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建筑垃圾:资源化迫在眉睫 出路何在

2010/03/05 00:00 来源:中国财经报

......

  ●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建住宅300亿平方米,新产生建筑垃圾至少50亿吨。这些建筑垃圾如果能够转化为生态建材,可以创造价值1万亿元。

  ●到21世纪初发达国家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已经达到6000亿美元。欧盟国家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超过90%,韩国、日本已经达到97%以上。我国再生利用率仅为5%左右。

  ●有些处理利用技术,我国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然而,由于目前没有专管部门,缺少统一的规划,缺乏立法强制性,我国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

  “世界上本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玩笑般的话用于描述建筑垃圾再合适不过。作为世界上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建筑垃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单一品种排放数量最大、最集中的固体废弃物。据建设部公布的最新规划,到2020年我国还将新建住宅300亿平方米,新产生建筑垃圾至少50亿吨。

  而这些看似无用的垃圾却有着不菲的利用价值。根据上海市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的估算,这些建筑垃圾(2020年新产生垃圾)如果能够转化为生态建材,可以创造价值1万亿元。

  据报道,为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工信部正在摸底各地建筑废物的综合利用再生制品生产企业,并准备出台系列扶持政策。

  建筑垃圾资源化迫在眉睫

  建筑垃圾,顾名思义,即在建筑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余泥及其他废弃物。据了解,每1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就会产生建筑垃圾500-600吨;而每拆除1万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7000-13000吨建筑垃圾。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

  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迅速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元,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700亿元,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180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1万亿元等大量建设项目。这些投资项目在推动经济稳步回暖、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无一例外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大量的垃圾的产生,给土地、环境等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影响。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科技与设计管理部总经理、高级工程师毛志兵表示,建筑垃圾主要以混杂固体物为主,目前还很少有专门的厂家和行业对其进行处理。施工或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通过部分回收外,大多由专业队伍直接将其拉送到消纳场所填埋或堆放。这样的处理方式,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土壤污染。同时,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一些有机物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少量可燃物在焚烧中可产生有毒气体,这些气体包裹着细菌、粉尘随风飘散,造成对大气的污染。

  此外,有专家指出,建筑垃圾中的胶、涂料、油漆不仅是难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还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这些废弃物被埋在地下,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危害到周边居民的生活。

  不过,这些建筑垃圾并非一无是处,无法处理。经权威部门计算,与实心黏土砖相比,同样是生产1.5亿块标砖,使用建筑垃圾制砖,可减少取土24万立方米,节约耕地约180亩。同时可消纳建筑垃圾40多万吨,节约堆放垃圾占地160亩,两项合计节约土地340亩。此外,在制砖过程中,还可消纳粉煤灰4万吨,节约标准煤1.5万吨,减少烧砖排放的二氧化硫360吨。

  同时,资源循环利用也是可以创造丰厚物质利润的产业。据统计,到21世纪初发达国家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已经达到6000亿美元。美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供了110万个就业岗位,年销售额高达2360亿美元,为员工支付的薪水总额达370亿美元,与美国的汽车业相当。欧盟国家每年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超过90%,韩国、日本已经达到97%以上。

  近年来,我国也不断有专家呼吁,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以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压力,但目前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陈家珑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当前约有20多家企业在进行建筑垃圾的再利用,主要生产建筑垃圾再生砖,但产量不高,质量尚不稳定,应用工程有限,目前全国再生利用率仅为5%左右。比起韩国年产建筑垃圾6000多万吨就有373家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的数量相差太大。

  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在国内不被重视也反映在科研上,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一位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研究建筑垃圾的专家很少。

  变废为宝难在哪里

  陈家珑告诉记者,建筑垃圾完全可以回收再利用,根据我国目前建筑垃圾的特点,回收利用率可达95%以上。回收利用有多种途径:主要是将建筑垃圾加工成再生骨料,然后再生产建筑制品,如再生墙体材料,或直接用于道路基层和底基层等,还可以生产再生混凝土。

  据了解,近些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和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已经逐步认识到了科学处置和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对于节约资源、净化环境、美化城市的重要性,同时意识到潜在的市场前景和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相继开展了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实践。

  在今年的云南省两会上,农工党云南省委就建议省政府在昆明市尽快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示范工程,以点带面,带动全省乃至全国建筑垃圾再生行业发展。争取将该示范工程列入国家实施开发“城市矿山”行动计划样板工程。据了解,目前设立在昆明理工大学的国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中心,已有一套成熟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成果,将建筑垃圾制成道路结构层材料、墙体材料、市政设施等新型环保节能产品用于城市建设中,并已在上海虹桥区和四川地震灾区开始生产应用。

  陈家珑说,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基础回填、再生混凝土及制品方面进行了有效的研究和实践应用,尤其是建筑垃圾再生砖技术,已基本趋于成熟,产品在大量工程中的应用已有四年之久,效果良好。建筑垃圾处理装备的研发和生产也基本能够满足目前实际需要。当前有些处理利用技术,我国可以说还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已有的处理技术已可以启动建筑垃圾资源化。

