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碳中和的“真”与“假”

2021/07/22 18:01 来源: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

在双碳工作中,能源生产单位和能源使用单位发挥什么作用?笔者认为,后者决定能源需求量规模,在减少不合理用能上作用重大;前者决定供给,包括供给能力及上游能源来源(煤气油风光水核等时间、空间组合)。......

对于碳中和,有些基本问题还是要分清的,有些假问题常常冒出来干扰真问题的分析。以下是笔者结合近期遇到的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1.碳中和与能源供给安全,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今天大力搞双碳,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去石油化,减少石油对外依赖”。“石油化”和“去石油化”是创新出的名词,也没有见到具体解释,可能是想说“减少石油消费量”。有人认为,中国“去石油化”的理由是因为“三桶油不能满足石油供给”。到目前为止,笔者也未感到石油不够用,或见到此类现象发生。笔者理解这些人所提的“供给”应该是指“国内生产”,与“国际进口”相对应。按照这个逻辑梳理下去,“去石油化”的目的是通过减少石油需求,进而减少石油国际进口量,降低石油对外依存度。

正是基于此逻辑,有些人进而提出,“我们搞碳中和,内在的一定要以减少石油需求降低石油依赖为最紧迫的追求”。“最紧迫的”肯定是指近期或眼前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石油断供风险,属于能源安全议题。将应对境外石油进口随时可发生的断供风险,作为我国碳中和这个长期战略的内在要求,暴露出用长远战略思维解决小概率石油断供风险问题的逻辑。这完全混乱了能源安全与碳中和的概念与关系。

我们用碳中和这项长期战略工作,付出如此高的转型代价,去解决战时石油断供这类小概率风险,是否合适?换句话说,碳中和与能源供给安全是什么关系?笔者认为,碳中和主要针对和平时期的常态,能源供给安全针对的是战时或准战时的油气进口被断供这类非常态小概率的事件(参考“先思录”发表的《将“能源替代”上升为“能源备份”国家战略》)。而碳中和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是联合国都承认和积极推动的人类对“地球村”的关爱活动。将这两个事情联系在一个情境下去分析,总觉得不是一类问题。毕竟,真要是发生进口能源断供的话,估计也没有人会考虑什么减碳不减碳了,“不管粗粮细粮,先吃饱肚子,有了气力再说”。

2.石油与煤炭,谁先谁后?

石油既是燃料,也是重要的原材料。笔者认为,分析和讨论碳中和,要分清石油作为燃料与作为原材料的差异性。对于石油而言,对其燃料功能的替代,易于对原材料功能的替代。人类在未能找到石油在化工领域原材料的非碳基替代品之前,是不可能实现完全物理脱碳的。而这点又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因为我们人类就是碳氢体,让人类切断与碳的联系是多么多么地“不可想象,甚至是不道德”。

由生产、炼化、储运、使用等各环节组成石油体系封闭性相对较强,使用边界清晰,主要用于液态燃料和化工原料。基本上,石油与煤炭之间属于弱替代关系,是两个独立性非常强的能源品种体系,各自运行,根本不存在先谁后谁的问题。非要有个先后的话,从对碳排放贡献度角度看,先对贡献度最大的“开刀”更合逻辑。

前文已经提过,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88%与化石燃料燃烧有关。根据王庆一先生编著的《2020能源数据》,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是煤炭57.7%、石油19.6%、天然气8.3%,石油占比小于煤炭。在排放效果上,根据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石油、天然气的CO2 排放系数分别为是煤炭的0.818和0.593倍。可见,中国应该优先去考虑煤碳,稳妥考虑油气,才可能在初期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主要作为燃料的煤炭,具有较强的可替代性,而主要作为原材料的油气,具有更强的不可替代性,需要技术、工艺、流程与资本等多方要素的更强的协同与创新,“骨头太硬,现在的刀还不够硬,需要慢慢来”。

3.能源生产单位与使用单位,谁是去碳工作的主体与方向?

抓着能源生产单位搞去碳,是抓错了主体抓错了方向了吗?

