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王瑞祥:机械工业还将迎来黄金十年

2011/03/28 00:00 来源:中国工业报 李瞧

“这十年,机械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如果说这是机械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那么,今后十年仍是黄金时期,是机械工业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尽管面临挑战,但我们有信心在新的十年取得更大成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表示。......

  寄 语:“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早日实现机械制造强国之梦。振兴机械工业的责任和义务历史地落在我们肩上,我辈尚需努力。” 

——王瑞祥

  弹指一挥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已历经了十年风雨。

  十年间,中机联与中国机械工业同呼吸共命运,感受着时代发展的脉动,经由创业、成长、发展的锤炼,将白纸绘就了画卷,也迎来了机械工业发展历史中极不平凡的十年。

  “这十年,机械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如果说这是机械工业发展的黄金十年,那么,今后十年仍是黄金时期,是机械工业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尽管面临挑战,但我们有信心在新的十年取得更大成就!”

  3月22日,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充满自信。

  十年巨变 成就辉煌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年,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十年。”王瑞祥回顾说,其特点可以归纳为:政策环境越来越好,行业发展业绩显著,科学发展迈出新步伐,产业结构优化改善,科技质量成果丰硕,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十年间,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从3.4万家增加到10.7万家,职工近1700万人;资产规模从2万亿元增长至10万亿元;机械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1.44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4.3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5%以上;期间连续8年产销增长超过1万亿元;尽管遭遇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行业2009年产销双双突破10万亿元大关,并于2010年迈上了年增3万亿元的新台阶,产销均超过14万亿元。

  十年间,机械工业一大批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王瑞祥为记者一一列举说,发电设备年产量连续5年超过1亿千瓦,占世界总产量50%左右,2010年产量超过1.2亿千瓦,与2000年比增长了近10倍;汽车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00年的207万辆到2009年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以产销1300多万辆的水平跃居世界首位,2010年其产销分别达到1826万辆和1806万辆,是2000年的9倍;大中型拖拉机由2000年的4.1万台提高到2010年的38万台,十年间增长了9倍多。此外,摩托车、内燃机、装载机、汽车起重机、轴承等众多主要产品的产量也位列世界前茅。

  可以说,这十年,是机械工业在振兴发展进程中完成量变、积聚能力的十年,也是为下一步实现质变、完成由大变强跨越奠定坚实基础的十年。而十年巨变,也凝结着中机联的努力和汗水。

  在国家有关法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十一五”机械工业规划纲要及产业政策等重要文件的起草编制中,有中机联反映的行业主张;在大量涉及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专业性研究课题中,有中机联集聚的行业智慧;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的协调服务中,有中机联组织行业付出的辛勤;在举世瞩目的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取得的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中,也有中机联与广大企业、产学研服务平台付出的辛苦……

  “联合会成立十年以来,始终坚持以振兴为己任,以服务为宗旨,全面履行自身职责,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着力提高行业管理支撑能力,积极推动国家重大科技规划实施和行业科技进步,为提升我国重大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机械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发给中机联成立十周年的贺信中如是肯定说。

  大而不强 软肋待除

  “辉煌成就要客观看待,但问题与不足也不容回避。”采访中,王瑞祥一再强调。

  在他看来,“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机械工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更趋复杂、严峻,而且我们还远不是机械强国,大而不强仍然是产业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环节。

  他介绍说,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依然不足,先进技术仰仗国外、高端装备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改观;二是基础发展相对滞后,基础零部件及优质专用材料、自控系统和测试仪器、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明显落后于主机发展,并已成为影响机械产品向高端升级的三大瓶颈;三是现代制造业尚未形成规模,传统加工制造业比重过大;四是产业增长方式较为粗放。

  不言而喻,如果产业自身的软肋不能尽快得到根治,机械工业将裹足不前,而推进产业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也将成为纸上谈兵。

  那么,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机械工业如何抓住机遇,战胜困难?“关键取决于机械工业战线整体素质和驾驭局面的能力。”王瑞祥认为,行业必须要把握四个重大课题。

  首先,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这是做大做强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其目标是通过产业升级,最终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高端产品国产化、出口产品高附加值化。“我们的装备自给率是85%,但往往是那15%决定我们的命运,使我们受制于人”。他强调说,必须要将之作为重中之重,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突破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为机械工业可持续发展创造必备条件。

