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 -

- 留言 -

宋志平:我的改革心路(五)之“两材”重组·上

2018/08/11 18:18 来源:中国建材集团

2000年,国家建材局在国家机构改革中被撤销,建材行业形成两家央企公司,一家是中国建材,一家是中国中材。最初,两家公司的业务有所区别,中国建材主要是搞制造业,中国中材主要是搞工程设计和安装,在后来的发展中,两家的业务越来越同质化,中国建材也有工程,中国中材也有制造业有水泥,两家都发展了一些新材料业务。......

  1一场“1+1>2”的无缝对接

  2000年,国家建材局在国家机构改革中被撤销,建材行业形成两家央企公司,一家是中国建材,一家是中国中材。最初,两家公司的业务有所区别,中国建材主要是搞制造业,中国中材主要是搞工程设计和安装,在后来的发展中,两家的业务越来越同质化,中国建材也有工程,中国中材也有制造业有水泥,两家都发展了一些新材料业务。2014年5月,我从国药卸任后的第二个月,国务院和国资委领导指示我,要我主动推动“两材”合并。当时不仅仅是“两材”,南北车等几对央企也在合并,我们是央企那一轮合并大潮中的一例。

  两家企业分开经营10多年,竞争中难免有些矛盾,那些年彼此渐行渐远,能够合并起来是不容易的。我跟中材领导多次商谈,前后谈了30~40个小时,每一个环节都谈得非常仔细,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全面合并,重组方案要处处考虑周全。从接到任务,到2016年8月“两材”重组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只有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应该说,我们的进度还是比较快的。

  “两材”重组后的工作是繁重的,一方面要梳理组织机构,一方面要重新制定发展战略和企业规划,还要进行深度的业务整合。我认为,重组不是简单地把土豆、萝卜、白菜装在麻袋里,而是要把这些东西做成一锅好菜。怎么做呢?我提出发展战略、总部机构、二级平台、制度体系的“四大优化”和品牌文化、组织板块、水泥业务、国际工程业务、产融、产研的“六大整合”。

  “两材”重组的推进有条不紊,我们一个月内就完成了集团层面的领导班子配备、职能部室设置和人员调整,两个月就完成了二级公司平台的搭建。总部人员原来加起来有269人,合并后只留下150人,总部机构原有27个,整合后减为12个,二级平台由32个压减为12个。虽然整合力度非常大,但却非常平稳、非常迅速,没有一名干部闹情绪或者说做得不好,整个过程可以说是春雨润无声,进行得非常成功。“两材”重组是国资委央企重组的典范,我们常用“无缝对接”“1+1>2”形容这场重组。

  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一方面是前期方案做得好,另一方面,实施的步骤和措施很细致,第三,“两材”的干部对这场合并表示理解,有很高的大局意识。确实,在“两材”重组的过程中,团结向上、和谐包容的企业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重组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的融合,文化能不能融合关系到重组的成败。这就是我常说的,“两材”重组不是混合反应,而是化合反应,是对公司的再造。

  “两材”重组之后,新集团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建材领军企业,资产总额达6000亿元,员工总数25万人,年营业收入3000多亿元,在水泥、商品混凝土、石膏板、玻璃纤维、风电叶片以及国际水泥工程和余热发电工程市场6个领域居世界第一。随着集团规模、竞争力、影响力的提高,重组后的中国建材站上了新起点,也让我重新思考了企业定位。

  过去这些年,我们一路披荆斩棘,发展成一个有规模的企业,以“两材”重组为契机,我们要开始第二次长征,我把这次长征定位于“从大到伟大”。这个概念出自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他认为中国大企业已不少了,但堪称伟大的企业还不多,伟大是指企业不仅要有规模,也要业绩突出,还要可持续发展。

  要让中国建材这头大象跳起舞来,实现从大到伟大,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2018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我给大家开了个谈心会,后来谈心会的内容也在集团官微上发表了,定名为“光荣与梦想”,其实就是想告诉我们的干部员工,中国建材的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有理想有作为,企业才能有美好未来。

  2“中国建材可以改成中国材料了”

  外界对于中国建材如何做成水泥大王这件事都已熟知,但其实我们不仅有水泥,也不仅有规模,早在10多年前我们就在转型升级方面迈开了步子。

  2006年中国建材股份上市后,我对集团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思考,当时做了两个判断:一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建材工业将保持刚需;二是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应对过剩经济和低碳时代的到来,采取鸵鸟政策是不行的。后来我提出“两个大力”的战略,即大力推进水泥、玻璃的联合重组、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新常态下,尽管水泥等基础建材受到很大冲击,但经过多年努力,我们的石膏板、玻璃纤维、风电叶片、新型房屋、太阳能薄膜电池、碳纤维等新业务发展壮大,撑起集团利润的半壁江山,也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下了牢固基础。

  回想刚进入新常态的那几年,由于习惯了以前高速增长下的发展模式,经济火车头慢下来后,投资减少了,我们很多企业不适应,尤其是传统制造业,日子很不好过。那段时间,社会上大大小小的论坛几乎都在讨论同一话题,那就是企业转型的出路在哪里,大家都意识到这是关系整个国家经济转型的大事,媒体也开始到处寻找转型升级的故事。2014年,央视对话栏目找到我,让我介绍中国建材发展制造服务业的做法。2015年底,经济日报和中国建材报推出系列报道,总结了我们转型升级的12个典型案例。通过这些报道,社会各界开始重新认识了中国建材。

  其实,以变应变是做企业的基本准则。过去这些年,中国建材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不断自我校正,自我优化,这是我们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两材”重组后,我在“两个大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四大转型”和“三条曲线”的转型升级思路。

  “四大转型”是什么呢?第一个是高端化。我国现在拥有海量的产品,但我们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缺乏,像前些年国人一窝蜂跑到日本买马桶盖,说明我们的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所以在转型升级里,国家提出“迈向中高端”的目标,今天各行各业都在朝这个方向发展,这是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建材行业来说,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成长,我们在很多领域已经从跟跑者变成了并跑者或领跑者,所以中国建材的定位是迈向高端化。像在水泥领域,我们的目标是高标号化、特种化、商混化和制品化。另外在新材料产业领域,我们的T800碳纤维、0.12毫米超薄触控玻璃、转化率18.2%的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全球最大的碲化镉薄膜电池等都达到了高端水平。

