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错峰生产是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创新之举

2017/05/08 14:28 来源:中国建材报

不久前的某次有关水泥行业发展的会议上,排名龙头的几家企业负责人悉数到齐。一扫几年来的满面愁云,振奋之情流于言谈之间。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水泥行业普遍向好,整体盈余。究其原因,在场人士纷纷表示,实施了3年的“错峰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久前的某次有关水泥行业发展的会议上,排名龙头的几家企业负责人悉数到齐。一扫几年来的满面愁云,振奋之情流于言谈之间。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水泥行业普遍向好,整体盈余。

  究其原因,在场人士纷纷表示,实施了3年的“错峰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错峰生产的推动下,消失的熟料山几乎覆盖了所有实行错峰的区域,可以说,今年取得的开门红,是错峰生产带给行业的最大福音。

  这几家企业来自大江南北。对错峰一致的认可和支持,源自于错峰带动行业的巨大变化。让企业家真正高兴的,不仅是赚到了钱,而是看到了一个患了重病的行业再度复苏的曙光;看到了“去产能”迈出坚实一步所收获的果实;看到了错峰生产之于行业最本质的变化,是实现了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阶段性成效,并由此激发人们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勇气。

  “错峰”是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创新体现

  从本质而言,错峰生产是水泥行业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尝试,具有很高的创新思维和榜样作用。

  首先,不能不提关于环境的问题,这是错峰在当年备受争议的一个方面。减轻环境压力是水泥错峰生产提案中一项重要的实施原因,一些行业人士因此提出质疑,担心这样做会让社会公众认为雾霾是水泥行业造成的,给行业带来负面影响。

  大多数错峰实施者,应该还记得当年提案中有一个鲜明论点——重叠燃煤。从供给侧的角度分析,产能严重过剩的燃煤工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和供暖燃煤“并肩作战”。减少不必要的供给,在确保北方冬季集中采暖、南方夏季用电高峰等民生供给的基础上,减轻环境压力。

  几年来,通过国家相关部委提供的各项环保数据分析得出,减少燃煤重叠的比重,的确对环境起到了向好作用。可以说,在供给侧改革的践行中,错峰生产是推动水泥行业通过减少无效供给,既满足自身需求,又履行社会责任的绝好体现。

  去年开始,环保部与工信部联合下发错峰生产的文件,并提出大力倡导更多燃煤工业学习借鉴水泥错峰的做法,也表明错峰生产的确为我国环保事业打开了一条思路。从此后,水泥行业不再“孤军奋战”,越来越多的燃煤行业已经加入了“错峰大军”,这对环境而言,何尝不是一大幸事。

  其次,比环境治理更令人惊喜的是错峰生产给行业带来的惊人变化,是供给侧改革在行业实践中取得阶段性成果的直接体现。

  “去产能、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是当前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这四个词组在国办发〔2016〕34号文中作为标题并列出现,也表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去产能做不好,市场不可能稳增长,行业没精力调结构,企业增效益更是天方夜谭。反之,去产能取得了成绩,哪怕只是阶段性成绩,其他方面也会通畅顺达。

  错峰生产之前,水泥企业的生产是盲目无节制的,为了生产而生产。可以说,产能过剩的根本原因,是供给端出了问题,那么,有效化解过剩产能的入手点,也一定从有序规范供给端开始。错峰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掐”住了供给端无序的通口,调整了企业从无规律到有规律的“生物钟”,也就能够在短时间内收获去产能的初步成果。

  一顺则百顺,“熟料山”消失的背后究竟表达着什么,那就是行业在“去产能、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这四大关联词上,已走上了“一荣俱荣”的通路。真正做到了从供给端出发进行创新改革,过剩产能得到抑制、企业效益稳中有增、市场价格回归合理,龙头企业也为优化产业结构做着努力。仅去年就创造了数次震动中国乃至国际同行业的水泥大集团联合重组案例……

  这一切都说明,从供给端入手大胆创新改革,不怕“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先例和经验,怕的是永远流淌在各种争议和猜疑中止步不前。

  标本兼治 错峰的“标”不可或缺

  有人说,水泥错峰生产在去产能中只能“治标”,非治本之策。去的是产量,而非产能。

  “彻底化解过剩产能,是一项长期系统的综合任务,要想稳定有序地推进,错峰生产是最好的办法之一,必须长期做下去。现在大家认为是去产量,但要与其他工作结合起来坚持做下去,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去产能上发挥作用。”中国建材旗下企业的负责人很坚定地表示。

  何为治标治本,没有绝对概念。任何行业在践行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都不可能单靠一种办法即可达成,只有多措并举方能从根儿上转变。在多种举措相互配合的过程中,每一项举措都有可能由“治标”向“治本”做本质的转变。

  如果水泥行业仅靠“错峰”去产能,的确只能“治标”,甚至有可能因为其他措施跟不上而无力回天,最终连“标”也难治。

  在完成“去产能、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过程中,供给端的传统思维和模式必定要层层转变,如果说错峰的重点是解决无序生产的问题,那么,每一个症结都有其相应的解决办法,而所有办法和实施力度,也同样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Page]

