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扬州市完成钢铁、水泥等行业去产能任务,关闭退出化工企业475家

2022/03/01 11:06 来源:扬州日报—扬州网

近日,扬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工作报告。......

 近日,扬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工作报告。其中,扬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完成钢铁、水泥等行业去产能任务,关闭退出化工企业475家,能耗强度下降19%。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发展,政府隐性债务化解、金融风险防控等扎实推进。市属国企改革顺利实施,重组运河文投集团、科教集团、环投集团、金茂工业公司,城控集团主体信用评级提升至AAA。开放型经济稳中有进。进出口总额602亿美元、年均增长9.3%。实际利用外资70亿美元、年均增长7.5%,新引进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项目32个,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30家。新增对外投资项目109个,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额占比达45%。

以下为报告全文:

代市长 王进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扬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本届政府和2021年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扬州发展历程中极具重要意义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扬州视察,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为扬州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富美高”新扬州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五年来,我们坚持创新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企业技改、园区“二次创业”组合拳。经济总量持续攀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千亿级台阶、达6696.4亿元,江都、邗江突破千亿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4.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更优,税收占比提升2.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5.7%、5.9%。新增百亿级工业企业4家、上市公司9家。产业发展量质齐升。大力培育“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产业规模超千亿元,先进制造业集群开票销售占规上工业比重达70%。建筑业年总产值突破4800亿元,获鲁班奖10个。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高邮、宝应创成国家级电商示范县。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全国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会在扬召开。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开展招商引资“擂台赛”,新招引重大产业项目1460个。建立重大项目市领导挂钩和“六个一”服务推进机制,实施列省重大产业项目65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1082个,分别完成投资623亿元和3071亿元。创新动能加速积蓄。成功引进沈阳所扬州院、中航机载中心等高水平科创平台。建成投用科技产业综合体49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突破1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倍增、达159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5个百分点。入选国家级人才工程29人,省“双创计划”人才(团队)164人(个)。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9项。创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第二批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绩效评价全国第一。开发园区提档升级。出台“1+7”系列政策,设立园区产业引导资金300亿元,盘活存量土地近3万亩。创新设立仪征经开区“一区三园”管理架构,杭集高新区创成省级高新区、获批国家级消费品标准化试点,江都获批筹建省级高新区。扬州(高邮)国家农科园以第一名成绩通过国家验收。  

五年来,我们坚持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迸发新活力。把改革开放作为应对变局、开拓新局的“关键一招”。“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每年制定实施服务企业“2号文件”,全面打造“好地方、事好办”政务服务品牌。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政务服务“一张网”全覆盖,公共资源交易第三方满意度评价机制全省推广,市级“不见面审批”“即办件”事项占比分别达99.6%、56.2%。累计减免企业税费823亿元。市场主体总量突破60万户。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突破。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基层“三整合”改革“六大机制”全省推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完成钢铁、水泥等行业去产能任务,关闭退出化工企业475家,能耗强度下降19%。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发展,政府隐性债务化解、金融风险防控等扎实推进。市属国企改革顺利实施,重组运河文投集团、科教集团、环投集团、金茂工业公司,城控集团主体信用评级提升至AAA。开放型经济稳中有进。进出口总额602亿美元、年均增长9.3%。实际利用外资70亿美元、年均增长7.5%,新引进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项目32个,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30家。新增对外投资项目109个,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额占比达45%。  

五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发展,城乡建设水平实现新提升。全面打响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六场硬仗”,大力开展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三大行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6.5个百分点、达71.4%。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连淮扬镇铁路、东部综合客运枢纽建成运营,扬州迈入“高铁时代”。宿扬高速、五峰山过江通道公路接线、沿湖大道等建成通车。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先导段通过交工验收。扬州港进入“亿吨大港”行列。扬泰机场累计开通航线60条,年旅客吞吐量近300万人次。城市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实施重大城建项目1207个、总投资1885亿元。统筹推进江广融合区规划建设、明清古城保护复兴、西区新城拓展升级、东南片区更新改造。新增城市道路160公里。新建(提升)各类公园306个。改造老旧小区345个、棚户区5.9万套(户)。提档升级农贸市场38个。城乡协调发展步伐加快。完成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任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28个、绿美村庄214个。新(改)建农村公路1325公里、农桥423座,县(市、区)实现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达标)全覆盖。宝应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里运河-高邮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国省交办的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全面落实“十年禁渔”部署,长江生态岸线占比提升9个百分点。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上升为省级战略,广陵创成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邗江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功承办202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和第十届省园艺博览会。全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35.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6.8个百分点,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提高24.8个百分点。创成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  

