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项目部长治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及涉铁地段河道整治工程商品混凝土采购竞争性谈判公告

发布时间: 2019-11-19
摘要信息
招标单位 地区 山西省长治市
发布时间 2019-11-19 11:06:58 项目编号
投标截止时间 2019-11-22 11:06 开标时间 2019-11-26 11:06
项目分类 招标 行业分类 其他
相关产品
正文内容

1招标条件

郑州中原铁道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分公司,长治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及涉铁地段河道整治工程商品混凝土采购项目已由通号(郑州)电气化局有限公司物资设备招标委员会批准,采购资金为企业全额自筹资金。项目采取竞争性谈判方式进行,现邀请合格供应商参与本项目竞争性谈判。

2项目概况与招标内容

2.1项目名称:长治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及涉铁地段河道整治工程。

2.2竞争性谈判编号:ZYWZ-JT-201925

2.3项目概况及内容

本工程为长治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下穿太焦铁路K241+907.18、K242+038.1、K242+024.2框架涵施工。包括:施工降水、架空支点桩及路基防护桩施工、无缝线路应力放散、架空顶进、线路加固、箱涵两侧慢行步道工程及路基注浆加固等。

设计概况

1、北侧箱涵:

北岸新建污水涵与太焦铁路交叉点铁路里程为K241+907.18,与铁路正交设置,顺铁路桥长4.4m,横铁路桥长13.5m,结构全高6.4m,顶板及侧墙厚0.45m,底板厚0.5m,中间设置水平隔板,隔板厚0.35m,上层走人,下层过污水。

2、南侧箱涵:

a:南岸新建污水涵与太焦铁路交叉点铁路里程为K242+038.1,与铁路正交设置,顺铁路桥长5.5m,横铁路桥长13.5m,结构全高8.9m,顶板及侧墙厚0.5m,底板厚0.55m,中间设置水平隔板,隔板厚0.4m,上层走人,下层过污水,第三层为管线预留仓。

b:南岸新建河道扩孔涵与太焦铁路交叉点铁路里程为K242+024.2,与铁路正交设置,顺铁路桥长21.7m,横铁路桥长13.5m,结构全高8.9m,顶板厚1m,底板厚1m,侧墙厚0.9m,为2×9.5m双孔连体涵。

采购范围:长治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及涉铁地段河道整治工程商品混凝土采购.

项目地点:长治市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及涉铁地段河道整治工程商品混凝土采购现场(长治市站前路)。

3投标人资格要求

3.1营业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3.2资质要求:投标人应具备营业执照,建筑企业资质证书,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法人授权委托书,能力认证书。

3.3财务能力: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须提供2017-2018年(度)会计报表。

3.4业绩要求:供应商2017-2019年以来具有的同类工程的供货业绩证明。

3.5质量保证能力:相关产品的检测报告,申请人或其代理产品的生产商近三年无重大事故。

3.6其它要求: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3.7专用资格条件要求:见技术规格书

3.8履约信用要求:投标人未在中国铁路总公司及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处罚期内。投标人社会信誉良好。在三年内无骗取合同有关的犯罪或严重违法行为而引起的诉讼和仲裁。

3.9其他要求:相关证件证书必须在有效期限内;招标人有权不接受处于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投标人履约评价中禁止投标期内的企业的投标。

4招标文件的获取

4.1凡收到《竞争性谈判邀请函》的供应商请于2019年11月19日至2019年11月22日,每日上午9时30分至11时30分,下午14时30分至18时30分(北京时间)到招标人办公地址(山西省长治市207国道司马公路超限检测站中国通号郑州电气化局长治项目部物资部)领取竞争性谈判文件。

5.投标文件的递交

5.1竞争性谈判响应文件递交的时间:2019年11月26日14:00时。

5.2竞争性谈判响应文件递交地点为:郑州中原铁道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分公司机关会议室,供应商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理人应当面将竞争性谈判响应文件递交给采购人。逾期送达的或者未送达指定地点的竞争性谈判响应文件,采购人不予受理。

竞争性谈判时间和地点2019年11月16日14:00时,郑州中原铁道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分公司机关第三会议室。

5.3逾期送达的或者未送达指定地点的投标文件,招标人不予受理。

6.联系方式

采购人:郑州中原道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分公司

项目地址:山西省长治市207国道司马公路超限检测站中国通号郑州电气化局长治项目部物资部

联系人:郭帅

联系电话:17719859552邮箱:1325075754@qq.com

郑州中原铁道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分公司

2019年11月19日

       附件.docx


订阅推送最新项目

扫码打开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