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高长明:积极应对我国水泥产能过剩

2012/08/23 00:00 来源:中国水泥协会高级顾问 高长明

我国水泥工业经历了20多年的调整发展,2011年水泥产量为20.8亿吨,人均水泥消费为1490kg/a,累计人均水泥消费为22吨,接近水泥需求的峰值或拐点(国际经验数据是25吨左右),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已达25亿吨,加上残存的立窑等落后水泥以及落后水泥粉磨能力,其总计水泥产能超过29亿吨,人均水泥产能高达2100kg/a。......

资料图片:中国水泥网高级顾问 高长明

  众所周知,我国水泥工业经历了20多年的调整发展,2011年水泥产量为20.8亿吨,人均水泥消费为1490kg/a,累计人均水泥消费为22吨,接近水泥需求的峰值或拐点(国际经验数据是25吨左右),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已达25亿吨,加上残存的立窑等落后水泥以及落后水泥粉磨能力,其总计水泥产能超过29亿吨,人均水泥产能高达2100kg/a,2012~2013年还将有已经在建的216条新型干法窑水泥生产线相继投产,新增水泥产能近4亿吨。相反地,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方针的战略性改革调整,“十二五”期间的GDP年增速将下调到7.5%~8.5%之间,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建设工程量的增速必将有所放缓,影响到水泥需求增速下降,致使水泥产能过剩,成为水泥界和媒体关注与议论的热点。本文拟对此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与建议,与业界同仁共探讨。

  一、我国水泥产能利用率现状调研及其趋势预测

  对于水泥产能过剩的问题,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它的实际真象和现状,才能正确评估水泥产能的过剩与否,或者其过剩的程度如何。显然水泥产能的过剩或短缺不仅与实际产能有关,而且还取决于水泥需求量及其增减趋势,阐述水泥供求关系最简洁明了的指标就是水泥产能年利用率,即水泥产量(需求)/水泥产能,以%数计。


  表1所列是笔者对我国2010~2011年水泥产能利用率的调研估算及其2012~2013年的预测,其中分析研究提出了我国水泥工业已有产能(含落后产能)、淘汰产能(除立窑外还有落后水泥粉磨能力)、新增产能和水泥总产量(需求)等4项与产能年利用率直接关联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水泥产能利用率2010年和2011年实际值分别为65%和70%,即产能过剩2010年更甚于2011年,其原因主要在于2011年新增产能较少,淘汰落后产能较多,水泥产量(需求)增加较多,故其水泥产能利用率上升到70%。这表明了,随着水泥供求市场形势的变化,水泥产能利用率的波动范围是比较大的,另外可知,2012年和2013年水泥产能利用率的预测值分别为74%和77%,说明只要我们坚决完成淘汰落后产能的指标,即使在新增产能较多,水泥需求增速不很大的情况下,2012年和2013年水泥产能利用率将呈小幅上升之势,产能过剩的情况将基本消失,对此似乎不必太过虑了,当然这里有两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严格管控新增产能,除等量或超量淘汰落后产能的情况以外,不再审批新建水泥项目。第二个前提就是到2013年底,全部立窑和落后水泥粉磨能力均淘汰殆尽,以后可能进一步遭遇市场淘汰的将是那些小型(<1500t/d)低效高耗高排放的老式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各省(市、区)水泥产能利用率的调研估算及预测如表2所列,可以看出大部分省份都在70%以上。2011年低于65%的有山西、内蒙、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和新疆8个省(市、区),其产能合计6亿吨,占全国总量22%,2013年产能利用率低于65%的预测有内蒙、重庆、云南、甘肃和宁夏,合计产能4.8亿吨,占全国总量15%,所谓产能过剩问题仍在可控范围之内。[Page]