五年来,我们坚持文化引领,历史文化名城展现新魅力。坚持守正创新,延续城市文脉,丰富文化供给,不断彰显扬州文化特质。文化品牌更加闪亮。荣获“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三张世界级城市名片。成功举办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首届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大运河文化发展论坛等活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获国务院命名并建成开放。发布美食之都城市合作扬州倡议,举办中国(扬州)国际创意美食博览会等活动。承办第六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东盟与中日韩文化城市网络启动仪式。全票获得2022年世界田联半程马拉松锦标赛承办权。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新增4A级景区5家,旅游业总收入突破千亿元,创成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三湾生态文化公园、瓜洲古渡公园、凤凰岛生态旅游区等11个文旅产品入选省“运河百景”。华侨城一期、运河大剧院等重大文旅项目建成投运,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启动建设。高邮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连续五年全省考核第一。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一批文艺创作精品荣获“金狮奖”“牡丹奖”“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舞剧《朱自清》荣获“荷花奖”、实现江苏零的突破。建成开放城市书房60家、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333个,创成省书香城市示范市。扬州博物馆、江都水利枢纽入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东关街、仁丰里入选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圆满承办第十九届省运会,在全省树立“办会办赛的典范”。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民生福祉改善取得新成效。每年制定实施民生“1号文件”,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互促并进。脱贫攻坚胜利收官。全面落实“三保五助”政策,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集体经营性收入45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全部“摘帽”。扬州对口帮扶榆林工作组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城镇新增就业超36万人,创业带动就业37.7万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7.7%,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6: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升至每月205元和740元,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新(改、扩)建幼儿园82所、义务教育学校31所、普通高中13所。高中教育质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升15个百分点、达92%。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和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新校区建成投用。建成颐养示范社区124个。在全省率先建成18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并全部达到二级医院标准,县(市、区)实现三级医院全覆盖。创成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夺取国家卫生城市“六连冠”。安全形势稳定向好。高质量完成“一年小灶”专项整治任务,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87%和82.9%。完成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乌塔沟综合整治主体工程,基本完成长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瓜洲泵站建成投用,成功抵御超历史极值特大洪水。社会治理系统推进。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获批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荣获全国法治城市创建先进市,江都蝉联“长安杯”。夺取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双拥模范城“八连冠”,高邮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五年来,我们坚持优化作风,政府自身建设得到新加强。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拓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际行动捍卫“两个确立”。始终把依法行政贯穿始终。严格规范行政行为和权力运行,创成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516件、政协委员提案2388件。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8件,制定政府规章12部。主动公开政府信息超130万条。12345热线办理满意率达98.1%,荣获全国卓越服务能力热线奖。全面完成“七五”普法任务。始终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决纠治“四风”,切实为基层减负,持续巩固良好政治生态。认真抓好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一般性支出、政府专项支出分别压减15%、20%,切实把有限的财力用于惠企利民。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1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全市人民刻骨铭心的记忆。对扬州疫情,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临指导、亲自坐镇,汇聚各方力量投入疫情防控阻击战。全市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面扎紧扎牢抗疫防线,快速切断病毒传播链条,全力以赴开展医疗救治,赢得了疫情防控决定性胜利。在战疫最艰难的时刻,全体市民识大体、顾大局,自觉配合隔离管控,主动参加志愿服务,挺身而出守护城市安全,充分展现坚韧不屈、守望相助的城市精神,合力奏响“扬州加油、扬州必胜”的铿锵旋律,成为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我们将发扬不辞千辛万苦、不畏千难万险的精神,用尽一切办法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付出与期盼!  

过去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冲击影响,我们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难,坚决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  

一是实体经济稳中有进。精心组织沪深珠专题拜访、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洽谈会等招商活动,新签约100亿元以上项目4个、50亿元以上项目8个。新开工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50亿元以上项目8个,列省、市级重大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制造业投资增长26%,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4%。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117个,完成能耗“双控”年度任务。启动“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建立重点产业链“十个一”推进机制,工业开票销售达7444亿元,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3家。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个。创成省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试点园区(企业)17个。出台“保企业稳预期促发展10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14条”“促进建筑业平稳发展12条”等政策。新增“四上”企业2666家。江苏华建、江都建设、秦邮特钢分别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  

二是改革创新扎实有效。制定实施优化提升营商环境“36条”,全面推开10个“一件事”改革,建成全市域不动产交易、纳税、登记“一体化”平台,形成“拿地即开工”“拿房即拿证”“多规合一、多测合一”等一批典型案例。获评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9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47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新增省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瞪羚”企业11家。扬州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增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102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2件。市经开区、扬州高新区入选江苏自贸区联动创新区。  

三是城乡建设统筹推进。328国道快速化改造仪征段建成通车,京沪高速改扩建、龙潭过江通道等加快实施,宁扬城际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铁工可获批。江平快速路、运河快速路、江广快速路、润扬快速路全线贯通,城市快速内环全面形成。创成首批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30%建成区完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新增公共停车位4430个。全面推行林长制,成片造林1.24万亩,修复湿地3580亩。完成40个“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试点。全力保障粮食安全,新建高标准农田19.3万亩。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8.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广陵、高邮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首批省级示范园,宝应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国家级认定。  

四是民生幸福有力保障。出台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17条”,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新增在扬就业创业大学生1.7万人。发放各类救助资金3.6亿元、残疾人补贴资金3亿元。新建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6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9个。新高考方案平稳落地,“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有序推进。扬州技师学院、市妇女儿童医院迁建工程主体封顶。建成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40个、日检测能力提升至40万管,新(改、扩)建标准化发热门诊46个。  