  第二个是智能化。人类迄今历经了四次产业革命,最早是蒸汽机革命,紧接着是电气化革命,之后是信息化革命,现在是AI智能化革命。智能化有两个作用,一是减少人工数量,大量使用机器人,二是操作更精准,让产品质量更高、消耗更少。中国建材在山东泰安有一家智能化水泥工厂。一家日产5000吨的水泥工厂一般用200人左右,这家工厂只用50人,而且它的耗煤是最低的,吨耗煤只有90公斤,而一般耗煤都要超过100公斤,另外它的控制窑温曲线都是直线,减少了人工误差。中国建材有很多工厂,像水泥厂、玻璃厂、新材料厂等都大量使用了机器人。

  第三个是绿色化。一想到建材,很多人就皱眉头,总觉得这个行业污染比较严重。其实,今天我国的建材行业已经是环境友好型产业了,水泥厂、玻璃厂再也没有乌烟瘴气,从外面看都以为没生产,而且整个厂区都非常漂亮,按我的话说是“花园中的工厂、森林中的工厂、草原上的工厂、湖水边的工厂”。这也是中国建材这些年一直在推动的事情。不仅如此,我们还利用自身技术,服务于社会环保事业。像巢湖水泥厂的垃圾协同处置项目做得很好,我看了之后很激动,一个日产5000吨的水泥厂,一年能处理垃圾20万吨左右,成了城市的清道夫。整个处理过程是封闭式,一点气味都没有,更重要的是不会产生二噁英,普通垃圾焚烧厂炉温大概800多度,水泥窑1600度左右的超高温能把二噁英全部烧掉。

  第四个是国际化。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召开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海外市场搞基础建设,建材是必不可少的“粮草”。“两材”重组大会上,国资委领导同志鼓励中国建材打造“走出去”的国家新名片,这让我们很受鼓舞。

  说到国际化,大家会疑惑,建材产品能出口吗?实际上,中国建材走了另一条国际化道路:向海外输出工程技术服务并进行海外投资,而不是去出口水泥产品,因为水泥产品高耗能、低附加值,不适宜出口。我们在“一带一路”上竞争优势是什么呢?我觉得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中高端技术和装备。中国建材的水泥装备是世界一流的,过去10年里,我们出口了312条大型水泥成套装备生产线,占全球新建水泥生产线的65%。一家公司在国际市场份额能达到65%,这在全球是极其少有的,但我们做到了。第二点是性价比好。我们的装备质量好,价格也比跨国公司大概便宜了30%。另外,我们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经验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要的。

  当然,国际化并不只是开拓“一带一路”市场,美国、欧洲主流市场也是我们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产品走出去、装备走出去的过程,现在要实现工厂走出去。像中国建材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5亿美金建设了玻璃纤维厂,什么原因呢?因为美国有我们大量的终端客户,有我们的市场,所以我们要到美国建工厂。美国现在正回归实业,我们在当地安排了800个就业岗位,因而很受欢迎。我觉得,从“中国是世界的工厂”到“世界是中国的工厂”,从GDP迈到GNP,这是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对于中国建材今后的国际化思路,我提出了“六个1”的目标,即到2020年建设10个迷你工业园、10个海外仓、10个海外区域检测认证中心、100个建材连锁分销中心、100个智慧工厂、100个EPC项目。例如,在国际工程方面,未来要再做100个EPC项目,同时还要管理100家水泥企业,我们称之为智慧工厂。这种模式很有意思,核心是外包管理,有点像香格里拉集团管理饭店一样。中国建材是全球最大的建材制造商,也是全球最大的建材工程服务商,将来还会是全球最大的生产管理商。

  在转型升级里还有个大问题,就是让各企业明确自己的任务。中国建材企业众多,而且都非常专业化,四化转型的大方向有了,但具体怎么转型,怎么创新,目标是什么,这些要让大家非常清楚,否则就容易打乱仗。我提出了“三条曲线”的思路,这是借鉴英国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的“第二曲线理论”提出的,不同的是,我把企业业务分成3个层面,各自制定了不同的发展策略。

  第一条曲线主要是指水泥等基础原材料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深度整合。我一直认为,转型并不意味着转行,而是如何在技术、质量和效益上提升。水泥等传统行业是建设的粮食,我们今天要做的不是淘汰它,而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市场集中度、淘汰落后和节能减排。第二条曲线是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型房屋等“三新”产业,这些年中国建材新材料产业异军突起,2017年赚了70多亿元的利润,2018年会超过100亿元。第三条曲线是积极探索制造服务业等新业态。像大研发、互联网+、检测认证碳交易、EPC工程、智慧工业等都包含在这条曲线里。

  其实,无论“两个大力”还是“三条曲线”,本质是一致的,都是用旧业务做持续性创新,同时顺应时代潮流,搞颠覆性创新,提前培育新业务。像我们从做玻璃到做薄膜太阳能、太阳能组件、太阳能电站,还做了光伏农业等等,就是看到了太阳能的巨大市场前景。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整个集团能在新旧业务之间有所平衡,既造“矛”又造“盾”,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这就是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汀讲的那个道理,跨越持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两难。

  中国建材这些年转型的速度非常快,我常讲,我们这家企业的魅力可能就在于总是不断出现新的亮点。地方政府都对中国建材的转型印象很深,从前我们去谈的合作项目都是水泥、玻璃居多,现在几乎都是新技术、新材料,所以他们也很惊叹。在2017年的央企创新成果展上,中国建材拿出几个大产品,包括碳纤维、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碲化镉、锂电池隔膜、电子薄玻璃、氮化硅、工业陶瓷等等。马凯、王勇等领导同志看了都很高兴,表扬了我们在创新方面做出的努力,马凯副总理说:“中国建材可以不叫中国建材了,可以改成中国材料了”。

  3开放式创新就是善用全球智慧

  中国建材的转型升级,都是围绕着创新开展的。创新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模仿式创新,就是我们老讲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基本是走了这样一条道路,先从国外买技术设备再去模仿,但这种创新方式也会遇到问题,比如说我们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无可模仿,另外单一的模仿也会遇到技术纠纷等问题。第二种是集成创新,集成创新是把各种好的要素集成起来,既有模仿创新又有自主创新。第三种是完全独立的自主创新。这个创新往往比较难,像在医药领域,一种新药需要10年时间10亿美金才能做得出来。

