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水泥企业应抱团“走出去”

2016/05/20 07:13 来源:中国网

时令虽已进入初夏,但我国水泥行业正遭遇10年以来最严酷的“寒冬”。借助“一带一路”等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是水泥行业摆脱困境的一个思路。......

  借助“一带一路”等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是水泥行业摆脱困境的一个思路。要推动水泥企业强强联合、形成抱团“走出去”的发展势头,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避免恶性竞争。

  时令虽已进入初夏,但我国水泥行业正遭遇10年以来最严酷的“寒冬”。借助“一带一路”等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是水泥行业摆脱困境的一个思路。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企业“走出去”遇到的问题60%来自税收,既有来自投资目标国的,也有来自国内的。比如,我国水泥企业“走出去”多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地区,这些地区许多国家的税收制度并不完善,企业易遭受不合理、不公正的税负。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走出去”企业的所得税征管采用分国不分项限额法,企业往往既难以享受低税负国家的税收优惠,在高税负国家企业要承担的税负也可能会上升。

  “融资难”是水泥行业“走出去”遇到的另一个难题。当前国内水泥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为银行贷款,水泥行业“走出去”的目标国多集中在地缘政治风险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需求多为5年至10年的中长期贷款,回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许多金融机构不愿承担风险。同时,“走出去”企业的国内信誉难以得到境外银行承认,在境外融资难度也较大,且一些国家的贷款利率相比国内较高。

  企业顺利“走出去”需要优秀的人才团队,但目前我国在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方面缺乏优势,不少项目所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难以实现本地化。

  针对上述现状,有关部门应加强规划引导,完善配套扶持政策。通过研究制定我国水泥行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其“走出去”的战略目标、路线图、时间表,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避免恶性竞争。同时完善相应配套扶持政策,简化专项资金的申领程序,保证财政奖励及时到位。

  应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一方面加大金融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对“走出去”企业实行综合授信,为企业量身订制低息金融产品,同时允许企业以资产权益抵押申请境外贷款,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并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拓宽融资渠道,发挥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作用,引导实力较强的企业运用定向增发、私募债券等金融工具实现融资,同时借助产权交易市场,通过知识产权交易等方式筹集资金,引导资信良好的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发行融资债券,实现直接融资。

  应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项目用工本地化率。鼓励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国际知名培训机构的合作,从国际谈判技巧、目标国法律制度、政治风险、审批制度、宗教文化等方面加强人才培养;还要简化人才引进程序,加强人才保障工作。

  应健全服务体系,发挥中介平台作用。发挥好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推进组建水泥行业“走出去”产业联盟,加强资源、信息共享,推动水泥企业强强联合,形成抱团“走出去”的发展势头。同时,要建立“走出去”的信息服务平台,发布国外水泥行业招商项目信息、对外承包工程信息、对外劳务合作信息,以及国外水泥市场需求信息、国际水泥巨头对外投资信息等,加强中外水泥企业之间的投资信息交流。

编辑:武文博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培植新质生产力 促进混凝土行业高质量发展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创新为动力,跑出中国混凝土产业的“加速度”。

非洲、拉美、中东 海螺水泥确定海外扩张方向

海螺水泥表示,公司计划在非洲、拉美及中东地区寻找海外扩张机会,以平衡国内需求下降的影响。

华新入选中国上市公司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百篇最佳实践案例

华新公司在中国上市公司中被评为"一带一路"最佳实践案例,显示了其在海外项目中的优秀表现和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体现了公司在国际业务拓展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领先地位。

央视聚焦!水泥行业点燃绿色低碳发展新“引擎”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和消费国,水泥产量长期稳居世界第一。近年来,随着中国水泥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为境外投资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提升了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海外产能全国第一 海螺水泥“走出去”步伐不会停

截至目前,海螺水泥海外累计投产熟料产能1388.8万吨,稳居中国水泥企业海外产能首位。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6-0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6-04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14.51
2024-06-04

青海省

¥ 441.41
2024-06-04

甘肃省

¥ 382.91
2024-06-04

陕西省

¥ 347.35
2024-06-04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6-04

云南省

¥ 342.49
2024-06-04

贵州省

¥ 387.76
2024-06-04

四川省

¥ 374.33
2024-06-04

重庆

¥ 337.56
2024-06-04

海南省

¥ 432.19
2024-06-04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0.67
2024-06-04

广东省

¥ 298.50
2024-06-04

湖南省

¥ 326.56
2024-06-04

湖北省

¥ 323.98
2024-06-04

河南省

¥ 334.60
2024-06-04

山东省

¥ 347.69
2024-06-04

江西省

¥ 308.39
2024-06-04

福建省

¥ 295.05
2024-06-04

安徽省

¥ 333.30
2024-06-04

浙江省

¥ 363.18
2024-06-04

江苏省

¥ 342.34
2024-06-04

上海

¥ 347.73
2024-06-04

黑龙江省

¥ 508.96
2024-06-04

吉林省

¥ 452.78
2024-06-04

辽宁省

¥ 435.38
2024-06-04

内蒙古自治区

¥ 378.18
2024-06-04

山西省

¥ 334.95
2024-06-04

河北省

¥ 364.97
2024-06-04

天津

¥ 408.21
2024-06-04

北京

¥ 389.43
2024-06-05 18: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