五是社会治理全面加强。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高质量转入“三年大灶”,全域推进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危化品使用安全专项治理取得实效,工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报告全部完成,主城区“5分钟消防圈”基本建成。集中开展矛盾排查化解、社会安全整治等“六大攻坚行动”,圆满完成庆祝建党100周年安保任务。高邮菱塘回族乡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台湾事务、侨务、气象、科普、供销、宗教、仲裁、妇女儿童、残联、慈善、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过去五年,我们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疫情大考,实现了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见证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市委的坚强领导,凝聚着历届班子、历任领导的心血汗水,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归功于460万扬州人民的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人民警察、驻扬部队、驻扬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扬州建设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照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我市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主要是:地标产业和头部企业缺乏,优质项目储备不足,经济发展质态、产业发展层次需进一步提升;能源、环境、要素等刚性约束日益趋紧,破解难题的办法不多,改革创新的动能需进一步激发;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城乡之间、沿江沿河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民生事业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社会治理能力和城市本质安全需进一步强化;少数部门的理念、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各级政府的创新精神、执行能力、服务意识、办事效率需进一步增强。对此,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新一届政府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是推动现代化新扬州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阶段,是扬州在区域竞争中抢抓机遇、破局起势的关键时期,我们将以说干就干、干实干好的实际行动,努力交出一份无愧于时代、让人民满意的答卷。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扬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勇担“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锚定“六个好地方”,聚焦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建设,争做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美丽中国·水韵江苏建设的示范,奋力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全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扬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省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0%以上,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高品质生活实现持续提升,高效能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围绕打造创新引领、产业兴旺的“好地方”,加快推动产业发展提速、创新活力提升、营商环境提优。坚持产业强市战略,推动重点优势产业集群补链强链扩链,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促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建成灯塔工厂1家、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0家,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超60%,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创新核心地位,深入推进“533”产业科创计划,形成头部企业“顶天立地”、创新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局面,新增500亿级企业1家,100亿级企业达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3000家和4000家。坚持对标一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打响“好地方、事好办”政务服务品牌,让扬州的发展在全省更有地位。  

——围绕打造协同发展、城乡融合的“好地方”,加快推动跨江融合发展、板块联动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主动融入一体化发展格局,建成扬泰机场二期、宁扬城际、龙潭过江通道等重大工程,基本建成北沿江高铁扬州段,开工建设润扬第二过江通道、宁盐高速、扬镇宁马城际,进一步完善快速路网体系,着力打造G328产业创新走廊、S353康养产业带和宁扬毗邻地区合作示范区。按照“一核、三带、多组团”空间布局,统筹实施古城保护、老城更新、新城建设,聚力打造主城区、江都、仪征市区“一体两翼”沿江都市区,加快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示范城市。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以高邮市区、宝应县城为节点的沿河城镇带。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100个特色田园乡村,争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让扬州在区域发展中更有竞争力。  

——围绕打造绿色发展、美丽宜居的“好地方”,加快推动生态环境改善、双碳战略实施、绿色屏障构建。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PM2.5年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中有升,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Ⅲ类比例保持在90%以上,创成“无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碳排放强度下降18%。全域化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不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更好服务南水北调大局,推动长江风光、运河风景、里下河水乡风情交相辉映,让扬州的生态颜值更有魅力。  

——围绕打造文化繁荣、文旅共兴的“好地方”,加快推动文化资源转化、文化标识塑造、文化事业兴盛。坚决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使命担当,扎实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高品质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放大“三都”品牌效应,加快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新开发一批互动性强、参与度高、体验性好的文旅产品,建成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沿江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实施优秀文化润民工程,进一步打造文化精品、培育文化人才、塑造文化品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让扬州的文明文化在全国更有分量。  

——围绕打造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的“好地方”,加快推动收入水平更高、公共服务更优、兜底保障更牢。做大富民文章,多措并举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高于省均水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对照“八个更”要求,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探索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积极构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下大力气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发挥慈善事业在改善收入分配格局中的作用,让百姓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围绕打造治理高效、活力彰显的“好地方”,加快推动基层精细善治、社会多元共治、科技赋能智治。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契机,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系统打造“城市智脑”,构建“智慧交通”管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深化法治扬州、平安扬州建设,推动社会信用体系更加健全,创成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织密扎牢疫情防控网,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让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以更高的站位、更优的作风、更实的举措,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坚持做到“五个始终”:一是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和实践要求,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对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坚决执行,全面贯彻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用担当与实干把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模样。二是始终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持以创新发展引领转型升级、以协调发展深化城乡融合、以绿色发展和谐人与自然、以开放发展统筹内外联动、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经济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是始终主动服务大局融入大局。抢抓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一体化等国省重大战略叠加机遇,找准定位、放大优势、提升能级,加快联南接北、跨江融合,在苏中崛起上展现扬州作为。四是始终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人民立场上坚守、在根本利益上维护、在科学发展上依靠,统筹好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在百姓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是始终守牢安全发展的底线。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既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牢牢守住稳定、安全、生态等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推动“好地方”扬州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行稳致远。  

2022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我们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按照市委“攻坚突破年”总体部署,积极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工业投资增长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进出口总额保持正增长,居民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引培创新企业。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育新苗”与“移大树”并重。积极培育“独角兽”“瞪羚”“雏鹰”企业,鼓励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争创单项冠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上市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标杆的创新型企业梯队,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0家。加大科技招商力度,系统编制重点产业链技术创新图谱,实行科技项目“揭榜制”,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创新项目,新招引科技型企业300家。鼓励企业攻坚关键技术,组织实施100项产业共性技术攻关、10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新增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50家,引导骨干企业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联合创新中心10家以上,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9.5%。  

建强创新载体。聚力打造重点创新板块,启动建设江广融合中央创新区、G328产业创新走廊,加快航空谷、国网智慧能源双创科技园、宝胜创新中心、邗江创新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拓展提升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国汽轻量化技术研究院、航空发动机风扇复材叶片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加大与扬州大学市校合作平台建设力度,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科技产业综合体转型升级,提升科技型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入驻率,空间使用率达75%,打造一批特色化创新园区。探索建设创新“飞地”,启动百项成果离岸孵化工程,布局离岸研发孵化中心,集聚一批原始创新、技术开发、中试熟化类项目,加速形成“市外创造+扬州制造”科创新模式。  

