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乔龙德:迎接三大挑战 实现超越引领

2014/09/29 13:57 来源:中国建材报 王怡洁 杨洸

建国65年间,中国建材工业起伏更迭,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祖国强盛带动了建材行业的腾飞,改革深化助力着建材行业的转型。国庆65周年前夕,本报专访了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

  建国65年间,中国建材工业起伏更迭,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祖国强盛带动了建材行业的腾飞,改革深化助力着建材行业的转型。国庆65周年前夕,本报专访了中国建材联合会会长乔龙德。

  提及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历程,乔龙德概括道:“65年间,我国建材行业经历了从跟随到追赶的历史阶段,如今正迈向超越引领的新纪元。预期在2030年,我国建材工业将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引领能力、有创新能力和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化原材料与制品工业、建材加工制品业,新兴产业在整个行业所占比重将显著提升至70%左右,主要产业具有超越与引领世界建材工业发展的能力,实现又大又强。”

  尽管在过去了的65年,我国建材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一举跨入建材大国行列,但未来仍然任重道远。

  在乔龙德看来,若要实现建材行业的长足发展和预期目标,必须要解决好现存的三大问题。

  第一大挑战来自建材产业全球布局。在经济一体化时代,我国建材行业本应早一点展开国际化战略,然而近几年才有少数本土企业探索“走出去”的道路,相比之下,如法国拉法基水泥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已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水泥的大发展中分得一杯羹。因此,“走出去”要早布局,早下手,坚持技术创新、统筹发展,实现企业国际化规模化发展方向。

  第二大挑战来自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现阶段我国传统建材领域和新兴建材产业发展不均衡。预计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传统建材的绝对量仍会有一定增长,只是增幅逐年降低,在2020年前后将出现一定程度的需求转折期。未来几年,既是建材工业产业升级调整结构的关键时期和过渡时期,又是开拓发展新兴产业、新材料,为需求增长转折做好充分准备的关键时期。

  目前,对传统建材行业来说,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自主知识产权较少、技术储备不足,转型升级缺乏技术引领支撑。而在企业规模调整方面,建材企业过于分散,企业多但规模小,仅水泥企业就达到3500家。这些都是未来要转型升级的方向,因此要促进建材行业形成规模化兼并重组。同时,在发展新兴建材产业方面,要加大建材工业对新材料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形成规模经营。

  第三大挑战来自于绿色环保方面带来的压力。建材工业的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必须服从节能绿色的要求。这对目前产品种类少、功能单一且能耗高排放量大的建材工业来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建材企业若要摘掉两高一资本的帽子,必须推广先进生产工艺和节能技术,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同时,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努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乔龙德强调,以上三大挑战是我国建材行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而他们恰恰也是行业未来几十年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他指出,自现在开始,未来20年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战略是: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建材工业在追赶超越的同时,部分主要产业将占领世界建材工业技术制高点,在创新提升的同时创造全球建材领域领先的生产经营效能模式,在自身提升与发展的同时,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影响力,成为引领世界建材工业发展的建材强国。

编辑:何姝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水泥企业错峰停产期间 员工如何安置?

在水泥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员工的何去何从,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责任问题,还需要企业的细致考量与周全筹划。

培植新质生产力 促进混凝土行业高质量发展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创新为动力,跑出中国混凝土产业的“加速度”。

七部门联合发文!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

绿色矿山建设是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为加快矿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产业峰会 | 乔龙德:行业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思想认识必须有三个定位,转型必须有四大突破

他表示,智能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等高端科技推动了水泥行业新时代新格局的生产力革新与生产关系进步。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6-0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6-05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14.51
2024-06-05

青海省

¥ 441.41
2024-06-05

甘肃省

¥ 385.42
2024-06-05

陕西省

¥ 343.66
2024-06-05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6-05

云南省

¥ 342.49
2024-06-05

贵州省

¥ 387.76
2024-06-05

四川省

¥ 374.33
2024-06-05

重庆

¥ 337.56
2024-06-05

海南省

¥ 432.19
2024-06-05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0.67
2024-06-05

广东省

¥ 298.50
2024-06-05

湖南省

¥ 326.56
2024-06-05

湖北省

¥ 323.98
2024-06-05

河南省

¥ 334.60
2024-06-05

山东省

¥ 347.69
2024-06-05

江西省

¥ 308.39
2024-06-05

福建省

¥ 315.05
2024-06-05

安徽省

¥ 333.30
2024-06-05

浙江省

¥ 363.18
2024-06-05

江苏省

¥ 342.34
2024-06-05

上海

¥ 347.73
2024-06-05

黑龙江省

¥ 508.96
2024-06-05

吉林省

¥ 452.78
2024-06-05

辽宁省

¥ 435.38
2024-06-05

内蒙古自治区

¥ 378.18
2024-06-05

山西省

¥ 334.95
2024-06-05

河北省

¥ 373.32
2024-06-05

天津

¥ 408.21
2024-06-05

北京

¥ 389.43
2024-06-06 0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