  企业在快速转型过程中,技术来源是根上的东西。从中国建材来说,我们有很雄厚的技术力量,有26个研究院、3.8万名科技工作者、18个标准委员会,建材行业的技术大概来源于此,建材行业的国家获奖项目大部分也都归属中国建材所属企业。即使这样,我们关起门来创新也是不行的。中国建材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创新平台,创新以集成创新为主,技术来源不只是中国,公司员工也不只是中国人,开放就是汇集各路精英,吸纳各方资源,有效利用全球智慧进行创新,我觉得就是这么个大逻辑。

  中国建材近年来在海外收购了一些高科技公司、技术中心以及创新团队,创新步伐明显加快,而且做得非常成功。

  2006年的时候,国内风电业务开始发展起来。中国建材那时想做风电叶片,但不会做,我们在连云港的工厂就在全世界找技术,最后找到德国的NOI公司,先从它那儿买了一套3000多万的模具。不曾想,买的过程中得知这家公司要倒闭了。NOI公司曾是欧洲第二大风力发电叶片厂,因为前期进行了扩张,资金上出现问题,随着欧洲风电叶片需求量从高峰进入低谷,公司便撑不下去了。

  NOI公司有研发中心、测试中心,还有工厂,是一家基础非常好很有潜质的企业。可谁来接盘?接盘的前提是要安置所有员工。当时中复集团总经理张定金来找我汇报,提出收购意愿,我说这是太好的机会了。

  为了这次收购,我专程去了趟德国。NOI工厂位于原民主德国的北豪森市,建得非常漂亮,周围全是森林,而且价格还很便宜,我们只用2000万元人民币就拿了下来,最重要的是一起并入了很多专家。风机叶片看起来简单,其实挺复杂,涉及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等问题,设计有一定难度,这些德国专家保障了收购后的技术支撑。我们果断收购了NOI公司,而中国建材从最开始没有风电叶片技术,到捷足先登变成全国风电叶片第一供应商,再到后来相继推出3兆瓦、6.5兆瓦等大兆瓦风电叶片,成长速度非常快。

  收购后,我们把NOI更名为SINOI,还安排了100多个白人员工工作。德籍员工很有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收购完成后马上佩戴上中国建材的司徽,做了新名片,他们觉得能进入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特别自豪。我去德国时他们的省长、市长都很重视,德国也在招商引资,听说中国来了一家世界500强大公司,都很认真地对待。我们有时候在国内还不太了解外国的事情,外国跟中国一样欢迎投资项目,力度很大,条件也很优惠。

  2014年我们在德国又收了Avancis公司。在太阳能薄膜技术领域,非晶硅薄膜是第一代,第二代是碲化镉,第三代是铜铟镓硒。20多年前我去瑞士伯尔尼参观太阳能项目时,当时还是非晶硅技术,后来因转化率不高被淘汰了。在铜铟镓硒领域,全世界谁做得最好呢?就是德国的Avancis。Avancis的铜铟镓硒金属化合物半导体,是太阳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太阳能转化率也是全球最高的。

  这家公司最早是西门子做的。西门子做了一段以后,被美国壳牌公司高价收购,因为壳牌觉得石油有污染,对新能源业务很看好。壳牌收购之后引入了圣戈班,圣戈班觉得玻璃的下一个市场就是铜铟镓硒,这个市场将奇大无比,因此是桩大生意。后来圣戈班独资经营这家公司,但做了一段时间一直亏损,便萌生卖掉的想法。中国建材凯盛科技得知消息后,与圣戈班多次谈判,接下了Avancis。

  Avancis公司在德国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在慕尼黑西门子研发园区的研发中心,那里的实验室非常先进,设备都是国际一流的,有50名科学家;另一部分是在莱比锡附近托尔高市的工厂,工厂里有条德国工业4.0智能化生产线,具备年产100兆瓦的生产能力。整个车间占地2万平方米,是一个完全靠机器人操作的无人工厂。这让我既吃惊又兴奋,按照专家的看法,这场收购会让中国建材在相关领域超前20年。

  其实收购这样的高科技企业也有风险,就是能不能继续做下去。如果做不下去,就相当于买了一个“大玩具”,中看不中用。接收Avancis公司后,我们派国内高科技人员进入,公司原有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全部留用。我的想法是把德国Avancis公司作为研发和中试基地,为今后在中国大规模建设生产线做准备。

  经过几年探索,Avancis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冠军组件光电转换效率接连打破世界纪录,震撼了全球太阳能行业,现在的光电转换效率达18.2%。国外对于太阳能技术的突破极为看重,媒体都把Avancis的科研成果当作重磅新闻来报道,反倒是我们有点“后知后觉”,消息还是从国内媒体转发的海外报道上获知的。为了鼓励研发团队再接再厉,集团专门发去贺信,极大激励了我们的德籍员工。

  与此同时,国内生产线的建造也在快速推进。凯盛科技投资100亿元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年产1.5GW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模组工厂,成功做出了国内第一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高效模组。产品下线仪式上,我用了“极其震撼”“超乎想象”两个词给予评价。的确,这是中国建材发展史上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不仅实现了中国建材的梦想,也实现了我国太阳能行业多年的梦想。

  在巩固自身核心技术之外,中国建材这些年来确实做了很多新东西,包括薄玻璃、太阳能薄膜、TFT电子薄玻璃、碳纤维、风电叶片、碲化镉、铜铟镓硒等等。这些新产品新技术无一不是开放性创新的结果。在做技术创新的同时,除了研发本身,我们还有个重要思路就是要能量产。

  2018年4月,中国建材造出了0.12毫米的世界最薄玻璃,中央电视台采访我时,我用了“量产”这个词概括薄玻璃的创新特点。有人跟我说,宋总你讲得太对了,一个产业集团的新技术新产品最重要的就是量产,不能只是实验室里拿出的一小块东西。过去我们做TFT电子薄玻璃,人家上来就问能不能量产、多大规模,接下来再问合格率。现在我们的新材料业务既能量产,合格率也做到了98%以上。