集聚创新人才。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制定出台人才政策3.0升级版,举办招才引智系列活动,实施人才“飞地”离岸创新工程,新引进科技领军人才200人。加强产业人才培育,依托在扬高等院校,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升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加强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新增高技能人才5000人。承办第六届省技能状元大赛。加强人才平台建设,推广设立开发园区“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完善专窗、专线、专员服务制度,为研发设计、成果转化、创业孵化提供全链条配套服务,新增在扬就业创业大学生2万人。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强化住房安居、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等保障,新(配、改)建高品质人才公寓2000套(间)。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企业家荣誉体系,鼓励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打造一支具有战略思维、家国情怀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队伍。  

优化创新生态。提升科创公共服务能力,完善“1120”科技服务体系,做强省级科技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培育10个重点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0家科技服务业骨干机构。系统化发展科技金融,整合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创投基金,持续做强扬州金融集聚区、瘦西湖基金小镇,积极引进股权投资机构,鼓励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投贷联动等新模式,推动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长15%以上。新增上市挂牌企业3家。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新增贯标备案企业12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4件。  

二、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深耕实体经济,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全面提升产业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始终把重大项目攻坚突破作为“一把手”工程。围绕重点优势产业“靶向招商”,瞄准大型央企、头部民企、知名外企,广泛开展大使招商、基金招商、中介招商和以商引商,着力招引一批旗舰型、总部型、基地型重特大项目,鼓励现有项目增资扩股,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新招引重大产业项目数增长10%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100个,新实施设备投资50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40个。加大项目服务推进力度,坚持清单管理、领导挂包和专班服务,实行“家家到、月月看、季度比、半年评、年度考”推进机制,加快列省、市级重大项目建设,新开工10亿元以上重大制造业项目26个,完成重大产业项目投资800亿元以上。提升项目建设质量效益,健全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机制,坚持以亩均论优劣、按贡献论英雄,分类分档给予用地、用能、信贷、排放等要素保障,坚决清理腾退低效用地、“两高一低”项目,全面提升重大项目实在度、贡献度,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  

做强做特产业集群。坚持锻长板、补短板、培龙头、强协同并重,持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支柱产业强链扩链,高端装备产业瞄准智能化、高端化、柔性化方向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大整车项目和关键核心零部件配套项目招引力度,新型电力装备产业主攻高性能电线电缆、智能变配电装备等细分领域。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航空产业积极构建“1+2+N”发展格局,新能源产业加快光伏全产业链和风电设备等领域发展步伐,电子信息产业着力提升高档电子终端、关键元器件等高精尖设备产能,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推动创新药研发和产业化,新材料产业着力提升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鼓励高端纺织和服装、新型医疗器械、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食品、日化等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力争工业开票销售突破8000亿元,先进制造业集群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施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行动,统筹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生态体系建设,着力破除数据孤岛,推动数据汇聚共享,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加快产业数字化,建立“一链一库一图一方案”推进机制,实施“智改数转”项目1000个,支持西区新城数字产业示范园建设,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智慧农业、智慧社区、智慧交通等应用场景。创成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企业(项目)2家、智能车间19个、智能工厂1个,新培育智能制造优秀服务商10个、“智改数转”优秀场景(案例)20个。加快数字产业化,着力提升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扬州智谷、仪征大数据产业园等平台能级,深度发展大数据、软件设计等细分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升1个百分点。  

挖掘多元消费潜力。提升文旅产业发展层次,加快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二期、光线中国电影世界、华侨城二期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改造提升马可·波罗纪念馆,丰富东关街、皮市街、仁丰里等街区旅游业态,推进运河三湾风景区创建5A级景区,瘦西湖“二分明月”文旅集聚区争创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过夜游客数增长10%。促进传统消费扩容提质,实施消费促进计划,引导文昌阁、京华城等地标商圈提升品质、升级业态,支持首店、首发、首秀经济发展。丰富中国淮扬菜博物馆内涵,更大范围推介淮扬美食、扬州早茶,促进富春、冶春等“老字号”产品销到全省、卖到全国。推动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积极培育智慧商店、智慧餐厅、云旅游等新业态,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新增网络零售龙头企业5家以上。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有序开展农村家电更新行动,创成省级县域电商集聚区1个,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站覆盖率达95%。  

三、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改革增动力、以开放添活力、以融合培潜力,高水平融入新发展格局。  

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以提升企业获得感、满意度为导向,对标先进地区和国际标准,着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推动行政审批“能简则简”,深入推进“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等重点改革事项,推广企业开办“六合一”服务,开展“一照多址”“一址多照”改革。深化区域评估成果应用,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六多合一”集成审批,推动宝应、仪征、江都审图中心建设。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探索开展“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推动政务服务“好上加好”,编制发布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流程和办事指南,更大范围推行“网办+代办”模式,建成“一件事”线上办理专区,建强市县乡村四级“帮代办”队伍,真正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促进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等惠企政策,着力提高金融机构首贷户、信用贷比重,畅通“政企微信群”“企业家早茶会”等沟通机制,重点解决企业“用工难”“市场难”“转型难”等现实问题。新增“四上”企业2000家,市场主体总量突破70万户。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128项重点改革任务。  

