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谁将打响中国水泥强强联合第一枪

2014/07/25 17:24 来源:中国建材报 王怡洁

当前,中国正在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我国政府“限制新增产能而鼓励并购重组”的产业政策指导下,以水泥为代表的产能过剩行业的并购浪潮或将不断袭来。......

  在全球建材工业的发展史上,拉法基与豪瑞合并(以下简称“拉豪合并”)无疑成为现阶段续写这部历史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令世界瞩目。

  对于深陷产能过剩困局,并处在转型升级关键时刻的我国水泥工业来说,这起世纪并购案,对现阶段及未来中国水泥产业化解过剩、调整结构以及大企业之间的重组合作带来了新的启发和借鉴。

  当前,中国正在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我国政府“限制新增产能而鼓励并购重组”的产业政策指导下,以水泥为代表的产能过剩行业的并购浪潮或将不断袭来。未来,我国水泥行业该如何看待现有发展瓶颈,打造真正意义上的“行业航母”?这是当前我国水泥界尤其是大企业应该思索、探讨的课题。

  全球水泥工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大企业集团并购史

  纵观世界水泥发展史,自1825年波特兰水泥发明以来,人类已经开始寻找煅烧水泥熟料的工具。从土立窑、回转窑,到湿法回转窑、机立窑,又换代到立波尔窑、悬浮预热器窑,最终开发了窑外分解技术,揭开了现代水泥工业的新篇章。如今,新型干法技术已占据全球水泥工业的90%以上。

  历史进程表明,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催生出一大批新兴企业。

  200年来,随着水泥窑的更新换代,水泥生产技术不断融入可持续发展要素。每一次技术更新换代都不是偶然发生,而是全球大企业集团不断研发推广先进技术的结果。

  水泥工业发展史好似一部部大企业集团的争霸史,他们随着波特兰水泥的诞生而起步,随着技术的代代更新而雄霸一方,更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通过上百年的沉淀,不断地兼并重组,而最终享誉全球。

  几乎与英国人发明波特兰水泥同时,法国拉法基、德国海德堡相继成立。20世纪的前20年,墨西哥西麦斯、瑞士豪瑞、英国RMC集团、意大利水泥集团成立,随后,爱尔兰CRH、日本小野田、日本水泥也开始崭露头角。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欧美发达国家的水泥需求总量占全球总量多数,那时水泥工业处于蓬勃发展时期。这期间,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拉法基、豪瑞的全球扩张之路。

  先看拉法基。自1914年开始,以北非市场的开拓为标志,公司开始了国际业务的发展。1926年,拉法基在英国设立了第一家铝酸盐水泥生产厂。与此同时,拉法基继续在法国本土收购公司,直到成为法国最大的水泥公司。随后的30年,拉法基开始征服欧美。到上世纪60年代末,拉法基已成为加拿大第三大水泥制造商。随着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不断购并,LafargeCoppee成为北美最大的水泥制造企业。上世纪80年代,集团决定扩大其在欧洲的业务,并迅速在德国、西班牙进行投资。

  与拉法基相比,豪瑞虽然起步晚了半个多世纪,但它是这个梯队中的后起之秀。1927年,豪瑞开启了全球扩张的第一步——在Tourah建立了埃及第一个现代化水泥厂,但随后在历经经济危机、二战爆发等种种磨难后,豪瑞也经历了这100年间最动荡的10年。走出低谷后,豪瑞开始扩大版图,打入了中东和南非市场,并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马歇尔计划的提出,进军美洲。上世纪80年代,东欧和亚洲市场也被逐渐重视,进而使豪瑞最终成为世界水泥行业巨头。至此,以拉法基、豪瑞、海德堡等为代表的国际水泥巨头格局基本形成。

  但自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生产成本增高和能源消耗、环保要求等各方面原因,水泥生产呈现饱和和缩减态势。于是,这些巨头们开始将国内水泥工业压缩,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进入2000年以后,拉法基、豪瑞、海德堡、太平洋株式会社等跨国集团采取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或合资建厂以及购买股权的办法,发展国际水泥贸易,甚至销售到本国,满足本国的水泥消费需求。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如今世界水泥工业完全具备了全球化特征,水泥生产巨头们已然控制了世界40%的水泥工业。无疑,全球水泥工业发展到今天,就是一部国际巨头的并购史。

  在这部并购史中,拉豪合并更是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水泥行业大企业整合时代的来临,他们或将改变全球水泥工业格局,并向新兴市场和其它落后地区传播新技术和新理念。

