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国企改革关键在利益分配

2020-08-26 09:48:43 来源:财新时间

5 秒后为你自动播放

重播

内容介绍

评论(0)

宋志平在采访中表示,创造财富的世界,人人都应有份。

主持人:袁小珊  

嘉宾: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  

走进宋志平的办公室,第一眼注意到的,就是那占了一整面墙的书架。书架里填满了关于企业管理和经营的书籍,还有他近些年获得的各类荣誉奖杯和证书,以及一些重大场合的留影。  

“给你推荐我最近刚读过的一本书,是诺基亚总裁李思拓写的《偏执乐观》,讲他如何使诺基亚起死回生的。”聊起书,宋志平饶有兴致。他告诉我们,最喜欢的就是这类反败为胜、转型成功的企业故事,因为和自己的经历非常相似。  

“也许我的‘宿命’,就是困难的时刻容易出现。”  

对于长达40年参与国企改革的生涯,宋志平如此总结。2002年,时任北新建材厂厂长的他接手当时深陷债务危机的中国建材集团,上任后大力推动改革,在资本混合与经营机制改革上做出多重尝试,效果显著。此后,他又同时兼任国药集团董事长,再次实践他的混改理念。  

“混合所有制改革,最重要的是改,不是混。”在宋志平看来,国企改革近年难以推进的根源,还是在于没有改变利益分配机制。他说,只有让大家看到显而易见的好处,才能真正有动力提高企业效益。  

作为国企“一把手”在位时间最长的人,宋志平对于企业变革的思考和发声从未停止。而现在,他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  

时值资本市场多事之秋,瑞幸事件使中概股信誉蒙尘,中美拉锯令中企海外上市前路未卜;而放眼国内,市场化改革、注册制落地处在关键阶段,相应规则仍需不断完善。  

宋志平清楚,要形成长期健康良性的资本市场绝非易事。因此,他要先从最关键的一环入手——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其中既包括公司治理的质量,也包括业务经营的质量。  

从国企改革到上市公司治理,宋志平的改革观察仍在继续。  

宋志平向主持人介绍身后书架上展示的照片。照片内容为宋志平手拿中国建材、国药两家企业的世界500强荣誉证书。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血和泪的一个转换。  

《财新时间》:  

谈到国企改革几十年的历程,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宋志平:  

今天我们给一些年轻人讲当年国企故事的时候,他们的印象就是说国企往往是垄断的,国企往往会出现不公平等问题,总是和民营企业对立起来看。  

实际上,大多数的国企都不是在自然垄断里边。像央企现在有一百家,只有十几家是自然垄断的,剩下的八十多家都是充分竞争的。如果你去看中国的国企,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时候,那一个转换是非常艰难的,是血和泪的一个转换。当时我们有三千多万员工都下了岗,几十万家企业都破了产。  

所以那个时代真的是惨不忍睹的,一个社会的巨大转型,其实都是以大家的牺牲,大家的分担来做代价的。  

《财新时间》:  

您当年是怎么参与到国企改革进程中的?  

宋志平:  

我大学毕业分到北京新型建筑材料总厂,确实建厂的时候是国家武装到牙齿,花了很多外汇,引进了一些欧洲很多先进的设备。但是由于它不适应市场经济,所以做了十几年下来,到90年代初的时候,它就完全在市场中打了败仗。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去做厂长,面对着几千名的嗷嗷待哺的职工,账上也没有资金。所以那时候让我当厂长,我第一个演讲讲的就很低沉。  

《财新时间》:  

所以当时接管北新建材,包括后来的中国建材,您心里都是没有把握的。  

宋志平:  

没有把握,我不觉得我有把握。所以做企业真的是不容易。我到中国建材的时候,这个公司当时基本上拼光了。它曾经有几十家下属企业,到我来的时候,只有北新建材活的好一些,剩下的那些企业几乎都濒于倒闭了。  