  既然有这么多的有利条件,我国的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为什么没有出现如火如荼的场面呢?陈家珑表示,问题在于我们政策的引导与落实上。“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专管部门,缺少统一的规划,缺乏立法强制性,没有专项针对建筑废物利用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陈家珑说,建筑废物的处理和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产生、运输、处理、再利用各个层面,涉及到建设、环保、工业与信息化、发改委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只有所有的环节统一管理、协同配合、有效联动,才能形成一个闭合的建筑废物处理链,真正实现建筑废物的再生利用。目前,这些链节间实际是孤立的。建筑废物的处理单凭企业行为和市场运作难以实现。

  表现最突出的现象是:一边是建筑废物乱堆乱倒,另一边却是建筑废物处理企业无原料来源,由于没有强制性回收建筑废物的规定,没有建筑废物供应保证,北京市和四川4个建筑垃圾处理厂目前都基本处于停产状态,严重影响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进程。

  建筑垃圾的出路何在

  陈家珑认为,解决建筑垃圾的办法是政府必须管起来,而且要有强制性的法规或规定,要明确建筑垃圾必须资源化,明确责任主体,包括管理主体和处理建筑垃圾的责任主体,要保证让建筑垃圾能送到建筑垃圾处理企业,解决其原料来源,即入口问题。然后,制定建筑垃圾处理企业的资质、相关标准和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并保证建筑垃圾处理再生的质量,解决过程问题。最后,鼓励和带头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解决出口问题。

  他说,自上世纪40年代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资源紧缺和工业发达国家早已把城市建筑废物资源化处理作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已经将建筑垃圾变为一种新资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大产业。他们的共同作法是,政府立法,强制建筑垃圾资源化,解决入口和出口问题,中间阶段则交由市场充分竞争,提高利用水平,降低利用成本。

  同时,还要实现建筑废物的减量化:从工程设计、材料选用等源头上解决和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数量;加强区域规划设计的长期性和权威性,保证新建筑施工质量,尽可能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非正常拆毁建筑物;对施工现场产生的废料尽可能直接在施工现场利用,可以在道路工程上推行用可移动式建筑废物处理设备就地处理利用建筑废物,减少需转移的建筑废物和新用建筑材料量,降低施工运输成本。

  农工党云南省委建议,政府应制定出台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相关政策。如:制定收取建筑垃圾处置费相关政策;规定建设业主单位或个人应及时把建筑垃圾运到城管部门指定地点,并承担全部运费,若任意倾倒,则按一定标准收取罚金;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在道路建设、房屋建设和市政基础设施中,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等。

  对于工信部将要出台扶持政策的决定,陈家珑表示“非常支持”,他认为这说明中央政府要真正解决建筑垃圾资源化并开始有具体的措施了。他建议要下功夫搞好调查摸底,并在此基础上出台能解决上述问题的规划及相关法规、标准、政策,推动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化进程。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2024年1~4月全国各地基础设施投资统计

2024年1~4月全国各地基础设施投资统计

2024-05-31 全国及六大区域水泥、熟料库存情况统计

2024-05-31 全国及六大区域水泥、熟料库存情况统计

2024-06-03 行业数据 原创

水泥&建筑钢材市场监测周报-2024年第20期

水泥&建筑钢材市场监测周报-2024年第20期

2024年1~4月全国建材宏观数据统计

2024年1~4月全国建材宏观数据统计

2024年05月30日浙江省水泥窑运行监测报告

2024年05月30日浙江省水泥窑运行监测报告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6-0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3.72
2024-06-05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14.51
2024-06-05

青海省

¥ 441.41
2024-06-05

甘肃省

¥ 385.42
2024-06-05

陕西省

¥ 343.66
2024-06-05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6-05

云南省

¥ 342.49
2024-06-05

贵州省

¥ 387.76
2024-06-05

四川省

¥ 374.33
2024-06-05

重庆

¥ 337.56
2024-06-05

海南省

¥ 432.19
2024-06-05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0.67
2024-06-05

广东省

¥ 298.50
2024-06-05

湖南省

¥ 326.56
2024-06-05

湖北省

¥ 323.98
2024-06-05

河南省

¥ 334.60
2024-06-05

山东省

¥ 347.69
2024-06-05

江西省

¥ 308.39
2024-06-05

福建省

¥ 315.05
2024-06-05

安徽省

¥ 333.30
2024-06-05

浙江省

¥ 363.18
2024-06-05

江苏省

¥ 342.34
2024-06-05

上海

¥ 347.73
2024-06-05

黑龙江省

¥ 508.96
2024-06-05

吉林省

¥ 452.78
2024-06-05

辽宁省

¥ 435.38
2024-06-05

内蒙古自治区

¥ 378.18
2024-06-05

山西省

¥ 334.95
2024-06-05

河北省

¥ 373.32
2024-06-05

天津

¥ 408.21
2024-06-05

北京

¥ 389.43
2024-06-05 23: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