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制造业转型:从“世界加工厂”到“世界智造厂”

2016/05/26 14:2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张平

中国工业在经过20年的迅猛发展之后,逐步由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将是中国制造由原来的“世界加工厂”转为“世界智造厂”的起点。......

  近日,有媒体称,由于汇率波动以及工资成本上升,中国出口产品利润越来越薄。在一些行业,中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在减弱。“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经济模式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对此,专家们表示,虽然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正在失去优势,但中国制造业与东南亚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技术优势,况且,中国拥有大批技术精湛的熟练工人,所以中短期内中国不可能摘去“世界工厂”王冠。不过,笔者认为,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痛苦的转型期,目前存在着三大挑战。

  首先,劳动力工资每年递增,再加上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货币的升值,使得中国人工成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缩小。据研究机构统计,从2000年至2015年,中国工资平均每年增长11.4%。即便和美国这种工资水平处在世界一线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也未见得存在优势。因为,美国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4倍,所以中国劳动价格虽比美国低,但并不一定代表劳动力成本比美国便宜。

  再者,中国工资涨幅已与东南亚国家拉开距离,很多国内外企业主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国家。2012年,中国人年均工资是6500美元,比泰国和菲律宾高出30%,是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的二到三倍,更是柬埔寨的五到六倍。为了节省人工成本,不仅是外国公司,就连中国公司也会到海外寻找廉价劳动力市场,这将给中国决策者提出新的挑战。

  最后,中国东西部劳动力价格差距正在缩小。有专家曾提议,将东部制造业搬迁到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但即使外国公司把工厂搬到中国较为贫穷落后的中西部,也只是权宜之计,因为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差距正在缩小。调查显示,中国东部沿海和西部省份的工资差距只有5%到6%,因此搬迁工厂带来的成本优势在一两年里就会消失。

  曾几何时,中国戴上“世界工厂”的桂冠,源源不断地向发达国家输送廉价商品,也助推了国内经济的高增长。但这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方面,中国企业从国外换来了很多花花绿绿的钞票,按照规定必须进行结汇,这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基础货币超发严重,给通胀埋下隐患。另一方面,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消耗了大量国内资源和环境、压低劳动力工资,而这种红利的释放,本身也不具备可持续性。

  所以,中国逐步退出“世界工厂”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从短期来看,中国有优越的基础设施、完整的供应链以及技术成熟的产业工人,这将给中国制造结构转型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外部压力将迫使中国经济完成结构性转型,即从出口导向型转为以内需为主,从而减少中国经济对海外市场的依赖。

  中国工业在经过20年的迅猛发展之后,逐步由中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中国制造正在从服装、玩具等廉价商品向汽车、飞机以及电子产品等更高价值制造业转变。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将是中国制造由原来的“世界加工厂”转为“世界智造厂”的起点。

编辑:马佳燕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智能化矿山建设到底能为水泥企业带来多大的实际效果?

智能化建设是水泥企业技改的一部分,推进智能建设,能让水泥企业生产工序更优化,生产效率更高。

水泥企业错峰停产期间 员工如何安置?

在水泥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员工的何去何从,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责任问题,还需要企业的细致考量与周全筹划。

培植新质生产力 促进混凝土行业高质量发展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创新为动力,跑出中国混凝土产业的“加速度”。

3家水泥企业上榜昆明2024年“限制类”生产工艺装备名单

水泥行业有三家水泥企业在列,分别为宜良县盘江水泥有限公司、昆明市弘力水泥有限公司和云南建工云岭水泥有限公司。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6-0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7.92
2024-06-07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14.51
2024-06-07

青海省

¥ 441.41
2024-06-07

甘肃省

¥ 387.09
2024-06-07

陕西省

¥ 347.35
2024-06-07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6-07

云南省

¥ 342.83
2024-06-07

贵州省

¥ 387.76
2024-06-07

四川省

¥ 381.32
2024-06-07

重庆

¥ 337.56
2024-06-07

海南省

¥ 432.19
2024-06-07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38.47
2024-06-07

广东省

¥ 298.50
2024-06-07

湖南省

¥ 323.49
2024-06-07

湖北省

¥ 323.98
2024-06-07

河南省

¥ 354.60
2024-06-07

山东省

¥ 347.69
2024-06-07

江西省

¥ 308.39
2024-06-07

福建省

¥ 315.05
2024-06-07

安徽省

¥ 333.30
2024-06-07

浙江省

¥ 363.18
2024-06-07

江苏省

¥ 330.09
2024-06-07

上海

¥ 347.73
2024-06-07

黑龙江省

¥ 508.96
2024-06-07

吉林省

¥ 462.45
2024-06-07

辽宁省

¥ 435.38
2024-06-07

内蒙古自治区

¥ 378.18
2024-06-07

山西省

¥ 334.95
2024-06-07

河北省

¥ 379.49
2024-06-07

天津

¥ 408.21
2024-06-07

北京

¥ 389.43
2024-06-11 05: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