  二、对水泥产能利用率的认识

  基于水泥生产工艺的特点水泥窑是连续运转的高温热工装备,一般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停窑一个多月的全系统大修,另外还会有很多计划性中修和小修,再加上临时性的故障停机,以及每年度的生产人员年假(春节、圣诞节、开斋节等)。国内外长期生产经验表明,水泥窑每年正常的运转时间为300~310天,即年运转率为82%~85%。水泥窑的熟料产能实际上就是在这样的满负荷条件下确定的。为了赋于水泥窑对市场需求的波动具有一定的弹性,因而对窑的产能年利用率往往设计为70%~80%。亦即在正常情况下,水泥窑本身就应该有20%~30%的富余能力(时间)来适应市场的需求。


  表3是笔者搜集整理的2006~2011年世界水泥产量前20个国家的全国水泥产能利用率统计(除中国外),可以看出,虽然各国受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尽相同,但是其平均值却趋稳于73%左右。这是一个颇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数据,与国际公认的水泥产能利用率介于70%~80%之间均属正常合理的经验完全吻合。同理,如果水泥产能利用率高于80%或85%则倾向于产能不足,供应偏紧;低于70%或65%则倾向于产能过剩,供大于求。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水泥供求关系从物资紧缺的计划经济逐渐转变成零和竞争的市场经济。因而充分发挥水泥产能,力争尽可能高的产能利用率,追逐水泥产量最大化,成为水泥企业做大创利求生存的唯一手段,产量第一的“量本位”经营法则成为壮大自己,消灭对手的“武器”,恶性竞争难以避免。同样严重的境况是在这种过高的产能利用率之下,我们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拼设备、拼消耗、拼环境、拼健康”,为了争夺短期的高产竞争优势,不得不付出长期的沉重代价。这对企业和社会似乎都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绝非长久之计。[Page]

  三、衡量水泥产能过剩的标准

  如果以水泥产能利用率为衡量标准,笔者认同国际上的通用准则,至少要低于70%才能说是进入了产能过剩的范畴,而且还必须是持续多年全国性的水泥产能利用率处于70%以下。我国的现状显然并非这种情况,最多也只能说应该注意,必须严控新增产能,尽快地全部淘汰落后产能。事实上中央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应地措施,中国水泥协会也做了许多沟通协调工作,成效正在逐渐显示之中,2011年的情况比2010年的有所好转就是例证。

  或者有些水泥企业已经长期养成了供应偏紧的卖方市场经营习惯,一旦发现水泥供求基本趋向合理平衡时,就担心会发生价格战恶性竞争。其实产能过剩与恶性竞争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何妨我国目前的水泥产能利用率处于70%~74%的正常范围,我们只要认真做好整合重组,拓展水泥--混凝土大一统产业链,提高集中度,树立区域性合理议价话语权,完善限产保价协商机制,兼顾水泥行业和消费者的长远利益,摒弃“量本位”的零和竞争陋习,创新不断进取,协作共赢,“价本位”的经营理念。就能应对当下之势。这方面中国建材集团已经创造了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

  从科技创新、优胜劣汰的角度来审议,始终保持适当的水泥产能过剩,这也是科技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涌现的必要条件,所以说适当地水泥产能过剩是正常的,也是水泥科技发展创新所需要的。

  当然,单纯按照水泥产能利用率这一项指标来判断水泥产能的过剩与否,可能有点简单化。实际上这里所提出的产能利用率只是一个理性与经验相融合的半定量性质的指标,不可能那么科学精准。况且如果设定60%、70%或80%才算产能过剩,这在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技术水平时也可能会有不同认识和选择,所以无需强求一致。

  四、减少产能、提升质量、增长效益的技术性建议 

  1.具有新意的控制水泥总量和淘汰落后产能

  控制水泥总量并不是说不再新建水泥产能,而是必须大幅提高新建水泥产能的质量,无论在规模、能耗、排放、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所有新建产能都必须达到世界一流或顶级水平,同时还要等量或超量地淘汰落后水泥产能。例如上海市拟新建2x4500t/d世界一流水平的生产线,以替代全市现有的4厂7条生产线的产能,显着提升上海市水泥产能的效能和质量。