所以当时我来的时候,最大的就是债务危机。我的门是被封条封住的,办公只能从后门走进来,院子里不能放车,放了车法院的警察就给拖走了。  

所以我常常回忆,这就是宿命,有的领导人家就很舒服,我好像是每一个都遇到困难。也许我的宿命就是困难的时刻容易出现,我也觉得可能我生存的价值就在于此。  

1993年,时任北新建材厂厂长的宋志平为激发员工动力,将火把扔进膏板生产线热烟炉,告诉职工,只要心中有“火”,炉膛的火就能燃烧。  

你想让大家有动力,就必须让他看到显而易见的好处。  

《财新时间》:  

您做国企一把手长达18年,在经营和管理理念上有什么变化?  

宋志平:  

其实我刚做厂长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去管理。但是随着企业发展,我慢慢地就理解了管理其实是以人为中心,企业不能只看到厂房、机器和现金,最重要的是活生生的人。  

所以那个时候我在北新,大家干劲不足,经常迟到早退。我就问工人,怎么你们才能好好干呢?大家说,宋厂长,我们好多年没有涨过工资了,好多年没分过房了。我说,那涨工资,分房子,钱在哪儿呢?反正是我没有,只有靠大家努力,我们从市场赚来钱,盖一栋宿舍楼算什么呢?结果后来升起两个气球,气球的缎带上写着什么呢?一条写着“工资年年涨”,另一条写“房子年年盖”。所以后来我就讲,企业是人,企业靠人,企业爱人。企业要人格化地去看待它。  

后来我到中国建材集团之后,依然是这么想的,还是看重人的积极性。当初就是给大家发工资、发奖金,用这些东西调动,因为当时大家的胃口也不大。但是现在因为到了一个财富时代,今天如果大家光靠工资和奖金,买不起房子。所以今天的问题就不能再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了,就得用另外一种办法,就是我现在老讲的机制——企业效益和员工利益之间的关系。  

《财新时间》:  

什么样的机制能既解决效率又解决公平问题?  

宋志平:  

就是我们今天搞的“新三样”,员工持股、骨干持股,科技分红、超额利润分红,就是对财富进行再分配。因为我们的工资和奖金是成本,但是财富应该归谁?难道都该归资本所有吗?因为这么多年我们就认为财富应该归资本所有。但是我们的资本认识都是指的厂房、土地、设备、现金,这些固定资本。而现在的资本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本,它的价值和效用、贡献,远远高过了固定资本。  

如果按照这个做,比如说你们年轻的一代,都可以在公司里有股份了,就是说一年除了你们的工资,工资奖金是维持你再生产的,同时财富还可以分到一部分。我们是创造财富的世界,如果财富和大家没关系的话,大家为什么去做?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正在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也把这个作为国企改革的最后一扇门,要把它推开。  

《财新时间》:  

这一机制是否同样适用于民企?  

宋志平:  

民企也一样,民企也不要认为就天然地有好机制,那取决于所有者是不是开明。像任正非,我认为他就开明,所以他搞了“财散人聚”,即使今天压力这么大,他还能众志成城,原因是什么?第一个原因,任正非是条汉子,有企业家精神。第二个,他有这种“财散人聚”的机制,使得他众志成城。假如说他没有这种机制,这么高压下,可能已经溃不成军了。所以我认为就这么来做。这样能够培养大量的中产阶层,能够减少两极分化,这也是我们今后做企业的一个分配方向。  

晋商的时候怎么分财富?年底分红的时候是东家一份,账房先生和掌柜的一份,伙计们一份,所以在晋商的时候,就是清朝的时候,他们都有这么好的分配方式,所以那时候才有了晋商票号什么的,很多优秀的企业应运而生。这个时间过去了几百年,今天我们应该进行这种思想的跨越。  

《财新时间》:  

这一机制是否也是国企“混改”的突破口?  

