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彭寿:谋划“碳中和、碳达峰” 技术转型要唱主角

2021/03/11 15:43 来源:经济日报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各领域低碳转型提出更高要求”。......

今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当前最紧迫的就是要摒弃传统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在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张雷看来,基于“碳中和”目标,整个工业体系都面临着革命性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在于工业所需能源开发与使用方式的变化,还在于“碳中和”带来的工业生产工艺、技术革新、产业布局的变化。

工业低碳转型是“碳达峰、碳中和”关键。2020年末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要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各领域低碳转型提出更高要求”。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从能源角度解读,“碳中和”不意味着从今天开始就不烧煤了。能源结构转型需要技术加持。“如何将传统的能源进行高质量的使用,用一些战略性新兴能源来代替它,这其中需要技术的革命,而不是简单的数字的相加。我们不可能不用煤,但是我们怎样把煤变成很好的煤化工,包括对煤的清洁使用等,这方面需要进行技术的攻关。”

有人说,未来各国竞争的焦点将围绕“碳中和”技术展开,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最核心的是通过企业的科技进步,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来实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达建文指出。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则表示,推动我国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意义不仅在于科技企业自身的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鼓励科技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创新,以此为契机,倒逼我国低碳技术转型。

“‘碳中和’之路不轻松,在加快技术创新的同时,要通过合理规划和政策引导实现‘碳中和’。此外,还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助力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委员朱定真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奥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表示,二氧化碳在减排之外,还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减少或消除已排放的二氧化碳,建议加强我国二氧化碳资源化产业发展,从而真正开启利用废弃二氧化碳实现从源头的全过程绿色化的新时代。

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让我国许多行业都面临着低碳转型的压力。实现碳强度持续大幅下降,一方面要大力节能,降低能耗强度。通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高新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抑制煤电、钢铁、石化等高耗能重化工业的产能扩张,实现结构节能;同时通过产业技术升级,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效,实现技术节能。

“力争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指明方向。水泥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面临哪些的机遇和挑战,又将如何去做?为此,2021年4月20-21日,中国水泥网将在杭州举办 以“同使命·谋创新·共发展”为主题的“2021中国水泥产业峰会暨T0P100颁奖典礼” ,诚邀业内人士前来共同深度探讨当前水泥及相关行业发展态势。


编辑:梁爱光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彭寿:加速优势基础产业转型 构建绿色材料生态圈

还应建立专业化机构,加速新型绿色材料的国际检测、评估、认证进程。围绕应用规范、技术集成、标准建立、认证标识等,集聚资源、集中发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学研联动的国际化标准工作机制,加强国内国外的全方位对标与系统化融合,打通机制性阻碍,让绿色材料、绿色产品、绿色标准走向世界。

上拉加载更多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4-2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1.44
2024-04-25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4-25

青海省

¥ 416.22
2024-04-25

甘肃省

¥ 372.95
2024-04-25

陕西省

¥ 306.73
2024-04-25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4-25

云南省

¥ 323.02
2024-04-25

贵州省

¥ 312.57
2024-04-25

四川省

¥ 352.34
2024-04-25

重庆

¥ 328.95
2024-04-25

海南省

¥ 432.19
2024-04-25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05.45
2024-04-25

广东省

¥ 326.04
2024-04-25

湖南省

¥ 314.79
2024-04-25

湖北省

¥ 319.35
2024-04-25

河南省

¥ 297.33
2024-04-25

山东省

¥ 321.62
2024-04-25

江西省

¥ 317.07
2024-04-25

福建省

¥ 303.10
2024-04-25

安徽省

¥ 313.25
2024-04-25

浙江省

¥ 342.2
2024-04-25

江苏省

¥ 309.21
2024-04-25

上海

¥ 332.73
2024-04-25

黑龙江省

¥ 390.49
2024-04-25

吉林省

¥ 331.13
2024-04-25

辽宁省

¥ 302.53
2024-04-25

内蒙古自治区

¥ 337.13
2024-04-25

山西省

¥ 315.06
2024-04-25

河北省

¥ 342.12
2024-04-25

天津

¥ 338.21
2024-04-25

北京

¥ 349.43
2024-04-26 00: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