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推动外资扩量增效,加大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区域总部招引力度,吸引布局研发、采购、结算等核心业务。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其中先进制造业占比20%以上。推动外贸稳量提质,抓好中国(扬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申创省级服务贸易基地,设立市级跨境电商服务平台,支持布局公共海外仓,开展企业进出口“破零”行动,新增外贸市场主体500家。推动企业积极“走出去”,鼓励建筑工程等领域企业主动“出海”,更大力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增100亿级、50亿级建筑市场各1个,建筑业总产值增长5%以上。推动综合保税区提档升级,强化与扬州港、扬泰机场“区港联动”,加快建设保税物流仓库、现代化港口物流产业园区,提升保税物流、保税加工、虚拟口岸等功能,力争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超8亿美元。推动设立扬州引航站,完成仪征海事监管事权划转回归。  

加快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把宁镇扬一体化作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突出互联互通,推进宁扬城际、京沪高速改扩建、龙潭过江通道等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扬泰机场二期、北沿江高铁、仪禄高速,做好润扬第二过江通道、宁盐高速前期工作。突出产业协作,深化与上海、苏南的项目对接、要素共享、资源承接,加强与江北新区联动发展,提升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工装备等产业合作水平,高水平建设国家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产业基地、省数控机床产业创新中心、航空产业基地。突出生态共保,加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长江禁渔等方面协作,完善跨区域生态环境联动保护机制。突出便利共享,拓展社保卡“一卡共享、同城待遇”功能,不断增强一体化的获得感、认同感。  

加快园区“二次创业”。做大规模总量,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深耕主导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加快扬州高新区智能装备产业园和生物健康产业园、维扬经开区微电子产业园、高邮光储充产业园、杭集高新区医美产业园等特色园中园建设,力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在全省综合考评中实现进位。提升亩均效益,统筹实行“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加大园区存量土地集中整治力度,盘活低效用地7200亩。推进产城融合,探索开发园区“区政合一”运行体制,加快完善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设施,整治提升园区环境,实现“新产业、新人才、新城市”共融共生。  

四、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高水平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标准管理,让城市更加精致、更有“温度”。  

厚植历史文化名城底蕴。立足“古运河原点城市”定位,执行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三湾核心展示园建设,精心打造湾头、扬子津、瓜洲等“八大景区”,建成隋炀帝墓考古遗址公园,打响“千年运河·水韵扬州”品牌。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工作方案,实施“六个一”工程,积极打造北护城河文旅集聚区,加快小秦淮河、湾子街、南河下等重点片区整治更新,复建文汇阁,启动埂子街、杨总门等历史地段更新利用和原三和四美地块建设,形成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活化利用、优化功能的古城保护新格局。  

加快重点片区建设。让新城有城有产有人气,推动江广融合区围绕“四个中心”定位,统筹区域规划、空间布局、功能设施,加快建设扬州软件园、环球金融城三期、龙川之窗等标识性工程,盘活存量载体,集聚数字经济、枢纽经济、总部经济项目。持续推进西区新城品质提升、滨江区域产城融合,形成功能完备的城市副核。让老城宜居宜业宜生活,坚持“留、改、拆、整”并举,启动实施武塘、水校、三翟等片区城市更新,主城区改造棚户区2740套(户)、老旧小区81个,整治“城中村”15个,实现片区品质和生活环境“双提升”,争取国家城市更新试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提升城市建管水平。让道路交通更顺畅,推动快速路网向主城区外围延伸,加快推进运河路北延、江平东路东延涉铁段、开发路东延、润扬快速路南延等项目,建成扬子津路西延一期工程。加强主次干道衔接,实施运河南路南延、江都路南延等项目,打通一批断头路、瓶颈路。提升交通组织水平,改造交通堵点3处,新建公共停车场2个。创成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让配套设施更完备,建成北山污水处理厂一期,新建污水管网20公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40%建成区建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改造老旧燃气管网30公里。提档升级农贸市场2个。新(改)建生活垃圾中转站5座、公厕24座。新增城市绿地100万平方米。让城市管理更精细,制定标准细则,整治提升快速路沿线市容环境,规范沿街店牌店招,出新城市家具,提高城市“颜值”。全链条推进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收集小区超200个,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70%。  

五、着力打造美丽扬州样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让绿色成为扬州的城市底色、鲜明特色。  

打好长江保护修复主动战。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纵深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大力开展沿江产业“降黑增绿”“腾笼换鸟”“破旧立新”三大行动,建立化工园区环境风险三级防范体系,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年度整治任务。基本完成通扬线高邮段航道整治工程,推进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持续抓好“十年禁渔”,探索开展严格禁捕、增殖渔业、科学回捕试点。开展“绿杨城郭新扬州”建设行动,加强南水北调输水通道沿线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推进林地、绿地、湿地同建共保,新增成片造林1300亩,修复湿地1000亩。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建设“水美扬州”,严格落实河湖长、断面长制,开展全市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治理,彻底消除主城区黑臭水体,建设幸福河湖50条。着力建设“蔚蓝扬州”,开展臭氧、柴油货车、大气面源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加大新能源车推广力度,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扬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努力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市PM2.5年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完成省定目标。着力建设“净土扬州”,持续治理农业面源、塑料等污染,实施农用地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0%。开展新污染物治理。全力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打好节能降碳总体战。编制实施碳达峰总体方案和八大行动计划,严格落实“三线一单”。推动绿色生产,全面实施重点企业节能降碳行动、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行动、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打造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产品,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100个,创成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完成省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倡导绿色生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创建活动,鼓励绿色出行,新增绿色建筑600万平方米。形成绿色示范,推进宝应、高邮等里下河地区“绿色崛起”,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建设低碳产业发展基地和生态碳汇试验区。  