宋志平:  

如果混合所有制不改革、不引入机制的话,那混来混去毫无价值。混合所有制改革,最重要的是改,不是混。混的目的是改,混的目的是想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国有企业来,这是根上的事儿。  

为什么现在混合所有制搞的不积极,不像想象的那样一哄而起?其实我也跟有关部门谈过。他们跟我说,说为什么我们的混合所有制文件下去以后,好像一点热度也没有啊?我说应该问问你自己,我说我看了你的文件,你的文件里面没有一条是触及到大家利益的。如果你没有利益,没有机制,它为什么要混?混了以后能带来什么?这是根上的事儿。  

所以我觉得改革归根结底是解放生产力,是创造财富,是让大家都富起来,这是改革真正的动力。你想让大家有动力,就必须让他看到显而易见的好处。如果你要讲的道理很多,又做模型,又画曲线,他看不懂。要简单直接,大家就会支持你,不然的话大家就会绕圈子。  

所以我觉得改革真的,你说难吗?也难,你说容易吗?也容易,就是实事求是,回答问题,奔着问题去解决问题。

2019年5月11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19年年会暨第二届理事会第七次会议在京召开,选举通过宋志平当选新任会长。  

我给董监高们做了几十场培训,讲清楚上市公司的责任是什么。  

《财新时间》:  

为什么会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担任会长期间最重要的目标?  

宋志平:  

首先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成绩是巨大的,30年里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懂到现在慢慢成熟。现在国内的A股公司有3850家,市值有59万亿,占GDP的60%。当然和美国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和自己比是了不起的一个成绩。  

但是因为我们还很年轻,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就提出了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所谓的质量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治理质量,另一方面是运营的质量。  

在治理这方面,包括董事会、独董的作用,包括信息披露等等,都属于公司治理这一方面。作为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就是董监高,关键少数,大家必须树立一个观念,上市公司不再是过去传统的国有企业,也不再是过去传统的家族企业,它是一家公众公司,所以必须保持它的透明。  

第二个是运行质量。最近我去茅台,你们知道茅台是国内市值最高的公司,其实它第一次融资只融了20多亿,这么多年没有再从资本市场上融过资,但是它这么多年分红居然分了971亿,我觉得这真的是个天文数字。像格力,我去年年底去,我觉得也是很不错的,融资大概也是融了30来亿,包括今年的预分红,它也能够分到600亿的分红。  

在年前我也去到了海康威视,我觉得这家企业也很好,它融资也融了40来个亿,但是它分红这些年分了275亿。这些企业效益非常之好,分红也分的非常之好,我觉得这就理解了上市公司真正的意义。  

但我们也有一些上市公司,运行质量也不高,效益也不高,有一些盲目的发展、盲目的扩张,股票质押、对外担保等等,也有不少的乱象。所以这样不能满足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效益的要求。  

财新时间:  

具体到您在协会的工作,从哪些方面推进这个目标?  

宋志平:  

从去年我做了会长到现在一年了,这一年里边举行了几十场的培训,培训的都是董监高。我们往往是培训两天,有半天是我讲初心的,给大家讲讲到底我们是谁,什么是上市公司,我们的上市公司董监高的责任是什么,把这个东西给他讲清楚,窗户纸给他捅破。  

同时我也觉得,以前给大家讲的太少了。大家觉得上市是什么?圈钱、市值。就是这些东西。但是真真正正对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的整体概念,尤其是治理这方面,还普及的不够。比如说财务造假,这是我每次要给大家讲的,就是财务造假不能造,必须不能做假账,因为做假账危害太大了。  

《财新时间》:  

提到做假账,您怎么看今年瑞幸财务造假事件给中概股带来的影响?  

