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一次洪水就"打回原形"?管廊建设凸显利益纠葛

2016/07/19 10:40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为应对密集高发的城市内涝问题,加快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被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测算的数据显示,未来地下综合管廊每年需建设8000公里,造价以每公里1.2亿元估算,地下综合管廊每年能带动约1万亿元的投资。......

  在这次洪水灾害中,武汉告急,南京告急,合肥告急……而在灾难中,洪水为什么成了城市之“殇”?

  今年以来,南方地区遭遇了1998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大范围洪涝灾害,而6月以来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遭遇连续降雨引发内涝,频频告急。

  为应对密集高发的城市内涝问题,加快城市综合管廊建设被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测算的数据显示,未来地下综合管廊每年需建设8000公里,造价以每公里1.2亿元估算,地下综合管廊每年能带动约1万亿元的投资。

  那么,这万亿投资资金从何而来?相关企业将有何作为?这种投资规模能否解决中国城市内涝之痛?

  城市整体规划:与国际先进城市相差巨大

  过去三个月,南方密集下了20多轮大雨,不少城市内涝严重,市政管网建设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除了排涝不力,城市居民对市政管网还有更多吐槽。

  家住合肥市瑶海区明光路的街道办主任王东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多年来,社区内多个老旧小区供排水设施老化,不同程度出现了供水管道漏水、水质浑浊、水压不足、排水不畅、污水外溢等问题。有的地方“马路拉链”开开合合,影响人们出行;有的地方因反复开挖而塌陷……

  在我国,地下网管建设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工程师、现任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会长金德钧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内涝已经成为大中城市的通病,而且日趋严重。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管网系统建设力度不足,我国城市排水管网普及率由2008年约60%提升至如今的64.8%,提升幅度有限,远低于国家排水管网覆盖率80%的要求;二是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目前主要以小排水系统为主,排水管道口径较小、排水能力弱,城市内涝防治系统受限;三是雨污尚未分流,多数地区现在还主要采取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四是管道老龄化严重,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国内2000年以前铺设的排水管将近一半,占比达到44.97%,漏损严重。

  “中国有地下排水系统的城市大概只有50%左右,即使有排水设施,设计标准也偏低,而且我们的管理水平也很低,整体防洪水平跟国际上先进的城市相比,我认为起码相差100年。”金德钧说。

  实际上,在大城市建设和中小城区的扩张中,一些建设者急功近利缺少统筹规划,更多注意的是城市的外部形象,重外不重内。

  据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巡视员胡贵玉向记者介绍,武汉市30年前投入180亿改造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排涝能力为抵御200毫米/24小时的降雨量,而今年7月5日武汉地区的降雨量,达到了188.7毫米/12小时,几乎翻倍,在排水系统标准严重过低的情况下,不发生内涝才怪。胡贵玉认为,管道老化、严重堵塞而不及时疏通、长期疏于管理改造是造成内涝的重要原因。

  综合管廊建设: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

  面对日趋严重的城市内涝现状,专家指出,城市发展建设要注重地上、地下同步。过去几十年,我国城市地上建设突飞猛进,相较而言,地下建设远远“跟不上趟儿”,是到了该下大力气补课的时候了。今年全国两会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2016年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2000公里的综合管廊建设规模,究竟意味着什么?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曾公开算过一笔账:“我们做一个总体的测算,廊体加上管廊附属设施设备,大概需要8000万元/公里。廊体相当于一个房子,里面配上必要的管线,入廊管线投资大概是4000万元/公里。如果建1公里的话,廊体加上入廊管线,大概1.2亿元左右。”

  按此推算,仅2016年全年将拉动约2400亿元的总投资规模。如果按8000公里测算,未来地下综合管廊投资规模每年将达到万亿量级。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众多央企闻风而动,屡屡将数十亿大单揽入怀中。记者在梳理中发现,2013年,中冶投资22亿元建设珠海市横琴新区地下综合管廊;2015年10月,中铁建中标延吉市18亿元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工程;2016年5月,中国铁建4.77亿元中标厦门翔安新机场片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

  然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众多央企投资热情高涨的背后,面临的现实尴尬却是来自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

  首当其冲的就是“入廊难”,也就是拿项目难。本来作为企业来讲,“投建地下综合管廊,是为城市建设服务。然而,面对城市管线管理单位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加之传统‘条块分割’的管理思维,想要让‘服务对象’认可参与投建的企业并非易事。”中铁建设(北京)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文忠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不无担忧。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入廊”企业利益相关方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资金筹集方式、投资回收方案都没有标准可循。“属地政府和我们只是初步进行了探讨,关于什么时间‘入廊’、什么时间运营,都没有明确。”汪文忠进一步解释说。

  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总公司董事长陶昌银也表示了同样的担忧。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即使“入廊”企业互相之间愿意配合,可理不顺的收费机制使得问题再次陷入尴尬。按照综合管廊有偿使用原则,管廊投资、运营管理方的收益主要来源于一次性投入费用和后期维护管理费用两部分。由于收费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企业间难以达成一致,使得企业投资收益难以保证。