  企业的创新路线,不仅包括研发成功,还要解决量产和合格率的问题,要有商业价值,要赚钱,这是产业集团要思考的问题。中国建材近年来做的T800级碳纤维、锂电池隔膜、氮化硅陶瓷球及轴承、电子显示薄玻璃等高科技新材料都成功实现了工业化量产,可以商业投入,而且都有效益,这是我们在创新方面的一大特点。

  4我把“两材”上市公司的合并

  “两材”重组里,我们分了三个步骤:集团层面的合并是第一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两材”重组;第二步是两家H股上市公司中国建材股份和中材股份的吸收合并,也就是“小两材”重组;第三步是同业竞争业务板块的优化重组。

  “小两材”重组是“两材”重组里的重头戏。两家公司分别是原中国建材和原中国中材的核心上市公司,业务同质化,都有水泥、新材料和国际工程业务。经过再三研究,在比较了各种重组方案之后,我们选择了以换股方式实施合并,原中材股份的1股换原中国建材股份0.85股,合并完成后,两家上市公司整合成一家H股控股公司。

  选择这种合并方式是有压力的。因为合并是由小股东表决,大股东不得表决,如果有超过10%的股东不同意,合并方案就会被否决掉。在香港,类似合并的表决成功率只有40%,所以我们开始是有担心的。再加上小股东各有想法,中国建材股份的小股东希望换股比率低一点,中材股份的小股东希望换得高一点,所以里面存在一定的博弈。但最后,这次换股获得空前成功,小股东赞成率是99.9%,基本上是异口同声,用香港分析师的话说,股东大会这样的高票通过率,可能是空前绝后的。

  有时候我们常想其中的原因。我认为,首先换股的战略符合公司发展实际,大家认为这两家企业应该合并起来,这是大前提。第二,我们给的换股比例是合理的,让两家股东有所平衡,大家容易接受。第三,所有股东对新的中国建材充满了期望,这是很重要的。在香港路演时,我跟大家讲,未来中国建材的业务是三足鼎立。三块业务很整齐,水泥和国际工程业务都是全球第一,新材料是全球领先,大家听了特别高兴。当然还有一个客观理由,就是2017年下半年以来,水泥价格非常好,大家对公司的效益和未来充满了憧憬,加上过去一年公司经营得非常好,投资者都很认同。

  2018年5月3日,“小两材”圆满完成吸收合并,新中国建材H股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交易。6月13日,公司领导班子正式公布,选举曹江林做董事长和党委书记,彭寿做总裁。我和志江两人都退了出来,把工作交接给年富力强的一代。同时,原来“两材”的经理层面都进了领导班子,大家都豪情满怀,非常高兴。

  对央企来讲,很多集团公司董事长都兼任核心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为什么中国建材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其实,这是我的想法。我已经62岁了,而上市公司经历了“两材”合并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节点,应该给年轻人更多施展拳脚的机会,让他们发挥更大作用,这样对企业的发展更加有利。我把这些想法给国资委做了汇报,也征得了董事们的同意,大家都觉得宋总是在为企业着想,是高风亮节的做法。

  在开董事会的时候,新的领导班子送给我一本画册《一路有你同行》,里面把我做中国建材股份董事局主席13年里的一些历史镜头放了进去,还有股份公司全体成员写给我的一封信,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动。应该说,我对这个交班非常高兴,同时对新班子也很有信心。

  我把两家上市公司的合并命名为“复兴号”,取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内心是有期待的。“两材”刚上市的时候,我们的股价都很高,大家对我们怀有希望和憧憬,但是中间这些年,因为水泥过剩、同业竞争等,两家的股价一度都很低,甚至低过净资产价格。

  我希望,合并后的新公司能努力降低管理成本、减少管理层级,实现集中管理、降本增效、有效协同,让三足鼎立的形象更加耀眼夺目。我觉得,中国建材会以合并为契机迎来一场复兴,股价会提高,融资功能也会提升,成为资本市场的绩优股,开启发展新纪元。

  “两材”上市公司合并消息释放后,港岛资本市场反应热烈,分析师会和媒体发布会盛况空前。国内外财经媒体广泛关注,各大网站、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有的文章用“中国神材”来命名新公司。经过短暂停牌,开盘后“两材”H股成交量巨大,两天中材股份股价大涨15%,中国建材股价稳定上扬,反映了投资者对合并的高度认同和热烈追捧。

  在香港“小两材”重组的小型晚会上,摩根士丹利亚洲区负责人乔治先生讲了一段话。他说,我们2004年就认识了宋主席,这十几年里中国建材遇到过很多困难,但是宋主席带领大家稳稳地化解了一场场危机、一场场困难,“两材”重组也会在宋主席的带领下做得非常好。

  中国建材股份已上市11年,中材股份上市10年,两家上市公司多年来经历了资本市场的锤炼,我相信,“小两材”合并后对集团发展、行业健康带来更有力的推动作用。

  “小两材”重组完成后,我们下一步将对水泥、新材料和国际工程业务进一步整合,因为中国建材下面有很多A股公司,也有同业竞争等问题,怎么能够把它们进一步整合好,这是我们未来1年的工作。我们从2016年8月26日到2017年7月,用了1年时间,开展了两个母公司之间的合并;从2017年7月到2018年5月,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实现了两个上市公司的重组。这两步都走得很成功,接下来,我们会再用一年时间,把集团A股的业务整合起来。

  通过3年时间,中国建材将有条不紊地把重组各项工作都做好。我希望稳妥地、温和地去推进这些工作,一方面,企业要经营好,要赚钱,另一方面,合并过程中不能出现乱象,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把合并做好。现在,我们正在按照这个思路往下做。

  5无论如何要把实体经济做好

  中国是一个有着13.8亿人口的大国,要想长期保持经济竞争力,提高抗风险能力,必须有雄厚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这是根上的事。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国家号召“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反对脱实向虚,因为靠舶来品是养活不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对于中国来讲,到底要不要把实体经济做好,要不要很多人甘于做实体,这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

  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中央领导多次强调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基石。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认为上一轮经济发展最欠缺的就是实体经济,美国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强力回归实业,欧洲经过主权债务危机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计划,我国进入新常态之后强调“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其实这是一个逻辑,因为各国都意识到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国家竞争力的根基所在。

