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发展建材服务业是行业的必然选择

2016/10/21 09:31 来源:中国建材报评论

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建材联合会五届五次理事会暨2016年会长全体会上,与会代表审议和讨论了联合会编制的《加快与拓展建材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完善指导意见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充分肯定了在行业经济下行效益下滑,转型升级的严峻形势面前,出台指导意见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建材联合会五届五次理事会暨2016年会长全体会上,与会代表审议和讨论了联合会编制的《加快与拓展建材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对完善指导意见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充分肯定了在行业经济下行效益下滑,转型升级的严峻形势面前,出台指导意见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指导意见得到行业同仁的称赞和热议,不仅仅因为其涉及的方面多、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更因为指导意见切中了行业发展的要害,在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找到继而规划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开创性地提出了建材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领域及途径。从这个角度看,指导意见不仅仅是一个文件,更是实实在在的转型升级举措。它提出了行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充分体现了联合会引领行业发展绝不是一句空话。

  放眼全球,制造业都在经历转型,从传统制造向信息化、数字化制造转变,从高能耗向绿色化转变,从“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变,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变。中国工业经济在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中,也深深感受到了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拉动和提升作用,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硬件产品的竞争也是服务产品的竞争。为此,《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频频出台,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

  建材服务业要依托于建材制造业,服务于建材制造业,为行业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实现建材制造业与建材服务业两业并举的目标。发展与拓展建材服务业至少有四个方面的现实意义。一是挖掘建材优势潜能,延长并优化产业链结构,增加经济增长来源,发挥行业自身优势;二是适应业态发展变化和市场新需求,改变企业传统发展模式和生产经营模式,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加速产品迭代,升级服务功能,提升企业产品集成、加工组合功能,赢得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权和配置权,增加附加值;三是在传统建材产品、低端产品严重过剩的情况下,通过服务来挖掘市场潜在需求,激发高端供给,从而拉动新型建材、高端产品填补市场空白;四是充分利用传统建材产业体量大品类多的特点,发展和提升生产性服务水平来满足建材行业和企业升级的需要,“以业养业”,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良性互动和互进。

  指导意见的出台只是拓展与发展建材服务业万里长征第一步,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制,但不能忽略的是还有很多工作亟待完善。一是建材服务业的基础统计数据缺乏,数据统计是任何行业发展过程中都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是了解行业运行,反映行业特征,整理和归纳行业发展规律,进行行业分析、判断、决策等的重要依据,但目前来看建材服务业有关统计数据还是空白,亟待填补;二是支撑建材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匮乏,建材行业中一专多能,既了解行业又洞悉市场,既熟悉制造业的特征又清楚服务业模式的人才不多,需要完善人才队伍结构,特别是跨行业、跨专业的人才引进和交流;三是保障建材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欠缺,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税收、土地、贷款等很多方面政策不同,发展建材服务业亟需能够带动企业转型的、有针对性的、促进行业创新的扶持政策出台;四是建材行业中对于如何认识服务业和如何发展服务业的思想还比较滞后,一些同志还存在惰性思想,抱残守缺,不能够与时俱进,长此以往则会被淘汰出局。

  拓展与发展建材服务业紧跟时代发展的节拍,走在整个工业经济转型的前列,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行业发展的新长征。在摸索与前进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波折和困苦,但坚持发展建材服务业的决心不能动摇,目标不能模糊,因为美景总在布满荆棘的前方。

编辑:孔雪玲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4-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1.44
2024-04-30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4-30

青海省

¥ 416.22
2024-04-30

甘肃省

¥ 382.91
2024-04-30

陕西省

¥ 327.04
2024-04-30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4-30

云南省

¥ 312.39
2024-04-30

贵州省

¥ 312.57
2024-04-30

四川省

¥ 352.34
2024-04-30

重庆

¥ 331.21
2024-04-30

海南省

¥ 432.19
2024-04-30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4-30

广东省

¥ 324.44
2024-04-30

湖南省

¥ 316.08
2024-04-30

湖北省

¥ 319.39
2024-04-30

河南省

¥ 282.33
2024-04-30

山东省

¥ 321.62
2024-04-30

江西省

¥ 317.07
2024-04-30

福建省

¥ 303.10
2024-04-30

安徽省

¥ 313.99
2024-04-30

浙江省

¥ 332.74
2024-04-30

江苏省

¥ 309.21
2024-04-30

上海

¥ 332.73
2024-04-30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4-30

吉林省

¥ 358.29
2024-04-30

辽宁省

¥ 324.97
2024-04-30

内蒙古自治区

¥ 337.13
2024-04-30

山西省

¥ 315.65
2024-04-30

河北省

¥ 342.12
2024-04-30

天津

¥ 368.21
2024-04-30

北京

¥ 339.43
2024-05-04 08:5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