  比如,让企业家一提起来就愤懑无比的“新增产能”。如今,一个区域哪怕有一条新建生产线还在各种力量的辟护下偷偷建设;有几家没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还在偷偷生产搅乱市场,众多企业家预言:不出一年,错峰“得的成果,将全部化为泡影。

  淘汰落后,是个老生常谈却争议不断的课题。随着立窑逐步退出,现下”落后“的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至今仍争议不断。国办发〔2016〕34号文中明确要求停止生产的32.5复合水泥,却始终在所谓”强烈的不同意见“中步履缓慢。在这一方面,当年同样在备受争议中探索成功的错峰经验,或会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还有一些”老问题“,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也到了可以解决的时候了。比如,从供给端出发,水泥熟料是否还应该作为商品进行交易?水泥企业实现”窑磨对接“是否可行?换句话说,水泥行业充斥着上万个大大小小的粉磨站要如何规范?其中的”僵尸企业“要如何退出?这是行业在”调结构“上着力改革的重中之重。

  这些”老问题“必须通过”新思路“去解决;比如,通过先行试点的方式去探索;通过政府、协会、企业和媒体等各层面的合力去突围等。在这方面,有错峰为先例,行业不再是”摸着石头过河“。

  其实,无论治标还是治本,在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只要敢于创新、勇于尝试,任何好的举措都会带来奇迹般的收获。

  实现”错峰常态化“需建立制度完善配套

  与三年前在质疑声中艰难起步完全不同,如今更多企业家对错峰寄予的最大期望,就是扩大错峰成果,坚定不移实现”错峰常态化“。

  早在2015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北方水泥副总裁赵君就在他的议案中提出过”建立错峰生产常态化机制“。只是,当时的错峰还处于试行阶段,成功与否没人敢打保票,因此,”常态化机制“仅仅停留在”应该实现“的呼吁中,如何做,谁来做,是不是必须做等问题,全然谈不上清晰和明确。

  在3年实践中,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错峰生产的执行文件,各区域地方政府和水泥协会也加大了督查力度,越来越多的企业因受益于错峰在执行力上更加坚定,尤其是”水泥错峰生产“被正式列入国办发〔2016〕34号文件,代表着这项举措真正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认可和重视。这一切都表明,”错峰常态化“的框架已经搭建起来,那么,如今人们再提起”常态化“建设,建设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没有错峰生产,行业经营环境肯定一塌糊涂。国家对这项举措的认可是其运行顺利的重要原因,但在运行过程中,也会有新的或被忽视的问题显露出来。这些看似细节的问题,才真正决定错峰的成败。“一位华北区域企业家的话点明了”错峰常态化“的实质,从目前的情况看,是进一步为错峰完善配套政策、树立制度法规、积极应对新变化。

 首先,完善错峰生产的配套政策。

  比如关于大企业差别电价、设备折旧、人员安置等固定的成本费用,并没有随着错峰而有所改变,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负担。

  这个问题在3年前很多企业家就提到过,但因错峰刚刚开始,企业家们给予了最大力度的理解和支持。”错峰对行业有好处,我们也理应做出一些牺牲。“这句来自北方水泥负责人的话,几乎是前两年大企业经营者一致的态度。

  为推动错峰履行社会责任,企业义不容辞。但当错峰已经步入正轨,更多的配套政策必须跟上来,以公平对待每一个企业的基本权利,保障他们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从而为企业减负减压、松开手脚,使企业在推动错峰可持续运行的同时,着手尝试更多的改革探索,履行更大的社会责任。

[Page]

  第二,加强错峰制度化建设,树立行规法规。

  此次与会人士提得最多的意见是:因错峰制度建设不完善,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地区仍有不按规定执行错峰的企业,并呼吁开通追责机制、加大惩处力度。

  ”到目前为止,虽然不按规定错峰的企业越来越少,但大多数区域依然存在。“众多企业家表示:”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已没有熟料库存,价格趋于稳定,因此别看不错峰的企业少了,危害却更大了,每个地区即便有一两家企业偷偷生产,偷卖熟料,市场立刻会被打乱,如果没有相应的处罚追责机制,往后不按规定错峰的企业也会越来越多。“

  错峰第二年开始,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执行文件,对企业有了一定的约束力,大多数地区的督查力度也随之加大,但督查范围和惩处措施相对有限,最重要的原因是,目前错峰生产依然没有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制度化建设还不完善,让督查缺少依据,增加了执法难度。

  众多企业负责人表示,错峰生产一定要制度化,对不按时错峰的企业就必须加大处罚力度,写明违规条例,不能”只督不查,更不能查后不了了之“。

  第三,积极应对错峰衍生的新变化和新问题。

  比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23个省市在错峰作用下,水泥熟料几乎没有库存,这就意味着错峰结束后,企业会全力投入生产,但是水泥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企业开足马力生产,行业又会陷入无序。因此,如何规范错峰后有序生产的问题,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防范。