  在国家的产业结构中,二产是三产的根,如果没有二产,没有制造业,就不存在制造服务业;如果没有二产,三产也会受到很大的打击,日本就曾有过工业空心化的惨痛教训。现在全球都在学习德国的工业4.0战略,其实德国当年因为服务业不够发达颇受诟病,美国三产比重达到80%,德国三产则不足70%。但欧洲债务危机中,恰恰是因为强大的制造业,让德国经济一枝独秀,表现强劲。德国总理默克尔对英国前首相布莱尔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至少我们德国还在造东西。”就是说大家都去脱实向虚了,至少德国人还在做实业,还在一以贯之地秉承工匠精神。

  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而且我们还有一些隐忧。过去我们的制造成本低,跨国公司都到中国来做代工,但现在我们的制造成本逐步升高,部分国际订单流向了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制造成本更低的国家,另外国际上一些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就让中国制造面临产业链高端向发达国家回流、产业链中低端向成本更低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

  因此,在全球经济下一轮发展中,我们应该培育强大的制造业,在世界经济再平衡的过程中主动作为,让中高端技术和产品享誉全球。但我们与德国要有不同之处,“德国制造”19世纪曾被认为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它们为给自己正名花了130年时间,我们要缩短这个时间。2015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我国要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在中央大力倡导振兴实体经济、打造制造强国的背景下,2017年央视推出“为中国实业代言”的系列对话,其中有一期选了中国建材。因为中国建材是典型的实体经济,可以说实得不能再实了,水泥又是其中最实的实业。那次节目是在中国铁道博物馆录制的,我和中车董事长刘化龙等几位央企同志进行了演讲和对话。

  我在演讲时说,有一首歌唱到“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这话一点不假。水泥在国民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我们往往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例如我们住在水泥房子里,没有水泥,我们的高楼大厦怎么挺立;铁轨架在水泥墩上,没有水泥,高铁怎么飞驰?今天我们很难想象离开水泥后,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国是水泥消费大国,2016年一年卖了23.4亿吨水泥,把水泥产业做好,推动技术进步、产品升级,这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的意义重大。我们可以从国外买很多东西,但是要买23.4亿吨水泥,这是不可能的。水泥事关国计民生,是那种“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的行业,是那种必须做好、值得做好、能够做好的行业,我们应当长期坚守下去。

  正是由于中国建材等企业甘于做水泥这项事业,甘于进行持续性创新,我国的水泥产量和装备制造业规模都位居世界第一,在世界舞台上拥有了更多话语权。2017年底,世界水泥协会成立大会在英国伦敦召开,我被选为首届主席,这不仅反映出全球领域对中国建材及中国水泥行业领军作用的肯定,也是我国大型基础工业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时代缩影。

  把实业做好,这是我的一个核心观点。实业强则国家强,实业兴则国家兴。中国建材一直深耕实体经济,这些年没有挣过虚拟经济的热钱和快钱,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建材2017年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利润总额超过110亿元,而利润、税费、薪酬、利息合计社会贡献总额却达668亿元。很多人听到这一数据都觉得十分震撼,认识到实体经济的确是我国经济的根基。

  围绕着怎么做实业,全世界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是德国式的看法,就是发扬工匠精神。德国有大量隐形冠军,其中不少是家族企业。按照德国人赫尔曼·西蒙的说法,隐形冠军有三个标准:在全球市场排名前三、营业额低于50亿欧元、并非众所周知。这些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专注,慢工出细活,在一个窄而深的领域长期扎根下去,一点点往前做,把技术做到极致。第二种是美国人的看法,大规模+资本运营。美国社会在消费领域主张用信用卡,花未来的钱,做企业主张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推动募资,先给企业估值,估完值再到市场上拿钱,拿完钱迅速扩大规模,占领市场,美国大企业都是这样走过来的。

  两种不同的做法,中国企业都要参照。一方面,我们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实体,发挥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多培育一些隐形冠军,把实体经济精益求精地做好。同时,也要有效地利用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归根结底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不能完全用资本做资本,用钱赚钱,我觉得走到那个地步就误入歧途了。

  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其实就是在虚拟经济领域过度创新,最终引发那么大规模的危机,让全世界为它买单。今天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那一幕。实体经济是大国经济之本,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政府非常清醒,在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提振了大家的信心。我觉得经济就好比一架飞机,两个机翼是资本市场和技术创新,互联网是尾翼,机身是实体经济,大家都是为机身服务的。

  6把党建账和经济账合成一本账

  我是197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那时我刚满19岁,正在河北农村插队。我生性比较热情,是个理想主义者,一直保持着热爱学习和努力做事的习惯,插队时我当过生产队长,每天早出晚归带着社员在地里干活,村上的老乡也很喜欢我,那时入党村支部要征求各小队党小组意见,我们村是8个小队8个党小组,我是满票,大家都同意我加入组织。知道我入了党,我的父母还着实为我高兴了一把,我的父母都是抗日时期入党的老干部,他们把我入党的事看得很重。

  工作之后,我慢慢走上领导岗位,在北新和中国建材都常年担任党委书记,对党的工作越来越熟悉。我觉得,在企业里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非常重要,企业是一个组织,组织发展要靠思想引领。党组织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能让大家高度统一在共同的旗帜下,拥有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这一点,我很早就认识到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肯定了国有企业对国家的贡献,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梁柱,是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提出了“两个一以贯之”的重要指导思想,即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这些重要思想为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会议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明确了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肩挑”的干部体制。过去,国有企业里党委和行政、新老三会之间很容易起争论,总是很难融合在一起,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现在有了“一肩挑”的制度设计,同时党政领导交叉任职、专职副书记进入董事会,这些措施将党的领导和董事会的决策功能相结合,解决了党组织嵌入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

  在央企里,不少单位曾是“三驾马车”,即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分设,国药原来就是这种情况。我作为外部董事长,按照“规范决策、合理授权”的八字方针开董事会,与总经理、党委书记相处得很融洽。曾有央企领导人说,“三驾马车”不是好模式,但宋志平在国药处理得很好。针对“三驾马车”的弊端,国企党建工作会议召开后,“一肩挑”模式在央企全面推开。

