省

¥ 315.05
2024-06-07

安徽省

¥ 333.30
2024-06-07

浙江省

¥ 363.18
2024-06-07

江苏省

¥ 330.09
2024-06-07

上海

¥ 347.73
2024-06-07

黑龙江省

¥ 508.96
2024-06-07

吉林省

¥ 462.45
2024-06-07

辽宁省

¥ 435.38
2024-06-07

内蒙古自治区

¥ 378.18
2024-06-07

山西省

¥ 334.95
2024-06-07

河北省

¥ 379.49
2024-06-07

天津

¥ 408.21
2024-06-07

北京

¥ 389.43
2024-06-09 03: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