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水泥窑处置废弃物:前景大好 隐忧重重

2012/06/15 00:00 来源:中国环境报 记者 刘晓星

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家从政策层面频频发出激励信号,积极推进水泥工业循环经济,可以预期在“十二五”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水泥行业协同处置废弃物前景一片大好。但高涨的热情背后却是隐忧重重:技术产业化不成熟,体制、机制不健全,行业壁垒重重……诸多“瓶颈”问题严重阻碍水泥行业推进循环经济的步伐。......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陈燕海指出,“十二五”期间,将着力通过试点示范,引导城市周边有条件的水泥企业有序转为城市“净化器”,将水泥工业打造成兼顾水泥生产和废弃物无害化最终处置的功能产业。

  从工信部发布《关于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到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都被浓墨重彩地写入。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家从政策层面频频发出激励信号,积极推进水泥工业循环经济,可以预期在“十二五”乃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水泥行业协同处置废弃物前景一片大好。

  在4月召开的2011中国国际水泥峰会上,以“协同处置安全发展”为主题举行论坛。来自北京新北水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华润水泥控股有限公司及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代表结合处置案例对技术方案进行深入探讨。但高涨的热情背后却是隐忧重重:技术产业化不成熟,体制、机制不健全,行业壁垒重重……诸多“瓶颈”问题严重阻碍水泥行业推进循环经济的步伐。

  水泥企业为何愿意处理垃圾?

  水泥企业协同处置废弃物是水泥行业实现自身向全产业链转型的战略,要从高能耗产业向清洁产业转变

  尽管水泥行业协同处置废物存在着诸多挑战,但是依然无法阻止水泥行业推进产业链向下游延伸的步伐。水泥企业参与协同处置废弃物,更主要的考虑在于水泥行业实现自身发展向全产业链转型的战略。

  作为世界产量第一的水泥大国,以一次能源为燃料的我国水泥行业,资源将成为其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水泥企业向上下游拓展的考虑一方面是资源的日益匮乏,另一方面则是国家严控水泥产能过剩、力推节能减排的大政策背景。在控制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水泥企业若要发展,必然要寻找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十二五”时期,在新一轮行业产能过剩调控的背景下,水泥产业开始自觉调整发展方向,主动从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转变。

  在水泥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大拓展的潮流中,众多企业已逐渐意识到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等作为生产水泥原燃料,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水泥窑处废优势,同时又可将企业打造成循环经济企业。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像海螺水泥、金隅水泥等企业已率先在技术、生产线等相关领域提前布局谋划。

  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也在不同场合一直呼吁: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是“十二五”期间水泥行业的发展重点,水泥企业要从单纯经营水泥产品向经营完整的产业链转变;全行业要从高能耗、高排放、资源消耗型产业向最大限度消纳城市生活和工业废弃物的清洁产业转变。

  去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水泥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大城市周边的水泥企业应基本形成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城市污泥的能力,使水泥工业转变为兼顾污染物处置的新兴环保产业。

  随着各界对水泥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期望越来越高,水泥工业和企业在利用水泥窑处置工业废弃物与城市垃圾的技术装备等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大。目前,北京金隅、海螺水泥、广东越堡等多家水泥企业已经在利用水泥回转窑焚烧垃圾和污泥生产熟料项目上有成功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Page]

  有没有切实的政策支持?

  国家鼓励水泥企业利用废弃物的政策并不配套,推广水泥窑处置废弃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很多相关政府部门的配合

  水泥行业具有巨大的消纳废弃物潜力,从近期出台的国家政策来看,已经发出了明确的信号。

  年初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支持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生产线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线的建设”作为建材工业发展重点之一。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陈燕海指出,“十二五”期间,着力通过试点示范,引导城市周边有条件的水泥企业有序转为城市“净化器”,将水泥工业打造成兼顾水泥生产和废弃物无害化最终处置的功能产业。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水泥工业利用水泥窑处置废弃物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个人认为发展水泥窑处置废弃物最重要的是政策支持”,中国水泥网总顾问、原国家建材局局长王燕谋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燕谋认为,我国装备研发设计水平并不落后于先进国家,但在政策方面,国家鼓励水泥企业利用废弃物的政策并不配套,推广水泥窑处置废弃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很多相关政府部门的配合。

  水泥窑处置废弃物的社会效益有目共睹,但是水泥生产线配套废弃物处置设备,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就涉及到补贴的问题。可是如何补贴?谁来补贴?并无规定。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置垃圾时,除了能享受政府处置垃圾的费用,还享受电费补贴,而水泥企业处置生活垃圾时大多不直接发电,也就不能享受电费补贴。

  对此,北京金隅红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的余工感同深受。他举例说,由于目前缺乏相关政策,如果水泥厂协同处置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费用由谁来承担?管理性质如何界定?行业壁垒如何打破?

