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华新水泥通过碳市场交易获利近千万 湖北碳市场为何能做到全国最大?

2021/03/18 10:40 来源:中国环境APP

湖北碳交易试点第一年,华新水泥因当年水泥行业不景气,投入3000万元用于履约。第二年,华新水泥通过在燃料上做文章,公司到2015年时碳配额有了42.38万吨的盈余,通过碳市场交易,获利900多万元。......

业界对中国碳市场试点历来有一种说法:“湖北成则中国成。”

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

北京、上海、深圳分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座拥丰富要素资源:北京有新三板交易所;上海有黄金、期货、证券市场交易所;深圳有深圳证券交易所。

留给湖北的机会不多。因此多年前就有专家建言湖北省高层,阐明“长江中游城市群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需要碳金融中心落户其核心城市武汉,形成与沪、深等传统金融中心并行的新型绿色金融体系。”

随着全国碳市场从试点走向统一,必定要形成金融交易中心,湖北需要这样的资源,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绿色崛起道路。

2017年,湖北不负重望,在9个申请省市中脱颖而出,以评审第一名的佳绩,获得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承建权。随后,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武汉。

注册登记系统堪比整个碳交易的“大脑中枢”,是全国碳市场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囊括了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承担着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重要业务和管理职能,将汇集全国重点控排企业信息。

天将降大任于湖北也。

不禁要问,能和经济实力强劲的兄弟省市“掰腕子”胜出,在评审中夺得头魁,湖北凭什么?

本文将试图分析以下三个问题:

1、湖北为什么能把碳交易试点做好?

2、湖北试点期间得出哪些经验?

3、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湖北将带来哪些“红利”?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 邓佳/摄

01. 厉兵秣马

湖北较晚开市,却有着强劲的后发优势,原因何在?

2011年,国家发改委在中国展开了7个碳排放权试点,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7个省市。湖北是中部省份独一家。

和兄弟省市比起来,湖北的碳交易基础较好,但似乎也没有太占先手。

北京市在2008年就建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在碳交易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全国率先的探索,为此后的试点交易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海是最早探索建立中国环境类权益市场的城市。上海环境所也是全国环境能源交易的中心市场之一,一度交易规模全国领先。

2013年,深圳、上海、北京、广东、天津五个试点已陆续启动。此时,湖北和重庆成为最后两个等待启动的试点。直至2014年4月,湖北才鸣锣开市。

尽管没有占据先手,湖北却有着强劲的后发优势。这体现在湖北碳市场在后来的各项主要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碳市场。

作为最早参与到湖北碳交易体系设计的专家,湖北经济学院教授孙永平也是湖北碳交易专家委员会委员,追踪湖北碳交易整整十多年。回过头来追溯湖北碳交易的总历程,孙永平有客观评价。

“湖北碳交易市场做得好不好?要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是交易量,一个是交易额。从这两方面来看,湖北都属于全国领先。国家发改委一开始设立7个试点,后来福建、四川增加进来,变成‘7+2’个碳交易市场。在9个市场里,湖北都属于领头羊位置。在早期,湖北碳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占据了全国60%-70%之间的份额,现在下降了一点。截至今年2月底的数据显示,湖北交易总量接近3.6亿吨,占据全国交易市场大约34.8%左右的份额。交易额总计约83亿,占据全国的比重约在57.8%左右。”孙永平说。

湖北的碳交易市场红红火火,离不开时任省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早在2009年前后,湖北省委党校有关领导就提出在湖北建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想法。湖北省委党校据此开设了碳排放权交易的相关课程。因而湖北的领导对“碳交易”这一新兴事物并不陌生。当时,湖北省又刚启动了排污权交易,成绩不错。

2009年,湖北省制定了全国第一个“碳盘查”标准,并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备案。

此后,碳排放权交易的理论学习热潮逐步推开。湖北省发改委开展了多维度、全方位的能力建设培训工作,强化政府部门理论基础。通过省委党校开设碳市场、碳金融课程,将碳交易理论和市场体系基础知识普及到县处级干部层面。

2013年2月,《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印发。

2014年1月23日,湖北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大会表决通过了关于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其中,“建立湖北碳交易所,为打造全国碳金融市场创造条件”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荆楚之地,渴“碳”久矣。

02. 小试牛刀

摸着石头过河,湖北做对了什么?