  列宁说过,当我们还继续把企业作为私器,只关注压缩成本和内部控制时,一个日益深化的企业公民时代却已悄然来临。这时公司不再仅仅是少数人赚钱的工具,而是以一种社会公器的面貌出现。

  这些国际水泥巨头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彻底的“社会公器”,他们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拥有遍布全球的生产和销售网络,他们的社会责任也不仅仅是为自己的企业创造利润,而是为全社会提供服务。

  正是这些“社会公器”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兼并扩张,才有力推动了资本的全球流动,促进了水泥产业这一传统重工业的转型升级,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经济的全球化步伐,乃至影响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长。而这些大企业集团的形成,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中国速度”融入世界水泥工业的发展浪潮

  在全球水泥工业发展史上,中国,作为后起之秀,其发展之快令世界震惊。中国水泥产量已连续多年为世界第一,水泥装备技术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位水泥行业老前辈曾说过,我们用30年赶上了欧美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发展水平,这就是“中国速度”。

  可以说,中国水泥工业在各个时期的发展都与当时国际形势紧密相关。

  自清朝末年,鸦片战争让世界列强纷纷入侵中国,输入商品,开办工厂,其中包括输入水泥和在中国开办水泥厂。清末的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设需要大量水泥,促使中国民族水泥工业兴起。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后,日本水泥资本随日本侵略势力的入侵进入中国,开办了一批日资水泥企业。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列强热衷于国内战争,无暇顾及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中国民族水泥工业乘机获得较大发展。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民族工业遭挫折和破坏,敌后的西南、华中和西北地区由于战争和经济建设需要而产生了一些小水泥厂。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大兴土木,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国家建设了一大批水泥企业,改革开放使中国现代水泥企业纷纷诞生。从1995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从单轨制(统配阶段)迈向双轨制(统配+市场),又最终迈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一转变让水泥从此告别了长达45年供不应求的历史。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全新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我国水泥工业迅速加入到21世纪初的新型干法发展热潮中,本土水泥企业很快得到进一步壮大,并迅速扩张,产量大幅增长,技术进一步提升。

  而此时,通过合资新建、并购、控股等方式进入中国水泥市场的国外知名水泥生产商陆续进入。拉法基、豪瑞、海德堡、太平洋株式会社也在这一时期抢占中国市场,与我国本土企业共同竞争。

  时至今日,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始终与世界经济形势相融合。而本土企业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国际大企业集团的影响,兼并重组在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道路上早已尝试。

  其实,早在20世纪初,也就是进入民国时期后,我国水泥工业便开启了兼并重组之路。那时新兴的中国民族水泥工业逐步壮大,老厂扩建,新厂增多。同时,企业间的而竞争随之产生,有的被兼并,有的则进行短暂的联合。1914年,启新洋灰公司对湖北水泥厂的兼并,是中国水泥史上最早一起市场竞争中的兼并活动,开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水泥企业兼并的先例。1926年,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对正在筹建中的无锡太湖水泥厂的兼并也轰动一时。中国民族水泥工厂在发展初期就发生了两次兼并活动,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可见一斑。

  而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在新型干法技术的推广浪潮中,我国水泥工业迎来了被业内津津乐道的“黄金十年”,一批水泥企业迅速成长,迅速扩张。这期间,中国水泥企业独有的战略思想和规划,变得异常活跃,业内着名的“T型发展战略”也就此开启。所谓“T型发展战略”,即在石灰石资源比较丰富的长江两岸,建设大型熟料基地,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建设水泥粉磨站,再通过水路运输,满足了周边地区建设对水泥的需求。

  1996年,海螺集团成为这个战略的首个吃螃蟹者。可以说,T型战略成就了如今已成为业内领军企业的海螺集团。在此战略成功后不久,山水集团提出沿胶济铁路东进西扩、南北辐射的发展战略,以及冀东集团提出的稳定华北、拓展东北、开发西北的“三北”地区发展战略,都是从T型战略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路数。

  在一个个领军大企业相继崛起的时候,市场经济体系模式已然诞生。

  紧接着,以中国建材集团、中国中材集团为代表的大型央企,也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开始崛起。自2006年开始,中国建材集团逐步选择目标区域,实行大规模联合重组。在过去的7年中,集团锁定淮海区域、南方区域和北方区域,迅速推进联合重组,打造了对区域市场具有主导权的三大水泥集团,即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和北方水泥,期间共兼并重组了600多家企业。如今,中国建材集团已连续四年成为“世界500强”,今年更是上升至267位,较上一年上升52位,位居全世界建材企业第二位。