在理解了双碳工作与能耗双控的区别和联系后,很容易发现该句话所表达的观点机械性与片面性。

在双碳工作中,能源生产单位和能源使用单位发挥什么作用?笔者认为,后者决定能源需求量规模,在减少不合理用能上作用重大;前者决定供给,包括供给能力及上游能源来源(煤气油风光水核等时间、空间组合)。

能源使用单位在决定用能的物理碳排放水平(不包含通过碳汇或购买配额等实现的碳排放抵消)上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很少直接燃烧碳了。能源系统碳排放规模更多是由能源生产端决定的。即使是能源使用单位非要点“全绿能源套餐”,也是需要能源生产单位通过资源开发转化,有时也需要再配合一些金融手段来实现。因此,双碳工作需要能源生产单位与能源使用单位两头都要抓,协同起来才可以,忽视任何一头,都不会取得好效果。在此方面,可参考“先思录”发表的《换个角度理解我国的“减碳承诺”》。

4.“碳排放的增加”是反映经济总量增加的重要指标吗?

有人认为,碳排放的增加是反映经济总量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人为抑制碳排放的增加,很容易造成直接抑制了经济活动量的增加,直接抑制了经济活动。这种观点是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博物馆”级别观点。

拿碳排放作为反映经济总量增长的重要指标,应该指的是传统工业时代的情况,资源驱动的社会,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紧密耦合。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史证明了这一点。但同时,欧美国家在完成工业化后,经济逐渐与能源消耗脱钩,碳排放量实现达峰并出现下降,也证明了碳排放作为反映经济总量增长的局限性与不科学性。现在是一个技术赋能、数据驱动的时代,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化严重,而不是传统的资源驱动的社会。一度电在不同发展阶段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是不同的。“先思录”发表过《从“1度电的价值”说起》,对此有详细的分析。对于正处于新发展阶段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拿碳排放的增加作为反映经济总量增长的重要指标,基本上属于还没有认清当前由传统工业时代向数字信息时代转型的时代大背景,没有真正领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要求。落伍了,该进“博物馆”了。

从专业的角度看,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之间,至少还需要能源消费总量、能源结构(煤气油风光水核等比例)作为链接。经济规模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增长,同时能源结构清洁水平更快提高的话,碳排放总量也会降低的。这不就是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吗?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吗?

希望我们在讨论碳中和这类严谨问题时,回归到尊重常识,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严谨态度上。

编辑:周程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凡注明来源水泥网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联系电话:0571-85871513,邮箱: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河南省建材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印发 让建材披上“绿色”外衣

要求建材行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

贵州召开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碳排放核查工作会议

2024年3月19日,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级生态环境监察专员王家齐主持召开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和碳排放核查工作会议。

《福建省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发布

方案中提出要求,到2025年底,水泥熟料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相比2020年底降低3.7%。

低碳水泥将颠覆传统?带来新未来?

当前对于低碳水泥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具体的定义,笼统来说就是在水泥生产制备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相对于传统的硅酸盐水泥有大幅度的下降。

国办转发发改委、住建部文件: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

建筑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江苏一年产300万吨低碳胶凝材料项目开工

3月18日,江苏悦达百奥恒年产300万吨新型低碳胶凝材料项目举行开工活动。

海螺集团向“绿”而行 向“新”发力

海螺集团将不断释放创新创造优势,瞄准新兴产业方向,以创新精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合力引擎。

推动经济稳健开局!开年以来 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建设

国家发改委表示,将推动增发国债项目尽快开工建设,进一步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下达和执行进度,强化项目全过程监管。

2024-03-05 重大项目 碳排放

中国能建董事长宋海良:新型储能仍处起步发展阶段,存在调度利用水平偏低、安全性有待加强等问题

作为能源电力企业的掌门人,基于中国能建在加快推动创新驱动转型、绿色低碳转型、数字智慧转型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和探索实践,宋海良今年的提案具体包括推进城市七网融合发展、推进核电建设等五方面。

《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3月1日起实行

为了推动温室气体减排、规范碳排放权交易活动,《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将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

和水泥行业息息相关!《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 (2024年版)》发布!

