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徐德龙:水泥工业应转向低碳集约智慧化

2015/11/10 08:57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龙在第14届国际水泥化学大会上表示,要使中国水泥工业做到环境更友好,过程更低碳,产业更循环和集约,行业更智慧。......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实现中国水泥工业的成功转型与发展。”近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龙在第14届国际水泥化学大会上表示。

  过去30年间,中国水泥产业迅速发展,已占据全球产量的50%。徐德龙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其实就是水泥和钢材产业发展的内驱力。尽管如此,中国的水泥产业目前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一是环境压力。在二氧化碳排放上,中国的水泥工业在各产业中位居第二。同时,每年因生产水泥导致的能源消耗占据了中国所有能耗的7%,且大多数水泥工业未能达到我国在2013年公布的新环保标准。二是产能过剩造成水泥产业开工率只有75%,与国际上认可的85%的开工率相比有很大差距。三是中国水泥企业的盈利能力、生存能力受到严重威胁,发展前景和方向不清楚,盈利率也在下降。

  “压力就是动力。这些问题决定了中国水泥工业转型的方向,也是需要重点破解的难题。”徐德龙说。

  他所提到的转型方向,就是要使中国水泥工业做到环境更友好,过程更低碳,产业更循环和集约,行业更智慧。

  徐德龙认为,要依靠科技创新逐步达到水泥工业转型发展的目标。例如,推广利用熟料余热发电的超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电厂炉内精准脱硫生产高性能粉煤灰的生产技术、城市建筑垃圾的综合回收利用技术等。

  而要定量描述转型水平,就需要有相关指标如水泥产品的低碳度、绿色度、循环度、智慧度等对其进行评测或描述。

  近年来,中国单位水泥产品的低碳度逐年提高。这主要得益于3个方面:一是煅烧工艺大幅进步,二是工业废弃物资源化水平提高,三是装备水平进步。由于工业废弃物资源化以及减排、过程节能等技术的应用,水泥的绿色度也在逐年提高。与其他建筑材料相比,水泥的循环度也很高。尤其是矿粉作为活性组分的广泛应用,使水泥的循环度在2007年后飞速增长。

  “但我们也应正视水泥企业之间在智慧度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同时,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在装备、理念和人员素质方面都有待提高。”徐德龙说。

  “我们应由主要依赖投资和资源的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即通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变水泥工业的发展模式,将东方的整体论和西方的还原论相结合,重新认识什么是胶凝材料、什么是水泥工业,以水泥工业和相关工业的循环和集约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同时,以混凝土作为终端产品,延长水泥工业产业链,构建新型混凝土建造工程服务业,并且加速水泥工业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全方位的提升改造,实现智慧化发展。”徐德龙说。

编辑:鞠丽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 促进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绿色低碳推动房地产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近期,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多发,这对于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房地产建筑业而言,意味着其迫切需要走上绿色低碳转型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加快释放绿色低碳技术红利

推动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说基础研究是从0到1的突破,那么科研成果产业化就是从1到10的跨越。

纪友红:积极落实国家“双碳”战略,以数字化转型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在水泥市场低迷,产能过剩严重的情况下,推进水泥企业稳妥有序进入全国碳市场,采取碳排放“双控”制度,利于化解行业产能过剩,激励企业形成“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的绿色低碳意识,倒逼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发改委印发 《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建材行业,项目年捕集利用与封存量不低于 10 万吨。

2023-08-23 发改委 绿色发展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4-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1.44
2024-04-30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4-30

青海省

¥ 416.22
2024-04-30

甘肃省

¥ 382.91
2024-04-30

陕西省

¥ 327.04
2024-04-30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4-30

云南省

¥ 312.39
2024-04-30

贵州省

¥ 312.57
2024-04-30

四川省

¥ 352.34
2024-04-30

重庆

¥ 331.21
2024-04-30

海南省

¥ 432.19
2024-04-30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4-30

广东省

¥ 324.44
2024-04-30

湖南省

¥ 316.08
2024-04-30

湖北省

¥ 319.39
2024-04-30

河南省

¥ 282.33
2024-04-30

山东省

¥ 321.62
2024-04-30

江西省

¥ 317.07
2024-04-30

福建省

¥ 303.10
2024-04-30

安徽省

¥ 313.99
2024-04-30

浙江省

¥ 332.74
2024-04-30

江苏省

¥ 309.21
2024-04-30

上海

¥ 332.73
2024-04-30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4-30

吉林省

¥ 358.29
2024-04-30

辽宁省

¥ 324.97
2024-04-30

内蒙古自治区

¥ 337.13
2024-04-30

山西省

¥ 315.65
2024-04-30

河北省

¥ 342.12
2024-04-30

天津

¥ 368.21
2024-04-30

北京

¥ 339.43
2024-05-01 16: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