  在生活垃圾处置方面,垃圾成分比较复杂。王燕谋介绍说,水泥窑处置城市垃圾就涉及到对垃圾的分类处置,但目前社会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不够,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的工作因此也受到阻碍。

  业内人士表示,水泥窑处置废弃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政府、社会、企业都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到目前为止,政府尚没有专门针对水泥窑处置废弃物出台切实的扶持政策。水泥行业协会、水泥企业多次向相关部门建言,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等部委也肯定水泥窑在协同处置城市垃圾方面的能力,但是在政策扶持方面却一直没有实质进展。

  由于水泥企业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弃物需要增加投入,单位水泥产量能耗上升,操控难度增大,经济效益会受到影响。因此,做好城市垃圾处理工作,需要政府协调各部门利益,尽早出台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如明确处置固体废弃物的范围、原则,对处置固体废弃物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投资贴息贷款、新征用土地免收出让费等扶持政策,制定处置固体废弃物的收费标准等。

  质量保证体系、安全体系何时建立?

  我国还没有建立适用于水泥工业处置废弃物的法规、标准体系

  水泥窑是发达国家焚烧处理危险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重要设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德国、瑞士、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利用水泥窑处置危险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

  上述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从废物产生源头到水泥厂处置的质量保证体系,这一体系既考虑污染物排放、又要保证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是一种基于全生命周期考虑的系统。而欧盟国家利用水泥窑处置废弃物的技术与应用居于世界前列,这方面的法规、标准也比较完备。如对可以在水泥厂处置的废物种类做出规定,并分门别类地规定了在水泥厂具有不同用途的废物中各种重金属的最高含量限值,对部分重金属还规定了其在熟料和水泥中的最高含量限值,同时也制定了焚烧危险废物的水泥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没有建立适用于水泥工业处置废弃物的法规、标准体系,现有的规定还较为有限。与此同时,国内关于水泥窑处置利用废弃物的技术、装备还不成熟,很多技术装备还在研究阶段。对此,北京金隅红树林的余工表示,目前我国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的各项技术在国内刚刚起步,很多水泥企业都在积极推进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的研究,但是,从产业化的角度,技术还不成熟。在相同的条件下,同一个水泥窑,以什么方式处置,处置量多大为合理,目前没有形成共识。

  为了科学、规范地推动水泥工业处置废弃物的发展,国家相关部门近几年也开始组织制定相关法规、标准。近几年来,全国人大、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都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政策,以支持生活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

  由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承担的国家标准《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物设计规范》(GB50634-2010)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环境保护部目前正在组织制定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方面的标准规范。由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承担的国家强制性标准《水泥生产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规范》的制订工作也正在进行中,与之配套的《水泥中浸出重金属的测定方法》国家标准已完成起草工作,目前正在送审阶段。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水泥网无关,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zlq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一图读懂2022水泥行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近日,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发布《一图读懂2022水泥行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以下为图片报告的全部内容。

水泥产业积极落实错峰停产 未来市场回暖有赖基建及房地产需求释放

近日,受夏季用电高峰来临、水泥价格走低等因素影响,国内众多水泥企业都在积极响应错峰停产安排。

企业开足马力生产 一季度26个省份用电量正增长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3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9%。而前两个月这一数字只有2.3%。同时,一季度全国有26个省份用电量实现了正增长。业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整体向好和气温逐步升高,全社会电力消费还将有较大幅度增长。 预计二季度电力消费增速将明显回升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4-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1.44
2024-04-30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4-30

青海省

¥ 416.22
2024-04-30

甘肃省

¥ 382.91
2024-04-30

陕西省

¥ 327.04
2024-04-30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4-30

云南省

¥ 312.39
2024-04-30

贵州省

¥ 312.57
2024-04-30

四川省

¥ 352.34
2024-04-30

重庆

¥ 331.21
2024-04-30

海南省

¥ 432.19
2024-04-30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4-30

广东省

¥ 324.44
2024-04-30

湖南省

¥ 316.08
2024-04-30

湖北省

¥ 319.39
2024-04-30

河南省

¥ 282.33
2024-04-30

山东省

¥ 321.62
2024-04-30

江西省

¥ 317.07
2024-04-30

福建省

¥ 303.10
2024-04-30

安徽省

¥ 313.99
2024-04-30

浙江省

¥ 332.74
2024-04-30

江苏省

¥ 309.21
2024-04-30

上海

¥ 332.73
2024-04-30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4-30

吉林省

¥ 358.29
2024-04-30

辽宁省

¥ 324.97
2024-04-30

内蒙古自治区

¥ 337.13
2024-04-30

山西省

¥ 315.65
2024-04-30

河北省

¥ 342.12
2024-04-30

天津

¥ 368.21
2024-04-30

北京

¥ 339.43
2024-05-01 01: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