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既是水泥行业响应全球气候变化挑战、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行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如何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这里有明确要求

今天(3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门发布我国首个《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30年,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绿色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

七部门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

到2030年,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传统产业绿色发展层级整体跃升,产业结构和布局明显优化,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碳排放总量实现达峰,新兴产业绿色增长引擎作用更加突出,规模质量进一步提升,绿色低碳产业比重显著提高,绿色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绿色发展基础能力大幅提升,绿色低碳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坚实基础。

山东:2024年煤炭产量稳定在8500万吨

2024年聚焦转型示范、项目投资“两个关键”,加快推进“五大体系”建设,聚力打造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全年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1500万千瓦左右,接纳省外电量1300亿千瓦时以上,煤炭、原油产量稳定在8500万吨、2100万吨,能源领域完成投资2000亿元左右。

找准着力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海螺水泥已有24家子公司获评重污染天气绩效评级A级企业

至此,海螺水泥已有24家子公司获评重污染天气绩效评级A级企业。

9个煤矿项目出售,总价846.3亿,究竟谁在卖煤矿?

此次挂牌的9家煤矿大部分是良好民用和动力用煤,且有三处煤矿资产储量极高,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较强的产品竞争力,能否在后续交易中有突出表现,记者亦将持续关注。

一图读懂 |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实施。

2024-02-28 碳排放 交易

建材行业何时纳入碳交易市场?生态环境部最新消息来了!

水泥行业作为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一旦被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无疑将对该行业带来深远影响。

[视频]碳交易将扩围 哪些行业可能在列?

生态环境部已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专项研究,争取尽快实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扩围。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尽快实现首次扩围

争取尽快实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扩围。

生态环境部:正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不再新建地方试点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条例》明确了全国碳市场和目前地方试点碳市场的关系:一是明确《条例》出台以后不再新建地方碳市场;二是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行业和企业不再参加地方的试点碳市场;三是地方试点碳市场应当参照这次发布的《条例》,健全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

2024-02-26 国统 重庆 碳排放

冀东水泥加快“二次创业” 全力推动效益提升

冀东水泥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继续坚持高质量的绿色低碳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之路。

工信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到2025年,中国计划初步建立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并制定200项以上急需标准,提供技术支持。到2030年,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实现重点行业标准全覆盖,支持工业碳排放达峰,逐步转向碳中和目标。

工信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旨在引导和支持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符合相关实施方案要求。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寻求包容性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体现了我国对人与自然前途命运的主动担当。

多管齐下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

推动产业的低碳化发展,仍需多管齐下。

2024-02-20 碳排放 GDP

近十年单位GDP电耗下降18% 经济低碳化成效渐显

在“双碳”远景下,能源结构变化、低碳技术革新、能源体制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了诸多影响,应当深化认识用电量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用电量全面增长,单位GDP电耗持续下降,绿电重要性迅速攀升,拉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彰显产业转型的韧性与活力。

利好接连释放 全国碳市场加快升级扩容

水泥、电解铝行业也在加紧准备工作,有望成为首批扩容行业。

[视频]5月1日起施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布!

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了第775号令。《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已经2024年1月5日国务院第2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5月1日起施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公布!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已经2024年1月5日国务院第2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绿色发展潮起 水泥行业碳减排在行动

更多的水泥行业碳排放政策和数据请查看中国水泥网双碳频道。

台泥宣布与德国蒂森克虏伯波利修斯公司合作碳捕集项目

台湾水泥公司2月1日宣布签署合作备忘录,表示将与德国蒂森克虏伯波利修斯公司合作开发新型碳封存技术。

联合发布!加强绿色电力证书与节能降碳政策衔接 大力促进非化石能源消费!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强绿证交易与能耗双控、碳排放管理等政策有效衔接,激发绿证需求潜力,夯实绿证核发交易基础,拓展绿证应用场景,加强国内国际绿证互认,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广西近年置换水泥产能,在建项目水泥熟料产能达到1734万吨!