从2014年3月,湖北碳交易市场正式开锣,直至今天不过短短7年,湖北在先行先试的道路上,趟出了一条湖北经验的道路。

根据对一年耗能6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工业企业碳排放盘查结果,湖北把138家企业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涉及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12个行业。

湖北鸣锣开市后一年时间,不论是总交易量还是日交易额,均占全国半壁江山,是全国最活跃的碳市场。这样的成绩单保持至今。

湖北的碳交易市场为什么能做好?有专家持观点认为,湖北的产业结构与我国经济发展平均程度类似,产业结构偏重,控排企业多,有“刚需”。市场要想火,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足够的人气。往细了说,在交易规则体系设计上,湖北有4个妙招。

妙招之一:事后调整机制。孙永平分析说,碳交易初期,湖北的总体能耗较高,进入碳交易市场的门坎不低,定的是年排放达到6万吨标煤(相当于15.6吨二氧化碳)。在早期,为了调动企业参与碳交易的积极性,减少企业负担成本,湖北引入了事后调整调制,根据企业的产量变化和成本负担水平进行事后配额调整,从而保证一个合适的碳成本约束。“这样的好处在于,让初期参与的企业打消顾虑,享受到政策红利,既给企业施加了减排压力,又给企业留出了减排的时间。”孙永平说。

湖北碳交易试点第一年,华新水泥因当年水泥行业不景气,投入3000万元用于履约。第二年,华新水泥通过在燃料上做文章,公司到2015年时碳配额有了42.38万吨的盈余,通过碳市场交易,获利900多万元。

妙招之二:动态调整机制。湖北采用配额总量动态调整的方式,跟每一年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国家下达的减排任务、产业因素等挂钩,综合考量。

与动态调整相对应的是欧盟开展碳交易的“固定”减排机制。欧盟采用在阶段时间内,每年固定一个速率进行碳减排。因为目标固定,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席卷时,碳市场措手不及,碳价格发生巨大波动。彼时,欧盟因没有设置“地板价”(price floor),且没有制定任何的配额调节政策(例如在市场低迷时,市场监管可以从市场中撤销一部分配额以推高价格),配额提供者远多于配额的购买者,导致价格持续走弱,极大地降低了欧盟碳市场的功能。

湖北总结他山之石,在配额总量调整上采用灵活的动态机制,有利于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经济走势,保护碳价格的相对稳定。

妙招之三:行业竞争力的保护机制。不同行业的减排成本、减排潜力、对外贸易依存度差异很大,因此湖北给每一个行业每年度减排的任务是不一样的,有的行业高,有的行业低。根据上述提到的3个维度,综合设计控排目标,这就是行业竞争力的保护机制。

世界上实施碳约束的国家仍然属于少数,如果碳排放权交易给行业施加了过重的成本约束,就使这些行业在与来自未实施碳约束国家的同行企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使其维持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下降,严重的会导致产业转移和碳泄漏。因此,基于我国国情,设计一套符合中国碳市场特质的行业竞争力保护机制,显得尤为紧迫。可以说,湖北碳市场在行业竞争力保护机制方面的探索,为全国碳市场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妙招之四:保障市场流动性。碳市场首要功能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碳价不是用来“炒”的。但是,作为市场机制,如果碳市场有价无市或者交易呈现“潮涌现象”,其“碳价”的权威性都得不到体现,反过来还会影响碳市场环境功能发挥,因此需要辩证地看待碳市场的流动性。湖北特别重视碳市场交易的流动性,始终把流动性作为交易规则设计的重要维度之一,不仅向海内外机构投资和和个人投资者开放,而且进行了包括现货远期在内的多项碳金融产品创新。

为了在开市后有足够的流动性,湖北选择“开门迎客”。

在一级市场,湖北开始尝试公开竞价。其配额竞价对机构投资者同样开放,使得社会资金能够在一级市场就可以直接进入。

在二级市场,除了控排企业外,湖北也欢迎自愿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法人机构、其他组织和个人。湖北省发改委曾在相关文章中表示,把个人也作为交易主体,主要考虑到“交易活跃度,以及引导激励个人社会责任意识,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社会资金投入”。湖北省碳市场还是国内首个外资主体参与的碳市场。