  今天,在以中国建材集团、中材集团、海螺集团、北京金隅等为代表的大企业集团积极推动下,我国水泥行业的兼并重组取得了一定进展,对提高产业集中度、淘汰落后和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面对困境 并购或将是今后我国水泥企业的唯一出路

  梳理世界水泥工业和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轨迹,对比中外水泥巨头发展路径,兼并与重组是必然趋势。欧美国际企业在扩张模式上主要通过并购实现企业自身跨越式的发展。与之不同的是,我国水泥企业由于性质、起步路径的不同,在扩张路径上自建与并购两种方式均有,但从长远来看,大企业集团之间走向并购或将是今后我国水泥企业发展的唯一出路。

  这一结论并非空穴来风,并购具有扩张速度快、显性成本低、不会新增区域产能的优势,这与现阶段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状况相互依存。

  从外部环境来看,此次拉豪合并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自2004年以来,水泥巨头们加速提高水泥产能,并不惜一切代价扩张进入新的水泥市场。然而2007年的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建筑业发展低迷,水泥需求下跌。行业内最大的公司,包括拉法基、豪瑞、海德堡与西麦斯开始缩减成本并计划对资产进行重组。

[Page]

  其次,全球的水泥市场也发生着不同变化。新建集团很可能将在新兴市场进行进一步的投资。然而,近期以来,拉法基与豪瑞的投资资金短缺,导致两家公司在主要市场上的市场份额流失。基于此,拉法基与豪瑞迫不及待进行合并,聚拢投资资金,以找回在新兴市场上的市场份额。

  根据这些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也能看出,拉豪合并是在顺应全球经济发展大趋势、大背景下达成的交易。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任何企业都必须面对全球性的市场竞争,我国水泥巨头的发展自然也要融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

  再从内部环境来看,虽然中国水泥行业的集中度已从2008年前的百分之十几上升到2013年的53%,但与欧美发达国家80%左右的集中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目前来看,我国水泥企业生存问题不大,行业利润水平高于其他工业行业,但当前发展仍面临很大挑战,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矛盾越来越突出。曾有业内专家指出,先进的产能利用率得不到有效利用,将会吞食行业千辛万苦通过技术进步得出的成果,必须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才有可能实现优胜劣汰,真正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作用。

  事实上,近两年我国水泥市场增速下滑。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水泥行业未来也将进入一个生产平稳增长,结构调整继续深化的周期,这就意味着水泥行业未来的生产将由之前非常快速的增长转为适度的平稳增长,未来的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提升。

  当下我国水泥企业水平参差不齐,中小规模企业居多。水泥行业严重过剩的产能致使行业经济效益也出现快速下滑,企业间的竞争也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地价格拼杀十分惨烈,实现行业转型升级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已迫在眉睫。

  但同时还要看到,我国水泥行业的兼并重组,需要有破局性的创新,再像以前那样以大吃小、画地为牢的初级并购方式而不去突破,就算不上破局性的重组。拉豪这样的案例,使我们认识到,通过并购提前布局、抢占先机,强强联合是企业并购的更高级阶段,我们也等待着这一全新并购时代的到来。

  由此可见,放眼现阶段全球经济和水泥工业的发展脉络,我国水泥行业所面临的结构调整、提高行业集中度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我国水泥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更关系到水泥行业本身的战略主导权问题。

  当务之急,只有积极推进国内大水泥企业的强强联合,提高水泥行业的整体素质,才能真正提高水泥行业的市场绩效,进而在世界水泥行业之中脱颖而出,为我国与“水泥强国”划上等号。

  机遇当前 中国建材集团愿意再做大企业整合的先锋

  从产业生命周期来看,我国水泥行业也已经发展到加速整合阶段。随着国家一系列新建生产线严控政策的密集出台,水泥企业通过新建扩产的道路已越走越窄,而国家鼓励兼并重组政策的密集出台,使得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达到增产扩能的目的越加通顺。在部分区域市场的行业景气度持续低迷情形下,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带来的成本上升,致使企业缺乏竞争优势,为具有竞争实力的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并购机遇。

  以往,我国水泥行业的兼并重组还停留在“大吃小”的初级阶段,但如今拉豪合并让我们看到强强联合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未来,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要逐渐从初级阶段的兼并重组向高级阶段的强强合并过渡。

