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CPI“1”时代意味着什么?

2012/09/18 00:00 来源:复旦商业知识在线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李治国副教授认为,这一轮CPI涨幅连续下降有几个方面因素。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一般有一年左右的滞后期,因此2010下半年货币扩张速度放缓到2011年紧缩政策的调整如今已经反映在了CPI的变化上;另一方面经济仍处于下行趋势,需求不旺,加上企业去库存促销,导致了消费品价格涨幅趋缓。短期内能够看到物价涨幅下降的规律。......

  在7月CPI(消费物价指数)同比涨幅降至1.8%后,很多机构都已经在预测8月份的CPI了,比较一致的结论是触底反弹,回到2%以上。对未来的几个月的预测大都认为从现在到10月份可能都是在2%上下徘徊,年底回升到3%左右。那么,通胀压力是否依然存在?通缩是否正在走近?CPI“1”时代意味着什么?

  通胀压力依然存在?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系李治国副教授认为,这一轮CPI涨幅连续下降有几个方面因素。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一般有一年左右的滞后期,因此2010下半年货币扩张速度放缓到2011年紧缩政策的调整如今已经反映在了CPI的变化上;另一方面经济仍处于下行趋势,需求不旺,加上企业去库存促销,导致了消费品价格涨幅趋缓。短期内能够看到物价涨幅下降的规律。

  对于物价变化的后期走势如何判断?通胀压力是否依然存在?通缩是否正在走近我们?

  “物价上涨从来都是一个需要担心的问题。”李治国认为,首先是占CPI权数约三分之一的农产品价格仍是物价不稳定的因素。当前农产品市场出现国际性歉收,农产品市场的国际定价权较集中,未来价格如果出现波动,将从供给层面向上传导,影响食品、饲料等价格,会对物价上涨造成压力。其次,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仍处于震荡调整中,如果原油价格上涨,也将成为物价上涨的压力之一。第三,货币存量的压力依然存在。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广义货币M2已同比增长13.9%,较6月末加快0.3个百分点。货币供应量的长期过度发行迫使总需求存在“主动增加”的惯性,尤其是促进了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上涨,进而影响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何去何从?

  货币政策是调整物价水平的工具,面对目前的物价走势,货币政策应如何调整?

  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8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及65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合计投放资金1450元——加上21日进行的2200亿元逆回购,当周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实施逆回购规模达3650亿元,已创出今年以来的单周最大规模。

  李治国表示,逆回购旨在通过收回未到期央票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短期内调整流动性供给,是一种较为温和的货币扩张政策。

  我国现行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在全球居于高位,为何不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目前采取温和的扩张型货币政策的原因何在?“经过2009年大幅度的刺激政策和2011年的货币紧缩,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今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央行,对于货币政策的调整都越发谨慎。”

  如何应对滞胀风险?

  正是由于货币宽松政策的调整无法大刀阔斧地推行,因此,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截至2012年第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已连续六个季度放缓。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117亿元,同比下降2.2%,降幅比1-5月份收窄0.2个百分点。利润增速一度连续5个月负增长。

  从国际的变化,自身内部劳动力供给、市场的变化来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几十年,确实到了调整时期。“如果经济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同时存在,滞胀就可能出现”,李治国指出。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一般表现为:物价上涨时期经济繁荣、失业率较低或下降,而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的特点则是物价下跌。如果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那就是“滞胀“。“滞”与“胀”的对立统一关系,决定了两者总是互相钳制、互相掣肘、互为起伏的。要医治经济停滞,得采取膨胀政策,如扩大财政支出,造成巨额财政赤字,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息率,扩大公私信贷,通过政府的大量采购来人为地创造市场等。所有这些,势必加剧通货膨胀。反之,要医治通货膨胀,就得采取紧缩政策,如压缩财政支出,控制货币发行量,提高利息率,抽紧信贷,等等。从而导致银根吃紧,投资疲弱,市场萎缩,而这又势必加剧经济停滞,甚至诱发经济危机。正因为这样,所以“滞胀”这种并发症的医治有相当难度。

  对于隐藏着的滞胀风险,李治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政策面应在稳定物价的同时,警惕经济惯性下行的趋势。从上半年经济形势来看,确有必要进行适度的宽松货币政策,但切勿再赴2009年凯恩斯主义救市方式的旧尘。刺激政策应重视投资效率,真正走出固定资产投资模式。对于近期“地方版”产业规划密集出台,投资额已上万亿元的现象,他认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中心城市确有发展空间,但应加强地方投资监管,以投资建设社会公共基础设施为主,减少不合理的产能扩张,以这样的方向引导地方政府开展新一轮的投资,才能使中国经济健康回暖,摆脱滞胀风险。

编辑:wwb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一图读懂2022水泥行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近日,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发布《一图读懂2022水泥行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以下为图片报告的全部内容。

水泥产业积极落实错峰停产 未来市场回暖有赖基建及房地产需求释放

近日,受夏季用电高峰来临、水泥价格走低等因素影响,国内众多水泥企业都在积极响应错峰停产安排。

基数效应逐步减弱 下半年物价水平有望回归至合理水平

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发布,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环比下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

2023-05-16 PPI 水泥 统计局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6-0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7.92
2024-06-06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14.51
2024-06-06

青海省

¥ 441.41
2024-06-06

甘肃省

¥ 385.42
2024-06-06

陕西省

¥ 343.66
2024-06-06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6-06

云南省

¥ 342.83
2024-06-06

贵州省

¥ 387.76
2024-06-06

四川省

¥ 381.32
2024-06-06

重庆

¥ 337.56
2024-06-06

海南省

¥ 432.19
2024-06-06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38.47
2024-06-06

广东省

¥ 298.50
2024-06-06

湖南省

¥ 323.49
2024-06-06

湖北省

¥ 323.98
2024-06-06

河南省

¥ 334.60
2024-06-06

山东省

¥ 347.69
2024-06-06

江西省

¥ 308.39
2024-06-06

福建省

¥ 315.05
2024-06-06

安徽省

¥ 333.30
2024-06-06

浙江省

¥ 363.18
2024-06-06

江苏省

¥ 330.09
2024-06-06

上海

¥ 347.73
2024-06-06

黑龙江省

¥ 508.96
2024-06-06

吉林省

¥ 455.81
2024-06-06

辽宁省

¥ 435.38
2024-06-06

内蒙古自治区

¥ 378.18
2024-06-06

山西省

¥ 334.95
2024-06-06

河北省

¥ 379.49
2024-06-06

天津

¥ 408.21
2024-06-06

北京

¥ 389.43
2024-06-07 02: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