  从中国建材来看,“两材”重组前,我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多年,“两材”重组的时候,我任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刘志江同志任副董事长、党委书记,这种安排照顾了“两材”平衡,充分发挥了大家的积极性。根据国企党建工作会议精神,2017年7月国资委党委对中国建材党委进行调整,我任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志江同志改任副书记、副董事长。

  以前党委书记的工作大多由专职副书记来做,在“一肩挑”的体制下,党委书记责任更大,担子更重,要求更高,拿我来说,我一半时间要思考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问题,一半时间要思考党建工作。2017年7~8月,中国建材开展党建责任专项督导,召开了三次会议,我参加了天津会议,跟大家推心置腹讲了企业党建工作该怎么做,等于上了一堂重要的党课。在那之后,整个集团党的工作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质的飞跃。从我的体会来看,党建工作能够推动企业中心工作,促进队伍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党委把关也使企业重大决策更加谨慎,更加细致。

  党建工作是国有企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也是特有的竞争优势。多年的工作表明,党建工作和企业经营水平息息相关,在企业里,党建工作做得好,企业经营发展就会做得好;党建工作做不好,企业经营发展往往也做不好,甚至乱象丛生。

  不少外资企业很羡慕国有企业里有党的领导,民营企业也是这样。我觉得,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优势巨大,关键是不能出现“两张皮”,不能把党的工作和企业工作相分离。2017年7月,新华网和国资委组织了“砥砺奋进新国企”系列访谈,我是第一期节目的嘉宾,主持人让我选五个关键词进行讲述,我选的第一个词就是党建。我说,国有企业要把党建账和经济账合成一本账,不能弄成两本账,这句话也被作为那次访谈的标题。

  近年来,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不断探索,取得了很多实质性进展。在企业里,党组织的作用主要是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这三句话九个字是大原则。在开董事会和办公会之前,一些重大原则性问题,如战略规划、重大投资、人事决策等要先上党委会,党委会作出决定之后,再履行董事会、经理层的会议程序。

  中国建材的企业大都是混合所有制企业,我们在加强党的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我们混合的民营企业以前党建工作大都是无组织、无制度、无活动的“三无状态”。中国建材接手这些企业后,一家一家手把手地指导规范党组织设置,成立了87个党委、603个党支部,把基层党组织都建立了起来。我们把央企的政治优势引入混合所有制企业,壮大了党组织的力量,巩固了党的基层阵地,有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还受到了国资委党委的表彰。

  2017年,中央有关部门和国资委党建局组织“加强国企党建与深化国企改革研究”的课题项目,这项课题被列入了“马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其中子课题“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由中国建材牵头研究,我任课题组组长。这项课题任务繁重,我们进行了大量外部调研,同时结合中国建材实际,写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受到国资委党建局的表扬,报告全文刊发在党建杂志上。

  我主张党建工作要做细,比如在各级党委成员中实行党建工作KPI,这其实是把经营工作的原理移植到党建工作里,目的是让大家知道自己的党建工作指标是什么。另外,党建工作根基是基层工作,中国建材把党建工作纳入企业考核,提出建设业绩良好、管理精细、环保一流、品牌知名、党建先进、安全稳定的“六星企业”,我们还广泛开展了创建五好党支部、党员先锋岗、党建工作品牌等活动,让基层组织真正活跃起来。

  党建工作不能是空头政治,不能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脱节。我的想法是要做到“四个结合”,弘扬“四种文化”。什么是“四个结合”?就是把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规范治理、企业文化、廉洁从业相结合。党建工作不是空中楼阁,只有与企业经营发展同力同向,才会有生命力凝聚力。另外,我主张企业里应大力弘扬党建文化,把党建文化、企业文化、安全环保文化、廉洁文化四种文化融合在一起,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

  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廉政建设是需要格外关注的内容。中国建材有三种干部,体制内干部、股权型经理人和从社会上聘请的职业经理人。这三种干部在一起怎么相处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建立“亲”“清”文化。习总书记提出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我把这个提法引入到中国建材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中,要求体制内外的干部坚守底线原则,工作关系上亲密合作,利益关系上清清白白,这样才能长期相处。

  如果总结一下,我觉得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有两件事最重要。一是把基层党组织建立起来,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把党的优势转变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二要把“亲清”关系建立起来,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让企业干部队伍健康成长。如果这么做,混合所有制企业就能做好。

  党建工作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把优秀企业家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企业家是企业的带头人,党组织要关心和爱护企业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严管与厚爱并重。严管就是要求大家讲政治守规矩,清正廉洁。厚爱,就是关爱企业家,关心他们的成长,当他们遇到困难和坎坷时,要给予热心帮助,保护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中央提出“三个区分开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安心、安身、安业的环境,目的就是让吃苦者不吃亏,流汗者不流泪,担当作为者没有后顾之忧。这才是对干部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党组织要加大对年轻人的培养。企业后继有人才能发展得下去。中国建材非常重视对年轻人的培训和提拔,我们每年都要开设春秋两季中青班,争取把更多70后80后提拔到领导岗位上。2018年,我们还在国家行政学院办了10期培训,对三级以上领导班子做了系统培训,培训主要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每次学习我也会去给大家讲一次课。这些课程对大家有很大提高。其实,党的工作并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实际的,必须深入人心。

  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强党建,中国建材的政治气象焕然一新。“两材”重组后的中国建材之所以能够顺利发展,党建工作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我也多次受邀到中组部、国资委的培训班上介绍党建经验。地方政府领导实地走访中国建材所属企业后,对我们的党建工作成效也十分赞赏,觉得地方国企真应该向央企学习。

  中国建材的每一个工厂都配备了党员活动室,里面有很多党建类图书,还有党员写的读书笔记、学习体会。每次翻看那些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我都非常感慨,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确实很在状态,都在很用心地学习提高。在车间里,党员先锋岗的标牌被擦得锃亮,这个标牌是大家心里的模范标杆,能在先锋岗上工作是莫大的荣耀。不只在国内市场,我去非洲等国外项目调研时,项目负责人很动情地跟我讲,工地上苦脏累险的工作多,冲在最前面的大都是党员,大家把做这些事当作责任,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我听了非常感动。我们的广大党员确实在一线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确实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