六、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五大工程”“十件大事”,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  

发展现代农业。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17万亩。加大扬州特色优势种子种苗推广应用力度,稻麦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加快“菜篮子”基地建设,能繁母猪保有量稳定在5.9万头以上。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溯源管理。加快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做大做强“粮头食尾”产业,推动粮食生产向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实施列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80个以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富民产业,力争农业电商销售额超90亿元,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达26亿元。  

建设美丽乡村。优化交通体系,启动建设345国道仪征新集南段、353省道江都先导段,新(改)建农村公路150公里、农桥25座。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有力有序改善农民住房条件,完成重要节点村庄整治110个,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体系,改造农村供水支管网90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5%,新建农村示范生态河道615公里。因地制宜保护传统村落和建筑组群,建成美丽宜居村庄150个、市级以上特色田园乡村20个。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粮食购销体制机制。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管理。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融合、绿色、服务、“飞地”等经济,充分发挥股份经济合作社效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5%,经济强村比例达到省定目标。打造10个乡村振兴综合示范镇。  

七、着力办好民生实事。始终把民生“关键小事”作为政府“头等大事”,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强富民惠民安民。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力争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完善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政策,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开展平台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快递从业人员工伤保险试点。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与常态化帮扶措施,持续开展特困、低保等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强妇女儿童维权法律工作站建设,健全困境妇女儿童维权工作机制。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实施健康扬州行动。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建成投用市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援应急指挥中心,建成高邮、邗江、广陵妇保院和江都人民医院新院,提升功能区医疗服务能力。启动新(改、扩)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家,增强急诊急救能力。加强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配强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成省级健康镇4个、健康村36个。积极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县),启动建设市中医院新院区。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率达90%。高度关注“一老一小”,继续开展公共设施、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推进长期护理保险扩面提标,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新建颐养示范社区30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9个,创成市级以上普惠托育机构12个。配置更新“10分钟体育健身圈”设施200处。办好2022年世界田联半程马拉松锦标赛。  

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切实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加强普通高中教学质量评价,启动新(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12所、义务教育学校9所、普通高中1所。大力支持在扬高校发展,推动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转设落户和江苏戏剧学院新建,办好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城乡“10分钟文化生活圈”,新建城市书房5个,举办文化活动1000场次。  

八、着力守牢安全发展底线。加快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人、物、环境”同防,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加强重点人员、重点部位、重点场所排查管控,强化进口货物、冷链食品、国际邮件监管,建成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化系统,构建多点触发、高效灵敏的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完成加强免疫接种。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市三院扩建和县级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加强基层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以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统领,高质量完成“三年大灶”各项任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开展危化品、道路运输、既有建筑、燃气、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和平台经济、网约车、储能电站等新兴业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实现闭环整改、动态清零。完善“防消联勤”为民服务体系。健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着力提升监测预警、应急指挥、抢险救援能力,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风险隐患感知管控,推进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深化打击电诈专项行动,统筹做好党的二十大安保工作。扎实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提高初信初访一次性化解率。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化双拥共建,退役军人基层服务站标准化率达100%。完善“微网格”工作体系,加强网格员队伍建设,深化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实现基层治理“一网统管”。推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和社会工作者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我们将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夯实信仰之基,勇担为民之责,激发奋进之志,坚守实干之心,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坚持勤政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百姓需求为导向、群众满意为标准,着力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始终把服务企业作为政府工作的聚焦点,把解决问题作为政府服务的着力点,勇于担当、敢于拍板,坚决打通“中梗阻”,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用心用情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全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让扬州成为近悦远来的发展高地。  

坚持高效履职。围绕增强“八种本领”、提高“七种能力”,进一步强化专业素质、争先意识、创新精神、效率观念。以制度刚性倒逼效能提升,落实好市政府周例会、协调会办、督查督办等制度,形成“有部署、有检查、有反馈”的工作闭环,构建“定了干、马上干、干到位”的落实机制,坚决克服“谋而不动、议而不决”“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牢记“细节决定成败”,以细节把控保障工作成效,紧盯关键环节,明确目标、明晰路径、明细标准,坚决不当原则性领导,坚决避免大而化之,用各级干部抓工作的“紧、实、细”带动基层抓落实的“稳、快、好”,持续提升政府系统的执行力。  

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健全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促进行政执法规范化、标准化、人性化,深化政务公开,提高政府公信力。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纪检监察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认真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坚持从严治政。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定不移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不开“程序式”会议、不搞“作秀式”调研、不发“传声式”文件,巩固拓展基层减负成果,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谋发展。带头落实节约理念,严控“三公”经费,一般性支出压减10%以上,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和审计监督,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群众的“好日子”。  

各位代表!使命系身须倾力,重任在肩唯笃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共扬州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赓续前行、奋勇争先,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编辑:孙蕾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凡注明来源水泥网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联系电话:0571-85871513,邮箱: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去产能”之弦紧绷 水泥行业亟待破局

2024年,水泥行业供需能否改善?价格能否有所提振?企业又将如何破局?

推广应用困难重重 “CCUS”可能没有想象中美好!

