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系列之一

2005-09-16 00:00

    引:水泥专家点击水泥及混凝土发展方向“关键词”——节约型、可持续、耐久性、节能环保

    9月8日~11日,第九届全国水泥和混凝土化学及应用技术会议在广州隆重举行。近4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会议代表与会;来自50多个国内著名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160多名专家学者,提交了190多篇水泥、混凝土科研论文,这是中国水泥及混凝土业一次空前的“思维盛宴”。

    尤其令人感到振奋的是,一批处在国内水泥及混凝土科研前沿的首席科学家、学
术带头人、教授、知名专家齐聚羊城,为会议学术上的高水准和成果上的高质量带来了可靠的保证。特别是十余名国内知名中青年水泥专家悉数到会,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水泥科技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厚重力量。

    会议期间,一个月朗星疏、清风徐徐的秋夜,记者专访了9名国内知名的中青年水
泥专家,话题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了水泥及混凝土业的可待续发展上。“少壮精英”们共同展开了一场关于水泥及混凝土的“羊城夜话”。

    水泥业可持续的路径是节能、利废、环保

    陈益民是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也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
划”(简称973项目)中惟一的建材项目“高性能水泥制备的研究”的首席科学工作者家。这位气质内敛的著名水泥混凝土专家,谈起自己的研究成果来,如数家珍。

    他说:“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水泥的
巨大需求仍然要维持多年。但是,水泥生产消耗大量不可再生的资源和十分紧缺的能源,并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都是有悖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产业特性。为此,我国的水泥产业急需摆脱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混合材料粗放式掺入的状况。”在这次会议上,陈益民教授宣读了他和科研团队所作的973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为会议展示了高性能水泥发展方向性的新动态。

    干练且智慧的姚燕是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也是中国建材协会的
副会长和中国建材集团的副总经理。多元的角色并没有淡化她学者的风度。她说:“为了给建材‘十一五’规划献计献策,建材行业正在组织一个关于建材制造业发展的研究团队,我们这个团队的工作将紧紧围绕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和保护资源来进行。大家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我们所形成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政府支持的973项目,在水泥业还是太少了。‘十一五’期间,建材业应该在减少使用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废渣和垃圾方面有更大的作为。973项目的推广,能够引导水泥业减少熟料的使用,提高水泥利用低品位石灰石、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的能力,还能增加水泥性能,提升企业综合利益。”

    水泥业的可持续一靠科技二靠政策

    持重稳健的程新教授是济南大学校长。他谈到水泥业可持续发展非常需要一个良
好的政策环境。他说:“水泥业是国民经济不能减少的,但水泥业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及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矛盾的。通过‘九五’、‘十五’的努力,水泥业已经拥有了一些成熟的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等,而在‘十一五’期间,我们不仅要有继承,更要有突破。靠什么?靠科技、靠政策,要通过一些项目建设带动一批年轻的科研队伍。在技术上,我国水泥业已经能够通过掺合工业废渣,生产高质量的熟料,降低和减少对优质资源的使用。但是,我们还需要政府制定对使用工业废渣如粉煤灰、煤矸石等,以及对使用建筑垃圾、城市垃圾等废弃物的鼓励政策,以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此都有相应的法规。同时,利用工业废渣还要注意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温尔文雅的同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王培铭教授谈到建筑节能与水泥及混凝土时说
,推广建筑节能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建筑节能对水泥及混凝土业的发展也会提出新的要求。水泥及混凝土业应该密切关注建筑节能对材料业的要求并把满足这种要求视为己任。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大力推广建筑节能需要严谨的法制环境和政策氛围。我们希望国家的立法部门能尽快建立建筑节能的相应法规体系,把建筑节能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职责并建立长效机制,同时也要配套修订有关新型节能墙材的法规。我们相信,在建筑节能及新型墙材的拉动下,水泥及混凝土业必将不断发展。

编辑:

监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联系电话:0571-85871513,邮箱:news@ccement.com。

阅读榜

2025-07-02 03: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