  “虽然高层不断‘喊话’,要加快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步伐,创新投融资模式,但就实际执行效果来看,资金缺口依然严重。央企作为综合管廊投资建设主体,对于这一矛盾更是难以规避。”陶昌银说。

  万亿级市场蛋糕:需打出创新“组合拳”

  一面是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一面是庞大的市场空间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在问题与机遇并存的新兴市场竞争中,企业该如何灵活转型、创新应对,成为企业眼下面临的全新考验。

  前瞻网产业研究员杨昆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各个行业,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万亿级的市场规模,各方利益主体都有自己的诉求,当属正常。

  杨昆认为,地下综合管廊投资量大、回报周期长,入廊管线大多具有公益性,而且不确定建成后城市再无内涝,也不知投资何时有回报。作为新生事物,地下综合管廊在使用过程中的责、权、利还缺乏有效制衡和匹配机制。在经济低迷,流动性偏紧的当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需要拿出创新智慧。

  据记者了解,为化解融资难题,创新PPP融资结构正成为央企不断发力的主方向。6月29日,由财政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的《关于申报市政公用领域PPP推介项目的通知》,明确要求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等六大领域优质项目,作为重点推介对象。

  对此,杨昆建议,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建设资金,需要打出一套创新“组合拳”,其中包括制定统一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合理收费机制、完善配套税收优惠政策、推广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加入等举措。

  比如,中国交建飞虎大道综合管廊的“多元协商模式”就比较具有操作性。据中交建二航局昆明分公司总经理曾凡义向记者介绍,这一模式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管线运营管理单位采取协商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管线行业单位来区别对待价格收费问题。此外,根据入廊管线所占面积来区分,按弱电、强电之分进行收取。

  不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长江证券分析师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中国的地方债已达GDP的50%,排涝工程往往都是动辄几十亿、几百亿的大工程,即使融资成功,也大大加重了地方债的压力;由于资金来源和性质不同,各地管理模式不一,缺乏统筹安排、协调机制,各种水利资金还存在重复投资、重复安排、相互抵项等现象,难以充分发挥投资整体效益。

  “每年雨季到来,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城市内涝。城市排涝改建工程也会呼声震天,年复一年,收效甚微。比如今年内涝严重的武汉市,两年前就提出投资230亿元建设排涝改造工程,至今具体进展情况披露甚少。尽管高层不断‘喊话’,可地方政府进展十分缓慢,从提出计划到实施,可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上述长江证券分析师说。

  这次洪涝灾害可以说是为我们提了一个醒,中国综合管廊建设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在天灾面前,丝毫没有抵抗之力。

编辑:徐洁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房地产行业持续收缩 水泥行业的机会在哪?

尽管房地产市场规模和发展速度的收缩给水泥行业带来了严峻挑战,但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蕴含的潜力为水泥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一图读懂2022水泥行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近日,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发布《一图读懂2022水泥行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以下为图片报告的全部内容。

华新水泥总裁李叶青:到2030年公司单位产品产值的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70%以上

6月13日至14日,全球水泥和混凝土协会 (GCCA)领导人峰会在瑞士苏黎世召开,华新水泥总裁李叶青及140多名来自豪瑞(Holcim)、海德堡(Heidelberg)、西麦斯(Cemax)等全球水泥企业负责人,地区水泥协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海南省混凝土协会正式成立

6月9日,海南省混凝土行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海口举行。会上宣布海南省混凝土协会正式成立。

2023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在南京隆重召开!

6月3日,以“创新驱动,以变应变”为主题的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在江苏南京隆重召开!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5-1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5-16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5-16

青海省

¥ 411.41
2024-05-16

甘肃省

¥ 382.91
2024-05-16

陕西省

¥ 327.04
2024-05-16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5-16

云南省

¥ 310.87
2024-05-16

贵州省

¥ 312.57
2024-05-16

四川省

¥ 346.56
2024-05-16

重庆

¥ 331.21
2024-05-16

海南省

¥ 432.19
2024-05-16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5-16

广东省

¥ 312.75
2024-05-16

湖南省

¥ 316.12
2024-05-16

湖北省

¥ 309.91
2024-05-16

河南省

¥ 324.60
2024-05-16

山东省

¥ 319.18
2024-05-16

江西省

¥ 313.39
2024-05-16

福建省

¥ 303.10
2024-05-16

安徽省

¥ 314.72
2024-05-16

浙江省

¥ 328.4
2024-05-16

江苏省

¥ 298.89
2024-05-16

上海

¥ 317.73
2024-05-16

黑龙江省

¥ 438.00
2024-05-16

吉林省

¥ 379.06
2024-05-16

辽宁省

¥ 367.01
2024-05-16

内蒙古自治区

¥ 353.34
2024-05-16

山西省

¥ 317.83
2024-05-16

河北省

¥ 352.52
2024-05-16

天津

¥ 368.21
2024-05-16

北京

¥ 339.43
2024-05-17 16: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