  至于淘汰落后产能,2013年以后立窑产能必定所剩无几,进一步纳入淘汰之列的就是那些小型低效的新型干法生产线,它们大都在上世纪90年代投产的。采用的都是我国当时新型干法生产刚起步的“落后”技术。延至今天,显然已经“过时”了,2013~2015年间,不进行大幅地升级技改,必将面临淘汰。

  2.精细管理,操作创新,优化存量

  所有的新型干法生产线都必须探索和追求最优化,最经济的生产操作运转状态,摒弃单纯追求高产高运转率的陋习,要将整条生产线调整到最高效,单位能耗最少,单位成本最低的最经济的运行状态,要使生产设备得以合理的维护保养,始终处于“健康”高效状态,要认识到过去那种超负荷的疲劳运转,虽然短时期内的产量很高,但总体上是不经济的,难能为继的,应于认真地重新审视检讨,逐步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精细化管理机制,提升中控操作人员的技术技能,追求最优化、最经济的生产操作运转模式。

  同样,现在许多水泥企业执行的按产计酬的考核制度都应逐步转向按产品成本计酬,应该把员工的安全生产、身心健康、休假制度、文体休闲、生活质量、素养提升等放在应有的高度。

  大家知道,“拼命”地追求产量对人员对设备都不是一件好事,那是在物资短缺时代的无奈之举,现在水泥产能既然已经“过剩”,恰是我们转向精细管理,优化操作,经济高效生产的时机。[Page]

  3.提升水泥品质,优化品种结构,以质代量,减少水泥产能

  为了尽可能最多地所谓综合利用各种废料废渣,我国32.5级以下的低标号水泥产量竞高达总量的75%,42.5级及以上的中高标号水泥的占比仅25%,熟料系数62%,这在国际水泥界是罕见的,对我国水泥质量在世界上的声誉也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

  “十二五”之内,我们必须在利废和提升水泥品质之间探求适宜平衡点,42.5级及以上水泥占比必须上升到60%~70%。这样在减少水泥消费量的条件下,可以提高混凝土强度和性能,延长构筑物的耐久性和寿命,全社会的综合效益比较显着,比单纯地所谓水泥工业利废,拔高水泥产量的效益更好。当然这种做法可能会影响到水泥行业的某些利益,但是从大局出发,即使这样,水泥行业理应认真全盘地审视这一趋势,并做出正确的抉择。希望政府也能够出台一些相应的激励政策,指导水泥品质结构的改革调整。

  提高水泥品质,以质代量可以大幅减少水泥产能,消除水泥产量“虚胖”,压缩小型落后水泥粉磨站的生存空间。需要说明,上述的水泥产能利用率,确切地讲主要是指熟料产能。而对于水泥粉磨站的产能利用率,国际上一般都要求在85%~90%,比整条水泥生产线的高一些。这是因水泥窑系统在操作、维护、检修等诸多方面明显有别于水泥粉磨系统的原因所决定的。然而我国的现状恰好相反,由于许多立窑厂转型成粉磨站,不少落后的水泥粉磨产能得以变相地逃避被淘汰,以致全国粉磨产能利用率很低,估计仅为50%或更低。所以采用现代化的大型高效水泥粉磨站取代众多小型落后的粉磨“车间”,对节能降耗,提高水泥粉磨产能利用率和杜绝假冒伪劣水泥都是大有裨益的。如实地淘汰落后水泥粉磨产能,各省地市县镇政府更应负起责任,履行职责,反对地方保护。

  至于白水泥和特种水泥,我们应该摒弃传统习惯,不要以为只有那些特小型回转窑年产仅10万吨左右的才适用于生产白水泥或特种水泥。其实现代化的2000~4000t/d的新型干法窑完全可以生产高品质的白水泥和特种水泥。一台中大型新型干法窑取代一大批落后小窑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4.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可燃废弃物,充分消纳利用替代燃料