  2018年6月,中国建材在泰安召开“五好党支部”“党员先锋岗”授牌暨“党建工作品牌”发布会,场面非常感人。泰安玻纤的员工编了一些节目穿插在活动中,大家的事迹非常感人。在那天的演讲中,我讲了一段肺腑之言,过去我们常常为我们的创新而感动,常常为我们的生产业绩而感动,今天我们要由衷地为我们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而感动,为我们自己而感动。

编辑:俞垚伊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news@ccement.com。(转载说明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网友留言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水泥网立场

暂无评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收入、利润双增长!中国建材股份国际化业务2023年净利约23亿元

展望2024,中国建材股份将继续坚定不移推动国际化战略落地,推动全业务、全流程、全要素的国际化,全面加强境外合规风控体系建设,多措并举实现国际化业务高质量发展。

宋志平力作《稳健经营》讲透企业新活法

我们可以说,《稳健经营》为中国式管理模式新增了浓重且独特的一笔。因为它是基于现代化管理理论与中国企业实际相融合,基于这位卓越的企业家、企业思想家和企业改革先锋40多年思想精华与时代精神的智慧结晶。

宋志平《经营30条》100条金句

“企业家是那种对成功充满渴望的人,企业家是那种在困难中百折不挠的人,企业家是那种胸中有家国情怀的人,企业家是那种永远面向正前方的人。”宋志平老师是优秀国有企业家的典范,在他任期内,带领中国建材集团、国药集团两家资不抵债的央企双双进入世界500强,被誉为“中国的稻盛和夫”。

2024-04-03 并购 股权 宋志平

成县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厚植高质量发展亮丽底色

自建厂以来,共纳税9.52亿元,已经壮大成为年平均利润2亿余元、年平均纳税1亿余元的区域实体经济支撑之一。

事关新一轮国企改革 国务院国资委这样部署

国企改革,重在活力和效率。

2024-03-04 投资 重组 国资委

冀东水泥:将根据年度投资计划推进相关收购项目

冀东水泥表示,将按年度投资计划挑选合适资产进行收购,以符合战略规划。同时,公司将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应对水泥需求下滑风险,在确保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努力实现市场份额的稳步提升。

2024-02-23 重组 收购 需求 冀东

冀东水泥:加快低效产能退出将是行业的重点任务与发展路径

目前水泥产能过剩的矛盾仍然突出,未来水泥需求将呈现出下行走势,行业将进入一个以减量、分化、整合为特征的深度调整期。

一流的企业有三把手:决策高手、市场能手、成本杀手

企业管理一定要有原则和立场,三个职能层级就是原则和立场,要切分得很清晰,只能做这个,不能商量,也不允许存在某种灰度。

2024-01-15 重组 协同 质量 红狮

宁夏建材:资产重组上会1月16日召开

上海证券交易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定于2024年1月16日召开2024年第1次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议会议,审核公司本次交易的申请。

宋志平:如何破解行业内卷

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如何解决行业过剩和行业竞争内卷的问题。

宋志平对话梁晓声:我们都是平凡人,平凡之事也能做到最好

平凡绝不等于平庸,人生确有不能承受之轻。

2024-01-03 宋志平

对于产业内卷问题,宋志平说了五句话

宋志平表示,中国的产业在不少行业的效益是处在低水平,这其实这和行业的竞争状态有关。

中国建材集团捐赠1000万元支持甘肃抗震救灾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突发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救灾工作刻不容缓。中国建材集团与中交集团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地震灾情迅速响应,表示向积石山县各捐赠1000万元,支持抗震救灾工作。

住建部副部长董建国:房企债务违约 ≠ “爆雷”!

董建国说:“我们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把部分房企债务违约称为‘爆雷’‘资金链断裂’,其实用语是不准确的。”

宋志平:国家、企业有困难才是企业家大显身手的时候

近日,宋志平表示,国家、企业有困难才是企业家大显身手的时候。

中国天瑞水泥控股股东完成企业重组

中国天瑞水泥近日发布公告,企业重组已于2023年12月8日完成。企业重组旨在简化控股股东的股权架构。根据企业重组,李留法及其夫人李凤娈仍为公司控股股东煜阔的最终实益拥有人。

宋志平:我一点也不厉害 只是用了多一倍的时间做了两件事

宋志平:我一点也不厉害,只是用多一倍的时间做了两件事。

2023-12-11 宋志平 水泥视频

宋志平:企业不创新会死,盲目创新死得更快;企业家应该百折不挠

做企业需要秉承四大主义:务实主义、专业主义、长期主义、人本主义。

赵长龙卸任恒大地产集团董事长一职 梁伟康接任

11月30日,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发生工商资料变更,赵长龙卸任董事长一职,由梁伟康接任。

2023-12-05 重组 逾期 公告

中国交建与祁连山置换资产 百亿重组历时一年半收官

历时近一年半,中国交建11月30日晚间公告,分拆子公司重组上市正式完成,中国交建下属三家公路院和中国城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三家市政院均成为祁连山的全资子公司,中国交建成为祁连山的控股股东。

2023-12-01 协同 祁连山 重组

祁连山水泥100%股权过户完成

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已完成交割过户,祁连山不再持有置出资产股权。

融创成功“减负” 顺利完成900亿元债务重组

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化债再传好消息。

金隅集团收购居然之家10%股份 将就房地产开发业务等展开合作

居然之家和金隅集团同时公告,双方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在卖场运营、房地产开发、整装业务、物业管理、数字化转型、物流交付网络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宋志平在2023年金融街论坛年会“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服务”主论坛上发表致辞

2023年11月9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出席2023年金融街论坛年会“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服务”主论坛并致辞。

中铁一局与天瑞水泥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中铁一局与天瑞水泥集团有限公司在西安举行交流座谈会,双方共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宋志平:经营企业40年,我总结了30条建议

宋志平在新职位中反身总结,并结合对百家企业的调研、对高校学员关注问题的思考,提炼出的重要的经营“硬道理”,包括包括战略、创新、经营、管理、改革、文化6个部分。

2023-11-09 宋志平

民和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践行绿色发展纪实

民和祁连山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和公司)高耸的预热器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阵阵清风拂过黄绿交错的树木,惊起几只飞鸟,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一幅神奇旖旎的山水画卷之中。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资本市场日益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器”