近年来,为实现“双碳目标”,水泥业内不断推进在“CCUS”技术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但若想通过“CCUS”大幅降低水泥企业碳排放量,依旧是困难重重。

高登榜:大刀阔斧去产能、旗帜鲜明稳预期

错峰生产已经推行六七年,但各个企业的产能仍在扩张,新建生产线不断上马,所以造成今天的现状是全行业共同的责任。

中国水泥协会在京召开中国经济形势报告暨八届六次理事会和会长会议

中国水泥协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经济形势报告暨八届六次理事会和2024年会长会议。

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

贵州:严格落实国家关于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置换相关政策

近日,贵州省工信厅发布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3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履职情况。

十大关键词!带你回顾水泥行业的2023年

难关未过,未来已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2023年水泥行业热点事件,总结过往,戮力前行。

化解水泥行业“顽瘴痼疾”的关键在于去产能

水泥行业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水泥产能严重过剩已经成为行业的“顽瘴痼疾”!

高登榜赴闽、粤两省就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开展调研

2023年12月5日至7日,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高登榜专程赴福建省和广东省就水泥行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开展调研。

弱需求限制增长空间 水泥业须以“智”取胜

水泥企业聚焦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练好内功、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的同时,亦对外部市场环境颇为关注。

市场低迷谁之“祸”?

当前水泥行业利润下滑严重、市场态势低迷的情形,很大程度上是诸多市场参与者共同酿成的。

安徽、云南上调水泥价格;高登榜:目前水泥行业的严峻形势是企业“打”出来的;杭州21家混凝土企业因垄断被罚款1.74亿元

安徽、云南上调水泥价格;高登榜:目前水泥行业的严峻形势是企业“打”出来的;杭州21家混凝土企业因垄断被罚款1.74亿元;达州生态保护红线内矿业权要退出;广东查出8款水泥产品不合格。

高登榜:目前水泥行业的严峻形势是企业“打”出来的

高登榜表示,产能过剩是长期存在的,水泥行业要冷静、理智、理性地看待当前形势。产能不去永无宁日,应通过超低排放、单位碳排放等各种指标,用市场行为先去产量,再实现去产能。

扬州经开区一批重特大项目签约,总投资360亿元

新签约百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4个、50亿元项目4个,数量和质量全市领先。

2023-11-07 扬州市 需求

需求疲软 近九成水泥企业前三季净利同比下滑

今年前三季度,水泥需求和价格双双下滑,导致多家水泥企业盈利下降。为应对压力,企业纷纷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预计四季度和明年水泥行业需求和价格将逐步改善,行业底部已明晰。

3年投入超14亿财政资金 扬州市加大支持河道管理力度

近3年来,市财政局安排河道管理相关资金8.1亿元,向上争取省以上水利资金6.63亿元,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4.73亿元。

水泥行业产能越去越大!​根源在哪?

未来,水泥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将更加突出,一场行业洗牌或在所难免。

如何保持水泥行业平稳运行?工信部邢涛提出三点建议!

他建议水泥行业一是要正确认识形势,坚定不移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二是坚定发展信心,加快推进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三是形成工作合力,努力营造行业高质量发展良好氛围。

“水泥冷暖大家谈”:走出行业困境要重视人为因素

想要水泥行业走出困境,就必须要重视市场以外的人为因素的作用,创新性的理论和政策非常重要。不仅企业需要积极主动,各级协会在去产能等工作的推进上也还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视频]多地明确淘汰!2500t/d及以下水泥熟料生产线走到头了?

福建省三明市鼓励2500t/d新型干法窑“上大压小”,改造为5000t/d及以上。浙江地区2025年底前完成8条2500t/d及以下熟料产线减量置换、兼并重组和原厂址拆建。

多地明确淘汰!2500t/d及以下水泥熟料生产线走到头了?

未来产线规模扩大及产能集中度将不断提高。

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促进良性发展的关键一步

水泥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碳排放成本的增加会使得较落后、高能耗的企业更容易出清或被并购,通过市场竞争,产能过剩问题有望得到缓解,行业资源将进一步优化。

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高登榜一行赴贵州省工信厅座谈交流

与会双方就全国水泥运行态势、贵州省水泥行业发展情况、产业转型和行业自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扬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预拌混凝土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为切实解决当前全市混凝土市场乱象,提高混凝土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扬州市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预拌混凝土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利好砂石需求 扬州市新增房地产开发贷超80亿元

今年1-4月,扬州市房地产开发贷款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新增房地产开发贷超80亿元,同比增长26%。

为何出售2条70万吨粉磨线?塔牌集团答复

公司将逐步对盈利能力差、技术落后、竞争力差的低效产能、低质企业进行关停处置等。

错峰生产效果为何越来越弱!