  国际上近30年的实践业已充分证明,水泥窑协同处置可燃废弃物具有经济安全高效的显着优势,将城市垃圾和市政下水污泥用作替代燃料,既干净彻底地消纳了垃圾和污泥,没有二次污染隐患,还能节省(替代)一部分天然化石燃料(煤),对全社会的环保有较大贡献。但是因为我国现有可供水泥窑协同处置的垃圾和污泥的含水分高达40%~50%,致使水泥窑在协同处置时其熟料产量将下降3%~6%。因此我们要求政府能像对待垃圾发电厂一样公平合理地对烧废水泥企业,实施相应的扶持优惠政策,引导水泥企业充分发挥城市环保“净化器”的功效。

  1996年笔者提出的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四零一负”战略中,有一项水泥窑实现对化石燃料零消耗的目标,至今我国水泥工业在“四零一负”总目标中,唯独对化石燃料零消耗这一项还没有突破,仍处于缺项状态,应该抓紧弥补,努力追赶。例如,德国水泥工业采用可燃烧废弃物对水泥窑用煤的替代率2011年已达70%,一般欧美国家为20%~30%,挪威最高已超过90%,接近零消耗的水平,而我国现今仍处于象征性的水泥窑烧废,其对煤的替代率1%都不到,差距十分悬殊。

  如果上述4条建议或称技术政策得以逐步实施落实,今后5年左右我国水泥工业将会呈现另一片崭新的景象,在这些政策的积极引导下,笔者估算,当42.5级及以上中高标号水泥占总产量70%,熟料系数73%时,上述第3项建议将促使水泥产能减少16%,第2和第4两项建议合计将使水泥产能另外减少8%~12%,届时我国的水泥产能和产量分别预计约为24亿吨和20亿吨。同时我国水泥工业整体均将达到国际先进的高质量、高水平,建成强大的水泥工业,跻身世界水泥强国之林。在增长效益方面,其节能减排,创收盈利的经济效益预计将比现今这种良莠不齐的混杂转型状态提高20%左右。加之其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推行绿色低碳发展的社会效益,我国水泥工业的公众形象和在国际水泥界的地位将有明显提升,前景看好,值得期待!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或许不能讳避。那就是我国水泥行业是否能(或愿意)承受因大量减少混合材掺用量而“牺牲”一部分原有的收益,这可能会成为各该利益有关方博弈的焦点。政府的职能发挥,例如科学引导,统筹协调,激励政策,监管措施等方面。对于该问题的妥善处理将具有决定性作用,看来尚有待进行深层次的调研决策工作。

编辑:yhx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关停全部2500t/d熟料线或是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一步!

即便明面上所谓关停所有的2500t/d及以下生产线,而事实上产能将依旧严重过剩,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先进产能”之间的“火拼”。

[周评]西北:市场需求表现一般,商混行情无较大变动(4.15-4.19)

中国水泥网行情数据中心讯:市场需求表现一般,商混行情无较大变动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4-2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7.74
2024-04-23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4-23

青海省

¥ 416.22
2024-04-23

甘肃省

¥ 372.95
2024-04-23

陕西省

¥ 306.73
2024-04-23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4-23

云南省

¥ 325.31
2024-04-23

贵州省

¥ 312.57
2024-04-23

四川省

¥ 352.34
2024-04-23

重庆

¥ 328.95
2024-04-23

海南省

¥ 402.19
2024-04-23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05.45
2024-04-23

广东省

¥ 325.79
2024-04-23

湖南省

¥ 314.79
2024-04-23

湖北省

¥ 319.35
2024-04-23

河南省

¥ 297.33
2024-04-23

山东省

¥ 321.62
2024-04-23

江西省

¥ 317.07
2024-04-23

福建省

¥ 307.55
2024-04-23

安徽省

¥ 313.25
2024-04-23

浙江省

¥ 342.2
2024-04-23

江苏省

¥ 309.21
2024-04-23

上海

¥ 332.73
2024-04-23

黑龙江省

¥ 390.49
2024-04-23

吉林省

¥ 331.13
2024-04-23

辽宁省

¥ 302.53
2024-04-23

内蒙古自治区

¥ 337.13
2024-04-23

山西省

¥ 315.06
2024-04-23

河北省

¥ 342.12
2024-04-23

天津

¥ 338.21
2024-04-23

北京

¥ 349.43
2024-04-24 16:0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