据宋志平介绍,截至今年上半年,A股全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已达2872家,数字产业上市公司达1266家,我国资本市场日益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祁连山资产重组事项获上交所重组委审核通过

9月27日,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事项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的公告》。

2023-09-28 祁连山 重组

制造业智能化发展要“两翼齐飞”

制造业智能化将提高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笔者认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两翼”。

祁连山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将于9月26日上会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公告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2023年第7次审议会议公告》,上海证券交易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定于2023年9月26日召开2023年第7次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审议会议,审核公司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的申请。

2023-09-20 中交 祁连山 重组

宋志平:义利相兼,从企业价值到社会价值

企业归根结底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归根结底要有效益,企业归根结底要发展。作为经营者,首先要明白办企业是为什么。企业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价值,做价值型企业。

2023-09-12 宋志平 社会责任

中梁控股约71%的债务持有人已加入重组支持协议

中粱控股称,占计划债务约71%的持有人已加入重组支持协议及╱或已提供加入重组支持协议的指示。

2023-08-22 房地产 资讯动态

[评论]下一步,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应如何发力?

面临需求长期下行和双碳目标压力,“水泥行业应如何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摆在行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海螺集团将推进内部同质化业务重组

围绕新兴产业规模化转接,海螺集团将推进内部同质化业务重组、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逐步形成“一企一业、一业一企”发展机制,充分发挥集团优势,统筹内部外部两个市场,壮大新能源、新材料、数字产业、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规模。

2023-08-15 海螺水泥 杨军

宁夏建材:资产重组和配套融资有关事项获国资委批复

宁夏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换股吸收合并中建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及重大资产出 售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获得国务院国资委批复。

祁连山(600720.SH)申请恢复审核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截至目前,公司已将申请文件中相关审计报告财务数据及评估资料更新至2023年3月31日,并完成申请文件更新补充工作。因此,公司拟向上海证券交易所(“上交所”)申请恢复审核本次交易事项。

2023-07-30 祁连山 重组

祁连山:国新投资增持公司股份约776万股,增持计划实施完成

祁连山7月28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3年6月30日披露了《祁连山关于持股5%以上的股东增持公司股份达到1%的提示性公告》,根据该报告,截至2023年6月29日收市,国新投资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公司股份约77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增持均价为11.12元/股,增持已达到公司总股本的1%。截至2023年7月27日,国新投资对公司的增持计划实施完成。

2023-07-29 祁连山 重组

一图读懂2022水泥行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近日,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发布《一图读懂2022水泥行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以下为图片报告的全部内容。

宋志平的经营之道:从量本利到价本利,从红海到蓝海

市场经济是过剩经济,企业如何在过剩经济中掌握经营的主动权,如何从量本利的放量杀价向价本利的稳价降本的经营模式转化,如何从恶性竞争的红海向良性竞争的蓝海的竞争模式转化,如何处好利他和利己的关系从而走向互利共赢的生态模式,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位经营者所面对的课题,也考验着我们每位企业家的智慧和情怀。

2023-07-20 宋志平

2019年点火!甘肃一家水泥生产企业破产管理人招募破产重整投资人

债务人系一家水泥生产企业,厂区内办公楼、食堂、宿舍等生产生活设施齐全。

2023-07-10 甘肃省 重组

天山股份拟以增资方式收购宁夏赛马51%控股权

天山股份(000877)6月27日晚间公告,公司拟以现金27.18亿元增资方式收购宁夏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整合了水泥等相关业务子公司控股权及商标等资产的宁夏赛马水泥有限公司51%的控股权。

宁夏建材:宁夏建材关于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后的进展公告

近日,宁夏建材公告了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后的进展。

2023-06-22 宁夏建材 重组

[专题]水泥行业并购重组趋势分析

兼并重组既是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又是化解产能过剩、提升行业集中度的重要手段,未来行业兼并重组将进一步加快和活跃则是重要趋势。

祁连山发布资产重组进展公告

5月31日,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申报文件评估资料更新申请中止重大资产置换、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审核的公告。

2023-06-01 祁连山 重组

天山股份:希望通过精心发展新业务,不断超越平台期

重组后的新天山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水泥企业的战略目标,并紧抓“水泥+、国际化、双碳”三大翘尾因素,希望通过精心发展新业务,不断超越平台期。

水泥产业积极落实错峰停产 未来市场回暖有赖基建及房地产需求释放

近日,受夏季用电高峰来临、水泥价格走低等因素影响,国内众多水泥企业都在积极响应错峰停产安排。

微信关注
时间 地区 均价
2024-04-1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457.74
2024-04-18

宁夏回族自治区

¥ 297.87
2024-04-18

青海省

¥ 416.22
2024-04-18

甘肃省

¥ 372.95
2024-04-18

陕西省

¥ 306.73
2024-04-18

西藏自治区

¥ 635.00
2024-04-18

云南省

¥ 326.77
2024-04-18

贵州省

¥ 312.57
2024-04-18

四川省

¥ 352.34
2024-04-18

重庆

¥ 330.08
2024-04-18

海南省

¥ 402.19
2024-04-18

广西壮族自治区

¥ 305.45
2024-04-18

广东省

¥ 325.85
2024-04-18

湖南省

¥ 312.94
2024-04-18

湖北省

¥ 319.23
2024-04-18

河南省

¥ 327.33
2024-04-18

山东省

¥ 321.62
2024-04-18

江西省

¥ 317.07
2024-04-18

福建省

¥ 307.55
2024-04-18

安徽省

¥ 313.25
2024-04-18

浙江省

¥ 342.2
2024-04-18

江苏省

¥ 308.02
2024-04-18

上海

¥ 332.73
2024-04-18

黑龙江省

¥ 390.49
2024-04-18

吉林省

¥ 331.13
2024-04-18

辽宁省

¥ 302.53
2024-04-18

内蒙古自治区

¥ 337.13
2024-04-18

山西省

¥ 314.54
2024-04-18

河北省

¥ 342.12
2024-04-18

天津

¥ 338.21
2024-04-18

北京

¥ 349.43
2024-04-19 09:16:41