  再比如,冬季错峰的成功,让很多区域增长了经验,随着区域市场的变化,一些地方开始增加错峰次数,但这些自主错峰均有一个共性:时间较短、日期分散。针对这一变化,如何纳入到”错峰常态化“的有序范围之内,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另外,水泥错峰最初的原则是”只停窑不停磨“,但随着错峰的深入,有些区域加大力度要求”窑磨全停“,目前尚在争议阶段,这样的做法是否可行,在错峰生产期间,粉磨站应如何规范等问题,都逐渐显现出来,亟待解决。

  如果说,错峰的成功是依靠政府、协会、企业和媒体齐心协力共同推进,那么,实现常态化进程,依然需要这些”推动者“们合力推进,像剥洋葱一样,将错峰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层面掰开揉碎,找出其中的隐患和难题,解决错峰进程中的”后顾之忧“,完善”错峰常态化“机制的所有细节。

  3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为错峰生产的成功落地,广泛调研并出台政策,各区域政府部门也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实施,是错峰生产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强大后盾。如今,在实现”错峰常态化“进程的工作中,配套政策的补充完善,制度与法规的建立实施,更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发挥有力作用。

  3年来,中国水泥协会和各区域水泥协会,组织多次协调会、动员会,在推动扩大实施范围,协调北方采暖区全部错峰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则需更大力度发挥协会”上传下达“的工作属性,将一线最强烈的呼声、最棘手的难题和亟待完善的细节传达给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将政府的意见和决策,及时传递给企业。

  3年来,行业主流媒体紧抓”两会“新思路,通过舆论传播平台率先开展业内探讨、组织一线调研,为错峰的落地打响了头炮。接下来,媒体要更进一步通过舆论平台的传播和监督作用,更深层次挖掘错峰内涵,将”错峰常态化“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传播出去,同时对未按规定错峰的企业及时予以曝光,协助行业推动错峰常态化的落地,协助行业加快制度化建设。

  3年来,各区域领军企业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将错峰进行到底的态度和作为,值得钦佩。接下来,如何更自如地运用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让错峰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挖掘错峰的潜力,使之成为行业去产能工作中标本兼治的有力武器,同时还需积累经验、惠及他人。

  曾经那些高耸如山的熟料堆业已成为人们的记忆,让一项伟大举措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的同时,或许我们更期待的是,行业中能多一些如错峰一样的创新之举,多一些像”熟料山消失“一样的奇迹出现。

编辑:俞垚伊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逆势而行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愈加严重

从政策目的来看,错峰生产和产能置换的确是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两大重要策略,但为什么经过几年发展,水泥行业产能过剩愈加严峻,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也逐步消逝?

低价水泥冲击!偏安一隅的青海水泥市场还能坐住吗?

面对低价水泥冲击,青海水泥将如何应对呢?“让出那块市场。”海东一大型水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就算跟着降价也增不了多少量,不如多做个项目或者商砼站就有了,价格还高。

河北:坚持水泥行业自律错峰 实现保定、唐山区域稳增长

五大片区片领导对4月自律错峰工作和5月份自律错峰计划进行汇报并提出行业稳运行建议,表示共同维护好行业健康生态,稳固“互信、互助”发展基石,坚持重点企业引领为动力,确保错峰生产工作成效开展。

新疆一2500t/d生产线调整错峰生产时间

巴州青松绿原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将2024年5月17日至5月31日(15天)的错峰期间开窑时间调整为2024年9月16日至9月30日(15天)非错峰期间停窑时间。

当地企业:豫南水泥市场“战斗烈度”放缓 但态势依旧严峻

总体来看2024年豫南市场本地企业之间的“战斗烈度”会明显放缓,但是由于需求下滑,加上外省水泥的冲击,整体态势依旧严峻。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5-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5-11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5-11

青海省

¥ 416.22
2024-05-11

甘肃省

¥ 382.91
2024-05-11

陕西省

¥ 327.04
2024-05-11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5-11

云南省

¥ 310.87
2024-05-11

贵州省

¥ 312.57
2024-05-11

四川省

¥ 351.02
2024-05-11

重庆

¥ 331.21
2024-05-11

海南省

¥ 432.19
2024-05-11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5-11

广东省

¥ 312.75
2024-05-11

湖南省

¥ 316.12
2024-05-11

湖北省

¥ 309.91
2024-05-11

河南省

¥ 274.59
2024-05-11

山东省

¥ 319.18
2024-05-11

江西省

¥ 313.39
2024-05-11

福建省

¥ 303.10
2024-05-11

安徽省

¥ 314.72
2024-05-11

浙江省

¥ 332.74
2024-05-11

江苏省

¥ 299.83
2024-05-11

上海

¥ 317.73
2024-05-11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5-11

吉林省

¥ 358.29
2024-05-11

辽宁省

¥ 338.19
2024-05-11

内蒙古自治区

¥ 349.14
2024-05-11

山西省

¥ 314.58
2024-05-11

河北省

¥ 345.41
2024-05-11

天津

¥ 368.21
2024-05-11

北京

¥ 339.43
2024-05-12 21:2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