《湖北日报》公开数据显示,湖北碳市场在开市后1年左右时间,开户的个人投资者已达634户,居全国首位;机构投资者达32家。个人“炒碳者”中,省内和省外客户约各占59%。

丰富的交易主体产生了差异性的交易需求,大大提高碳市场流动性。

尽管成绩斐然,在前进路上,风雨与阳光同在。

“湖北在碳交易上还应加快立法,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碳排放主体应承担的法定减排义务。当前是法治社会,企业法治观念很强。企业若拒绝履约,尽管也有相应的惩罚措施,比如行政罚款、限制新项目审批、纳入黑名单等,但如果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对碳交易市场长期健康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好的保障基础。”孙永平说。

另外,回过头来看,湖北在初期碳价的稳定机制设计不够完善。2016年7月13-15日,湖北省碳排放配额价格由于市场原因,连续3天出现非理性连续下跌,严重偏离了其内在价值,如下图所示。

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紧急连发两条通知,调整交易标的物湖北配额的议价区间限制幅度,跌幅下限从10%调整为1%。这一类似股市的熔断机制,也引发市场争议。业内有人士认为,与其出台熔断机制,不如政府出面回购配额。

分析人士而后建议,政府可存储配额进行应对,也要准备好财政资金在适当的时候回购配额。“因为市场交易无法控制,所以湖北当时的做法也相当于为全国试错,不过这提醒我们,规章制度要走在前面。”

03. 锦绣前程

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将带来哪些红利?

回顾往昔,历历在目。

2016年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对全国碳市场建设做了统一部署,要求确保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4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2016年立法工作计划,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列为预备项目;6月13日,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主持召开发改委改革专题会议,提出要“继续扎实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全国碳市场建设驶入快车道。

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的选址非常关键。

2017年12月19日,一则喜讯从北京传到湖北。

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参与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评审结果,湖北从9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湖北、广东、福建、深圳)申请省市中脱颖而出,拿到了两个系统的“第一名”。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两个评审得分均为第一的省市只能选择承建其中一个系统。最终,湖北省选择了注册登记系统。

之所以选择注册登记系统,在于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初步方案,注册登记系统对接交易系统,是资金、配额、数据的汇聚点,是碳交易市场管理的枢纽。届时,大量的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将通过注册登记系统汇聚湖北,对湖北意义重大。

因此,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实现了湖北渴望拥有一个全国性功能平台的夙愿,有利于促进湖北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湖北为什么能在评审中折桂?孙永平分析,有3方面原因。首先,地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给政策、给资金,体现其政府的坚强决心。

其次,良好的管理经验。因为湖北省多年来的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和运维经验,以及碳市场制度建设完善,这为建立全国性的注册登记系统提供充足的经验。

最后是充足的人才储备。湖北省多高校、多科研机构、多第三方专业机构使其在制度设计、碳核查、碳资产管理、能力培训等多个方面拥有充足的人才储备。比如湖北在试点工作初期,就选定5家第三方认证机构,每家机构平均服务30家排放源企业,这为第三方认证机构发展壮大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夯实基础。

那么,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湖北,又对湖北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功能优势,意味着湖北强化了武汉的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即“我有,别人没有”的优质功能与服务,如同鱼尾摆动,将产生一系列深远影响。

孙永平认为,注册登记系统将赋予武汉更多的自带流量。站在全国的背景来看,“请进来”的红利日渐清晰——将有大量专业人才、团队、技术会汇聚于武汉,在碳排放核查、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碳金融衍生品开发、碳资产管理、碳基金发行和托管、碳资产证券化等各个环节推波助澜。

武汉会进一步发挥金融集聚效应,吸引资金、技术和绿色金融机构以及各类金融要素向长江中游城市群靠拢。以碳市场为桥梁,打通中西部地区发展通道,实现碳市场和其他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最终将湖北建成全国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绿色资本市场。