宋志平:  

瑞幸这个事情,它只能是个个案,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会过去。我不觉得它会形成非常长期的影响,因为投资者都是理智的,好公司自然他还会去买。这个影响只会是一时的。  

当然对我们的教训是什么?就是不能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了。易会满主席在5月15号保护投资者日的讲话中就点了两个公司的名字,当然这两个公司的名字大家都知道,就是“两康”,康得新和康美药业。这两个公司曾经也都是非常优秀的公司,但是他们都出现了巨额的财务造假。所以这个事件也是要引以为戒的。  

大家都说我们要市场化,我们要注册制,但是你要知道,注册制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建立在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上。就是说在你上市之前,不给你进行那么认真的审查,完全相信你,相信中介机构,相信你的信息,这是注册制它的核心。完全建立在相信你的会计事务所、你的律师事务所,和你公司高管做出的承诺。假定这个东西是假的,你想想这个市场会是什么样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这个问题看的这么重。  

《财新时间》:  

但目前对于造假行为,惩处的力度似乎还是不太够?比如对“两康”的罚款金额并不高。  

宋志平:  

是,因为和新的证券法也有关系。新的证券法是从3月1号开始的,而有一些事情是在证券法之前发生的,这也有一个法律的问题。只能说,以前我们定的惩罚力度是不够的,这也是一个你如何量法的问题,这就是现实。  

大家看到的是罚款,罚款过去有规定。但是大家看到另一方面,可能在刑法上或在其他的方面,还是要用重典。所以我觉得要整体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炒概念上去的股票,怎么上去就会怎么下来。  

《财新时间》:  

怎么看待现在股市短线炒作和“割韭菜”现象?怎么才能更好地教育投资者?  

宋志平:  

中国的投资和国外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小投资者多、散户多。我到香港上H股,虽然香港的老百姓也是股民,但是你看成交活跃的都是这些大的基金、大的机构。在内地,人人都是投资者,每个人都有个股东卡,大家都来关心股票。我记得三十年代有个电影叫《乌鸦与麻雀》,赵丹主演的,那时候在上海,人们就排队轧金子。我有时候想想,离那个时代快100年了,我们中国人的特点还是这样的,关心财富、做点个人投资什么的,我觉得是好事儿。但同时也要重视投资者的教育。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第一点,要把我们过度投机的这种心理调整到投资。有时候我们经常听消息去投机,这个是有很大的风险的,我们还是要以投资的心理来看待资本市场。  

第二个,我们要从脱实向虚转变到重视实体,像我刚才给你讲的那几个企业,无论茅台也好、格力也好、海康威视也好,它们的股价都很坚挺,但是它们都是做实体经济的。所以你看到,这些长期做的好的实体经济企业,还是值得投资者支持和参与的。  

第三个,从炒概念转向看业绩和看价值。不要简单地去听个概念,说搞石墨烯,好像大家来一轮,5G大家都来一轮,说搞比特币、区块链都来一轮。因为我过去做上市公司,在这个过程里面我是非常清楚的,很多企业就觉得要来一轮,就牵强附会地去做这个东西,拉拉股价。但是实际上其实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因为你并不是真要做,真要做你也做不了,但是你去花了钱做了一个概念,股民也跟着你去跑,但是最后,你的股价怎么上去也会怎么下来,因为你并不是真的在这方面有核心专长。所以我觉得从企业来讲,也要真做,不要简单做概念。从投资者来讲,也要认识清楚,哪些是真做的,哪些是概念。  

第四个,就是从过于重视短线炒作,到中长期的投资。无论是刚才讲的格力、茅台,包括海康威视这些公司,如果你当时投的它的资,没有退出来的话,到今天你的一块钱会变成几千块钱,都涨了一两千倍的,跟着它会有一个长期的回报。  

我想从国家、政府、监管部门到上市公司,大家也都希望把资本市场做好。尤其是上市公司,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像我做中国建材也好、中国医药也好,如果没有资本市场,这两家公司我敢说今天都不存在了。央企70%左右的资产都在上市公司里,有上市公司投资者的支持,才助长了公司的成长。所以如果没有良好的资本市场的话,今后公司的发展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所以说,上市公司一定要明白,资本市场是公司成长的土壤,土壤好你才能长的好,如果把土壤破坏了,你自己也生存不了。  

编辑:李佳婷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