  其次,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我国的机械工业规模总量不小,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利润水平很低,再加上外需减少、成本攀升、能源供给相对短缺、环境污染加剧等多重压力,产业原有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间仅一步之遥,机械工业产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再其次,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这是提升机械工业创新能力的坚强保障。目前,我国的共性技术研究滞后,并缺乏供给体系和机制,给产业创新发展形成了瓶颈制约。为此,必须强化举国体制,加强国家层面的组织与协调、技术联盟的建设等。

  最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归宿,也是机械工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

  协同作战 共谋“十二五”

  “十二五”是我国机械工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的五年。按照《“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全行业将按照“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夯实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的总体要求,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装备工业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

  “要紧紧抓住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此,中机联将把推进机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继续发挥行业管理支撑作用,发挥资源优势,为做大做强机械工业提供基础保证等。”

  王瑞祥为记者详细介绍说:要继续加强科技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着眼产业发展新特点,不断深化标准化工作;坚持“质量兴业”理念,全面提高机械工业整体素质;以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专项为依托,积极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

  “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专项工作,是行业服务工作的标志性工程,同时也是发展高端装备产业、全面提升产业水平的重要依托。”他表示,除了要参与制订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专项规划与前期准备工作,组织协调核心技术攻关与关键设备研发,以及进一步做好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鉴定验收工作等,还要协调组建以制造企业为主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研发攻关团队,并就推进落实鼓励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解决生产产能过剩与核心部件短缺并存矛盾等,及时地提出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培训工作,壮大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搭建工作平台,推动企业管理创新等。

  “我们现在跻身于机械工业大国之列,这是几代机械人的梦想,值得骄傲。等经过若干年的努力真正成为机械制造强国时,我们再回顾往事,能为机械行业的发展做点事也可以聊以自慰了,毕竟我们也参与了。”王瑞祥笑着说。


(中国水泥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wwb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宁夏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方案发布!

到2025年底前,力争全区5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到2028年底前,全区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基本完成改造。

关于做好2024年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通知各市,启动2024年工业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信息填报,涉及固废资源化、再生利用和再制造项目。要求填报2022年以来建设和2024年规划的项目,以此建立项目库,作为“数字辽宁 智造强省”专项资金支持的依据。各市须在5月15日前提交审核后的项目信息。

2024-05-07 协同处置 水泥

水泥行业破冰之路:应对设备更新与资金短缺的双重挑战

然而,正当水泥行业准备迎接设备革新带来的曙光时,却不得不面对行业整体盈利状况不佳的现实。

[华新水泥]华新公司完成全国最大规模碳资产回购交易,助力绿色减排转型

华新公司完成全国碳市场最大规模的碳资产回购交易,规模达1亿元,旨在盘活碳资产,获取降碳资金,推动绿色减排和转型升级。公司致力于减碳技术改造,目标是到2030年单位产品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70%以上,替代燃料能源占比达25%以上,展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2024-04-30 水泥 协同处置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5-1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5-15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5-15

青海省

¥ 416.22
2024-05-15

甘肃省

¥ 382.91
2024-05-15

陕西省

¥ 327.04
2024-05-15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5-15

云南省

¥ 310.87
2024-05-15

贵州省

¥ 312.57
2024-05-15

四川省

¥ 346.56
2024-05-15

重庆

¥ 331.21
2024-05-15

海南省

¥ 432.19
2024-05-15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5-15

广东省

¥ 312.75
2024-05-15

湖南省

¥ 316.12
2024-05-15

湖北省

¥ 309.91
2024-05-15

河南省

¥ 324.60
2024-05-15

山东省

¥ 319.18
2024-05-15

江西省

¥ 313.39
2024-05-15

福建省

¥ 303.10
2024-05-15

安徽省

¥ 314.72
2024-05-15

浙江省

¥ 328.4
2024-05-15

江苏省

¥ 298.89
2024-05-15

上海

¥ 317.73
2024-05-15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5-15

吉林省

¥ 358.29
2024-05-15

辽宁省

¥ 338.19
2024-05-15

内蒙古自治区

¥ 353.34
2024-05-15

山西省

¥ 314.58
2024-05-15

河北省

¥ 352.52
2024-05-15

天津

¥ 368.21
2024-05-15

北京

¥ 339.43
2024-05-16 11: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