而放眼全球来看,“走出去”的战略步伐将更加蹄疾步稳——武汉将把城市的绿色底色擦得更亮。未来,这里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注册登记中心,是全球碳交易的焦点之一,也是碳交易的对外交流窗口。不断擦亮这张名片,借由国际论坛召开,开展“一带一路”峰会、构建绿色产业联盟,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业内人士预计,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将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个试点交易所交易总量的3倍,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碳交易市场蓝海广袤,只待人奋蹄扬鞭。

如此巨大的市场,会诞生出大量的新机遇。湖北省发改委人士介绍,初步统计,试点期间,参与湖北碳市场的各类服务机构约有1400家,注册资本超过2100亿元,从业人员约50000人。未来,全国碳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预计会提供近20万就业岗位。

这是湖北的锦绣前程。

所以,今天你到湖北发展时,请多带一些“碳交易”的知识储备来,否则对话的语境可能会遇到障碍。

今年2月末,生态环境部部长调研湖北时特别叮嘱,全国碳市场建设已经到最关键阶段,要倒排工期,全面开展对接测试,尽早实现系统运行,确保今年6月底前启动上线交易。

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再次强调,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在此背景下,要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号角已然吹响,主动融入全国应对气候变化发展大局的湖北,必将跑出更高的速度,闯入更新的天地。

我们拭目以待。

“力争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指明方向。水泥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面临哪些的机遇和挑战,又将如何去做?为此,2021年4月20-21日,中国水泥网将在杭州举办 以“同使命·谋创新·共发展”为主题的“2021中国水泥产业峰会暨T0P100颁奖典礼” ,诚邀业内人士前来共同深度探讨当前水泥及相关行业发展态势。

编辑:敖思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华新水泥]华新水泥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三十载砥砺前行铸就辉煌

华新水泥荣获第二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表彰其30年来在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上的成就。公司已发展为全球化环保建材集团,业务遍布全球,引领水泥生产技术革新,推动环保转型,成功“走出去”并在数字化和绿色低碳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果。

2024-04-30 华新水泥

华新水泥一季度归母净利润1.77亿,同比下降28.43%

4月28日,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24年一季度报告。

[周评]中南:海南、广西部分地区价格上调10-30元/吨(4.22-4.28)

据中国水泥网行情数据中心消息,本周中南地区水泥价格涨跌互现,其中海南及广西部分地区水泥价格上调10-30元/吨左右,其余市场价格有所回落。

仕净科技:打造效果效益兼顾的水泥行业低碳转型新模式

“要有实际效果,才能算真正的降碳。”

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表示:支持华新在尼发展

普拉昌达表示,尼中两国情谊深厚,尼泊尔政府将持续关注和支持华新在尼发展。

2024-04-24 水泥 华新 尼泊尔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4-3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1.44
2024-04-30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4-30

青海省

¥ 416.22
2024-04-30

甘肃省

¥ 382.91
2024-04-30

陕西省

¥ 327.04
2024-04-30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4-30

云南省

¥ 312.39
2024-04-30

贵州省

¥ 312.57
2024-04-30

四川省

¥ 352.34
2024-04-30

重庆

¥ 331.21
2024-04-30

海南省

¥ 432.19
2024-04-30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8.07
2024-04-30

广东省

¥ 324.44
2024-04-30

湖南省

¥ 316.08
2024-04-30

湖北省

¥ 319.39
2024-04-30

河南省

¥ 282.33
2024-04-30

山东省

¥ 321.62
2024-04-30

江西省

¥ 317.07
2024-04-30

福建省

¥ 303.10
2024-04-30

安徽省

¥ 313.99
2024-04-30

浙江省

¥ 332.74
2024-04-30

江苏省

¥ 309.21
2024-04-30

上海

¥ 332.73
2024-04-30

黑龙江省

¥ 412.70
2024-04-30

吉林省

¥ 358.29
2024-04-30

辽宁省

¥ 324.97
2024-04-30

内蒙古自治区

¥ 337.13
2024-04-30

山西省

¥ 315.65
2024-04-30

河北省

¥ 342.12
2024-04-30

天津

¥ 368.21
2024-04-30

北京

¥ 339.43
2024-05-06 15: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