更需要思考的是,在错峰生产之外,水泥行业是否能找到更有效的化解产能过剩的路径和方法,毕竟归根到底,超产问题愈演愈烈的背后,错峰生产常态化也是重要推手。

广东省2023年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的通知发布

4月21日,《广东省2023年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的通知》发布。

江苏扬州15个项目集中开工投产

4月22日上午,扬州市环保科技产业园举行工业项目集中开工、投产仪式,总投资近35亿元的15个优质产业项目分别按下“开工投产键”。

4.12直播|分享汇·一周谈 重拾共识年 No.1 产能共识!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由来已久,大家都在讨论,也持续了很长时间。真正的共识应是言行一致、群策群力,尤其大企业要做到带头作用,同时政策上要加速收紧,调整参数,不能留有太多余地。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由来已久,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水泥经济50人论坛|华新水泥副总裁杨宏兵:行业利润增长必须要做到去产能、控产量

要解决水泥行业盈利不佳的问题,杨宏兵认为,要做到去产能和控产量。

水泥经济50人论坛|宛北水泥董事长李新岳:遏制产能增长迫在眉睫

李新岳表示,河南的水泥产能过剩极其严重,过剩率达到50%左右。2022年河南错峰停窑时间长达近180天,几乎占全年的一半,但在产能过剩如此严重的前提下,2023年河南仍有5条新的生产线要投产,可见遏制产能增长已是迫在眉睫。

工信部张绪武:面临的形势越严峻,我们越要坚定发展信心

张绪武表示,面临的形势越严峻,我们越要坚定发展信心,稳定发展预期,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水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业,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产业峰会 | 强信心 谋突破 促发展!“水泥经济50人论坛”成功召开!

在需求急剧下降的背景下,水泥行业内焦外困。水泥行业如何重振雄风?水泥企业下一步如何生存与发展?围绕这两个议题,与会嘉宾进行了热烈探讨。

福建春驰集团董事长邱景河:去产能刻不容缓 节能降耗是主流发展方向

邱景河认为,当前水泥行业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依然是产能过剩,去产能已是刻不容缓,全行业需共同努力推进水泥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同时,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部分企业崇尚丛林法则,采取低价倾销,恶意扩张的市场策略,破坏了区域市场竞合关系,对水泥行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错峰时间超150天,河北水泥企业浅谈错峰生产

近日,河北一水泥企业表示:“错峰生产仍是目前抑制产能过剩最有效的方法。”

高长明:2023年致全国水泥行业老中青三代全体同仁的春节贺词

归纳起来就是做好三件大事:第一,消除一个大隐患,去产能;第二,弥补一块大短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第三,抓紧一个大趋势,培育现代新型水泥企业家。

江西拆除8条水泥熟料生产线

同一天,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公示,对用于江西玉山南方水泥有限公司8000t/d水泥熟料建设项目水泥产能置换的江西玉山南方水泥、上高南方水泥、兴国南方水泥、三清水泥、赣珠水泥等企业6条生产线拆除。

山东枣庄:今年来14家水泥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狠抓“源头减量”,关停砖瓦窑7家、10万千瓦以下机组6台、煤矿4处,引导4条2500吨/日水泥旋窑、25个直径3.2米及以下水泥磨机主动退出。

余忠良:碳中和将带来一场“工业革命”

能源形式的变化会导致人类社会的巨大变迁,碳中和的影响将不会仅仅是局限于能源行业,而可能是又一次“工业革命”。全球性碳减排运动终将引发一次以“碳达峰”和“碳中和”为关键里程碑的“能源革命”。

河北:超额完成水泥等六大行业去产能任务

全力以赴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得到有效提振,各项事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独家]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不应被架空

根据《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引导不再承接水泥产业转移的省市有6个,还有2个省为部分范围不再承接水泥产业转移。

钢铁行业业绩大面积下滑

与钢铁行业去年同期大幅盈利相比,钢铁行业利润大幅下滑,甚至部分钢企出现亏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下半年的钢铁市场行情?

2022-09-07 钢铁 去产能

山西太原:全市水泥企业夏季停产60天

全市水泥企业按照夏季停产60天计划,落实压产要求。

一图读懂 |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方案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落实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要求,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出系统部署。

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钢铁、焦化、炼油、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不含光伏玻璃)等产能。

广东省2022年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发布

5月7日,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2022年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落后和低端低效产能退出的实施意见》政策解读

为便于理解《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落后和低端低效产能退出的实施意见》内容,做好贯彻落实工作,现就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扬州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限额:双缴存职工最高额度60万元

为促进扬州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更好满足职工家庭购买首套或第二套改善型自住住房贷款需求,对扬州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进行调整。

云南:推动落后和低端低效产能退出实施意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落后和低端低效产能退出的实施意见。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3-2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6.51
2024-03-28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3-28

青海省

¥ 416.22
2024-03-28

甘肃省

¥ 372.95
2024-03-28

陕西省

¥ 337.92
2024-03-28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3-28

云南省

¥ 333.10
2024-03-28

贵州省

¥ 323.46
2024-03-28

四川省

¥ 335.19
2024-03-28

重庆

¥ 314.76
2024-03-28

海南省

¥ 402.19
2024-03-28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2.68
2024-03-28

广东省

¥ 345.22
2024-03-28

湖南省

¥ 312.87
2024-03-28

湖北省

¥ 292.32
2024-03-28

河南省

¥ 303.42
2024-03-28

山东省

¥ 301.62
2024-03-28

江西省

¥ 323.45
2024-03-28

福建省

¥ 311.74
2024-03-28

安徽省

¥ 308.50
2024-03-28

浙江省

¥ 317.92
2024-03-28

江苏省

¥ 281.08
2024-03-28

上海

¥ 312.73
2024-03-28

黑龙江省

¥ 390.49
2024-03-28

吉林省

¥ 331.13
2024-03-28

辽宁省

¥ 302.53
2024-03-28

内蒙古自治区

¥ 341.23
2024-03-28

山西省

¥ 324.87
2024-03-28

河北省

¥ 347.07
2024-03-28

天津

¥ 338.21
2024-03-28

北京

¥ 349.43
2024-03-29 06: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