  欣喜的是,我国水泥巨头们勇于担当这份责任,经过前些年并购实践的摸索,他们已经找到了一些整合、置换、联合的成功经验,并购行为已经日趋理性和成熟。

  近期建材行业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国资委公布了开展“四项改革”试点名单,六家中央企业纳入首批试点,中国建材集团被列为国资委混合所有制经济和央企董事会行使三项职权的双项试点企业。集团也将按照国资委部署,在建材制造、新型房屋、科技服务、新材料等业务板块选定试点实施单位,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

  发展混合所有制是今年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向。作为国内尝试混合所有制的先行者,中国建材集团的兼并重组早已成为业界典范。

  从2006年至今的近十年间,中国建材集团重组联合了近千年民营企业,在淮海地区、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均有联合重组的辉煌印迹。截至2013年底,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占85.4%。

  可以说,多年来中国建材集团在联合重组上做了大量且艰巨的工作。集团也多次表示,要继续完善联合重组,并且会进一步完成核心区域的联合重组工作,但是像以往这种靠贷款收购的方式基本就不再大规模进行。下一步他们希望能够借鉴拉豪合并的模式,利用存量资产置换、换股参股等方式进行重组。

  “拉豪合并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一个案例,我国水泥行业的大中企业之间的合并应该提上日程,中国建材集团愿意继续做大企业整合的先锋。如果兄弟企业有这个意愿,我们愿以拉豪合并模式来尝试。”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对强强联合的并购时代充满期待和信心,更体现出中国建材作为世界第二大建材集团的责任和力量所在。

  其实,近些年行业内已经开启了大企业竞合时代。虽然没有最终走向合并之路,但这些龙头企业之间强强联手、上下游利益共享、中外合作走向国际等一系列的竞合举措都为突破现有瓶颈,推动行业结构调整作出贡献。

  可以说,拉豪合并正在深刻地考验着中国水泥大企业下一步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眼光。或许现阶段,我国水泥行业要真正实现强强联合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阻力,但有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大企业和媒体的协助和支持,我国水泥工业从竞合走向真正的大企业整合时代必定不会遥远。

  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巴曙松曾说过: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并购中迅速崛起的并购新力量,中国经济自身的转型也为中国本土的并购活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今天,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当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翩翩起舞之时,中国的企业家们必须开始庞大的并购重组计划。

  恰逢此时,拉豪合并为我国水泥工业的兼并重组之路,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在中国迎来一个全新并购时代的到来。

编辑:曾家明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评论]下一步,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应如何发力?

面临需求长期下行和双碳目标压力,“水泥行业应如何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摆在行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图读懂2022水泥行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近日,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发布《一图读懂2022水泥行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以下为图片报告的全部内容。

水泥产业积极落实错峰停产 未来市场回暖有赖基建及房地产需求释放

近日,受夏季用电高峰来临、水泥价格走低等因素影响,国内众多水泥企业都在积极响应错峰停产安排。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4-1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7.74
2024-04-19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4-19

青海省

¥ 416.22
2024-04-19

甘肃省

¥ 372.95
2024-04-19

陕西省

¥ 306.73
2024-04-19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4-19

云南省

¥ 325.31
2024-04-19

贵州省

¥ 312.57
2024-04-19

四川省

¥ 352.34
2024-04-19

重庆

¥ 330.08
2024-04-19

海南省

¥ 402.19
2024-04-19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05.45
2024-04-19

广东省

¥ 325.85
2024-04-19

湖南省

¥ 312.94
2024-04-19

湖北省

¥ 319.23
2024-04-19

河南省

¥ 297.33
2024-04-19

山东省

¥ 321.62
2024-04-19

江西省

¥ 317.07
2024-04-19

福建省

¥ 307.55
2024-04-19

安徽省

¥ 313.25
2024-04-19

浙江省

¥ 342.2
2024-04-19

江苏省

¥ 309.21
2024-04-19

上海

¥ 332.73
2024-04-19

黑龙江省

¥ 390.49
2024-04-19

吉林省

¥ 331.13
2024-04-19

辽宁省

¥ 302.53
2024-04-19

内蒙古自治区

¥ 337.13
2024-04-19

山西省

¥ 315.06
2024-04-19

河北省

¥ 342.12
2024-04-19

天津

¥ 338.21
2024-04-19

北京

¥ 349.43
2024-04-20 17: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