广西近年从全国18个省份置换水泥产能,12个在建项目水泥熟料产能达到1734万吨,是“十三五”增量的2.9倍。

生态环境部:31省均已出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方案

这些试点分布比较广泛、类型多样,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涉及钢铁、有色、石化等多个行业。后续试点工作中将加强技术指导、经验总结、案例推广,真正发挥好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川北川中联年协同处置15万吨固废和替代燃料项目顺利投运

近日,西南水泥所属四川北川中联年协同处置15万吨固废和替代燃料项目顺利投运,为企业全面推进绿色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铜陵上峰绿润光伏项目顺利并网

预计每年可产生约75万千瓦时的清洁电能,平均年节约标煤约226吨,平均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19吨。

宣城海螺建筑光伏公司3.65MW BIPV发电项目成功并网

近日,宣城海螺建筑光伏二期产业园3.65MW BIPV发电项目成功并网,将是安徽省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零碳或近零能耗项目,年发电量452.79万度,相当于每年减排3749.1吨二氧化碳,节约标准煤1365.16吨,充分践行海螺集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理念。

绿色制造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绿色制造是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对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也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在推进绿色制造过程中,需要加强标准规范、政策制度、人才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保障,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河南首家!千业水泥矿山通过国家“碳中和”认证

日前,河南能源焦煤集团千业水泥谷堆后水泥灰岩矿山通过国家“碳中和”认证,成为河南省首家获此认证的水泥生产企业。

中国建材参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首日交易

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活动,宣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

荣膺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台泥贵港厂以昂扬奋斗之姿开启四大创新画卷

未来,台泥贵港厂将致力于发挥其领跑者的作用,不断追求卓越,力争取得更加出色的成绩。

江西2023年数字经济增加值有望突破1.2万亿元

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江西全省单位GDP能耗持续处于全国优秀水平,能耗产出效益指数达到1.3、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装机容量占比突破50%、达53.6%。新余、萍乡绿色转型升级获国家通报表扬。

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 将逐步扩大绿电交易规模

1月22日,国家能源局官网发布《2024年能源监管工作要点》,提出九方面二十七项工作措施,其中对清洁能源产业和绿色电力交易做出一系列部署安排,如保障新能源和新型主体接入电网、加快推进绿电市场建设等。

CCER重启完善碳交易体系 中建材绿能参与首日示范交易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时隔七年重新启动。

[视频]2024水泥行业十大预测:刀刃内向,踔厉奋发!

2024水泥行业十大预测:刀刃内向,踔厉奋发!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式启动

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主要是指企业、机构自愿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将减排量注册为碳资产——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CCER出售后,减排项目业主可获得收益。

到2028年底,重点区域水泥熟料企业、焦化产能基本完成改造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水泥、焦炭生产国,两个行业都是大气污染防治重点行业,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大,水泥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仅次于电力、钢铁行业。

2024-01-23 碳排放 燃料 节能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3-2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6.51
2024-03-28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3-28

青海省

¥ 416.22
2024-03-28

甘肃省

¥ 372.95
2024-03-28

陕西省

¥ 337.92
2024-03-28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3-28

云南省

¥ 333.10
2024-03-28

贵州省

¥ 323.46
2024-03-28

四川省

¥ 335.19
2024-03-28

重庆

¥ 314.76
2024-03-28

海南省

¥ 402.19
2024-03-28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12.68
2024-03-28

广东省

¥ 345.22
2024-03-28

湖南省

¥ 312.87
2024-03-28

湖北省

¥ 292.32
2024-03-28

河南省

¥ 303.42
2024-03-28

山东省

¥ 301.62
2024-03-28

江西省

¥ 323.45
2024-03-28

福建省

¥ 311.74
2024-03-28

安徽省

¥ 308.50
2024-03-28

浙江省

¥ 317.92
2024-03-28

江苏省

¥ 281.08
2024-03-28

上海

¥ 312.73
2024-03-28

黑龙江省

¥ 390.49
2024-03-28

吉林省

¥ 331.13
2024-03-28

辽宁省

¥ 302.53
2024-03-28

内蒙古自治区

¥ 341.23
2024-03-28

山西省

¥ 324.87
2024-03-28

河北省

¥ 347.07
2024-03-28

天津

¥ 338.21
2024-03-28

北京

¥ 349.43
2024-03-28 22:0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